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 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 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 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 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 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 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 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 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 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 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 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 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 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 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 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 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 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 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髙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 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 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一些东 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 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 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 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土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 的独特的认识。 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 为不能客观保存
安徽省皖南八校 2018 届高三第二次(12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 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 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 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 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 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 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 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 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 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 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 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 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 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 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 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 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 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 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 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 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一些东 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 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 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 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土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 的独特的认识。 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 为不能客观保存
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梁》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河 俗都是艺术化的。 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 证并深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 了 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 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 的 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 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 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 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 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 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 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 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 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夭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 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 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 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 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 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 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 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 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 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 块肉,血流满牲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 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 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 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
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梁》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河 俗都是艺术化的。 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 证并深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 了。 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 功。 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 的。 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 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 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 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 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 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 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 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 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 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 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 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 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 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 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 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 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 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 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 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 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 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 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
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岀门就撞上了朱 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个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 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 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 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 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 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 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 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 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 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 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5.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考高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 Al-MATHS高考 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 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 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 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 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元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 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 (《安徽日报》2017年6月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 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 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 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 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个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 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 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 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 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 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 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 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 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 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 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 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5.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6 月 7 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 863 国家考高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 AI-MATHS 高考 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 2017 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 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 22 分钟和 10 分钟答完 2 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 105 分和 100 分的成绩(满分 150 分)。考试结果显 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 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 5 至 10 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元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 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 (《安徽日报》2017 年 6 月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 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 年 7 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 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 天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 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 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阏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 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 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 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忠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 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 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 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 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 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 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 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 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 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 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 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 道徳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 力逊色得多。 B.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 展快车道。 C.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 极加入该领域 D.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的瓶颈,受到过 时代的限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 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 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 天”。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 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 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阏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 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 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 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忠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 言:“未来 100 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 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 年,IBM 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 准比赛时限内以 3.5 比 2.5 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 惊世界。2011 年 2 月 16 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 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 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 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 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 2014 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 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 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 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 道徳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 力逊色得多。 B.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 展快车道。 C.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 极加入该领域。 D.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的瓶颈,受到过 时代的限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 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 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 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蒂芬·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 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E.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 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9.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 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 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 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徳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 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 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 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 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 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 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 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 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 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 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髙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 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 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宜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迁,和“拔”“擢”等在古代全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C.崩,指天子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据其生平评定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 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蒂芬·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 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E.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 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9.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 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 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 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 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 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 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 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 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 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 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 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 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 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 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 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宜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迁,和“拔”“擢”等在古代全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C.崩,指天子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据其生平评定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