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6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 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一一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 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 被提出来。它的核心,是“3R”思想:即 Reduce、 Recycle、 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 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 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 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 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 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 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一治理一更为严重的污 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 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 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 “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样。西美尔还指出: 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 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 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 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 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 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 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 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实现“绿色设计”的根本途径,即上升到观念层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除了倡 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人 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扬弃自然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自然具有独 立价值”。也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摘自《设计艺术》杂志2008年第4期) 1、下列关于“绿色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设计”产生的背景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 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B、“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思想,要求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 2009 年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绿色设计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 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 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 被提出来。它的核心,是“3R”思想:即 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 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 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 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 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 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 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 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 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 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 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 “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 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 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 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 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 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 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 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实现“绿色设计”的根本途径,即上升到观念层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除了倡 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人 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扬弃自然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自然具有独 立价值”。也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摘自《设计艺术》杂志 2008 年第 4 期) 1、下列关于“绿色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色设计”产生的背景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 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B、“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思想,要求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C、“绿色设计”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充”,揭开其面纱,暴露出来的仍 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绿色设计”永远不会实现。 D、“绿色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 能得不偿失,要付出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绿色设计”的分析,明确提出要改造 自身的观念,即上升到观念层 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 B、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认识到“自然具有独立价值”。 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C、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 面效应,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D、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设计出既能满足人们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 造成危害的产品,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3、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阿尔·戈尔愈发相信“污染一治理一更为严重的污 染”是一种人类外在危机的内在表现。 B、西美尔指出,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生活方式这一目标为追求这一目标的手段所遮蔽,是所 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C、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海德格尔发出觉悟叹息的原因是找不到可以解决问 题的任何方式和答案。 D、何塞·卢岑贝格认为,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 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横,故齐王田氏族也。宗强,能得人。 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后复得收齐城邑,⑤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 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 引兵且东击齐。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于历下以距汉。汉使至,乃罢守战备,纵酒,且遣使 与汉平。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 横怒,以郦生卖己,而亨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 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 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 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 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輪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 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 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①,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 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 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
C、“绿色设计”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充”,揭开其面纱,暴露出来的仍 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绿色设计”永远不会实现。 D、“绿色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 能得不偿失,要付出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 2、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绿色设计”的分析,明确提出要改造“人”自身的观念,即上升到观念层 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 B、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认识到“自然具有独立价值”。 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C、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 面效应,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D、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设计出既能满足人们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 造成危害的产品,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3、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阿尔•戈尔愈发相信“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 染”是一种人类外在危机的内在表现。 B、西美尔指出,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生活方式这一目标为追求这一目标的手段所遮蔽,是所 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C、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海德格尔发出觉悟叹息的原因是找不到可以解决问 题的任何方式和答案。 D、何塞•卢岑贝格认为,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 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田横,故齐王田氏族也。宗强,能得人。 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后复得收齐城邑,⑤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 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 引兵且东击齐。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于历下以距汉。汉使至,乃罢守战备,纵酒,且遣使 与汉平。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 横怒,以郦生卖己,而亨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 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 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 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 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使还报,高皇帝乃诏韂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 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 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①,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 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 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
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 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 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 横 既葬,二客穿其崸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 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注释:①厩置,驿站 (选自《史记·田儋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横相之,专国政 辅佐 B、臣亨陛下之使郦生 同“烹”,烹杀 C、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道歉 D、形容尚未能败 容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齐人贤者多附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其耻固己甚矣 吾其还也 D、田横乃与其宾客二人乘传诣洛阳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起初在历下驻军来抗击汉军,汉王故意派使者郦生到齐国游说,齐解除了战备,放 纵士兵喝酒,致使韩信有机可乘,打败了齐国历下的军队。 B、齐军被打败后,相国田横逃到博阳,听说齐王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带兵回头攻打灌婴 结果被灌婴在赢下打败,田横逃到梁地,归顺了彭越。 C、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割颈自杀,让门客捧着他的头去见汉高祖,高祖认为他是 贤能的人,为他流下了眼泪,并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他。 D、立田融资广为齐王、盯齐多年自己为齐王、兵败后入居还到五百余人追随、自杀后二客 及五百余人相继自杀等事件,都说明田横能得贤士之心。 7、翻译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①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5分) ②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8、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淸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4分) 9、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 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 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 横。 既葬,二客穿其頉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 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注释:①厩置,驿站。 (选自《史记·田儋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而横相.之,专国政 辅佐 B、臣亨.陛下之使郦生 同“烹”,烹杀 C、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 道歉 D、形容..尚未能败 容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齐人贤者多附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其.耻固己甚矣 吾其.还也 D、田横乃.与其宾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齐国起初在历下驻军来抗击汉军,汉王故意派使者郦生到齐国游说,齐解除了战备,放 纵士兵喝酒,致使韩信有机可乘,打败了齐国历下的军队。 B、齐军被打败后,相国田横逃到博阳,听说齐王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带兵回头攻打灌婴, 结果被灌婴在赢下打败,田横逃到梁地,归顺了彭越。 C、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割颈自杀,让门客捧着他的头去见汉高祖,高祖认为他是 贤能的人,为他流下了眼泪,并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他。 D、立田融资广为齐王、盯齐多年自己为齐王、兵败后入居还到五百余人追随、自杀后二客 及五百余人相继自杀等事件,都说明田横能得贤士之心。 7、翻译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 分) ①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5 分) ②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8、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4 分) 9、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每小题1分)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⑥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⑧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红山楂 作者: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 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 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 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 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 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 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 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 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 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 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 眼里竞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 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 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 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 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 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 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每小题 1 分) ①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②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④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 ⑥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⑧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红山楂 作者: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 到了 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 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 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 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 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 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 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 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 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 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 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 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 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 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 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 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 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 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 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 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 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 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 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晩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 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 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 “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 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 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l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 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 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生华了小说的 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 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1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1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1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分)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畸形颀长祈祷歧路亡羊 、点缀赘言掇拾 惴惴不安 C、灼热着陆琢磨卓尔不群 D、阴郁氤氲殷红绿草如茵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 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 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 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 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 “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 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 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 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 “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 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 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 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 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生华了小说的 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 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1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 分) 1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1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 分) 1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畸.形 颀.长 祈.祷 歧.路亡羊 B、点缀. 赘.言 掇.拾 惴.惴不安 C、灼.热 着.陆 琢.磨 卓.尔不群 D、阴.郁 氤.氲 殷.红 绿草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