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 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 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 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②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 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 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 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 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 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 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 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 趋时也 ③“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 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 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 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④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 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付、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 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 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回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 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 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 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在“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 论,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安徽省示范高中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 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 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 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②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 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 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 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 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 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 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 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 趋时也。” ③“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 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 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 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④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 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付、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 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 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回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 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 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 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在“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 论,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几个重要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位育”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B.“中和位育”伦理观包含了“时中”“权变”“执中用权”三个伦理法则。 C.“时中”原则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要尊重大自然与时发展的基本规律 D.“权变”原则主要是指根据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变通。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中和位育”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对于 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接着揭示其基本内涵。 B.第②③两端分析“时中”和“权变”的具体内容,从哲学原理出发,再引用 儒家的经典论述,并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论证。 C.第④段对第②③两段进行小结,肯定“时中”“权变”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 统一,对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有重要价值 D.第⑤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继承儒家传统的科学态度,即扬弃 其具体内容的糟粕,汲取其基本精神的营养, 3.下列各项中,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时间,如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 之道 B.“执中”强调原则性,“用权”强调灵活性,相比较而言,“用权”显得更 加重要。 C.中和位育精神由于包含了“时中”“权变”等内容,因此是灵活的灵魂,而 永不过时 D.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精神时,既要能指出其中的不足,又要能吸收其中的 营养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 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劉子言:“先朝散青苗 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 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 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 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 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 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 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 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 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 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 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 帝亦感涕不已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几个重要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和位育”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B.“中和位育”伦理观包含了“时中”“权变”“执中用权”三个伦理法则。 C.“时中”原则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要尊重大自然与时发展的基本规律。 D.“权变”原则主要是指根据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变通。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段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中和位育”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对于 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接着揭示其基本内涵。 B.第②③两端分析“时中”和“权变”的具体内容,从哲学原理出发,再引用 儒家的经典论述,并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论证。 C.第④段对第②③两段进行小结,肯定“时中”“权变”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 统一,对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有重要价值。 D.第⑤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继承儒家传统的科学态度,即扬弃 其具体内容的糟粕,汲取其基本精神的营养。 3.下列各项中,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时间,如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 之道。 B.“执中”强调原则性,“用权”强调灵活性,相比较而言,“用权”显得更 加重要。 C.中和位育精神由于包含了“时中”“权变”等内容,因此是灵活的灵魂,而 永不过时。 D.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精神时,既要能指出其中的不足,又要能吸收其中的 营养。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 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劄子言:“先朝散青苗, 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 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 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 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 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 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 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 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 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 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 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 帝亦感涕不已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 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 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 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 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 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 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 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 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禁抑配抑配:强行摊派 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除授:授予官职 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缘道:沿路 D.宾客见其体羸宾客:尊贵客人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一位五十步笑百步 B.是为设法罔民合从缔交,相与为 C.则无害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于帘前奏曰青,取之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 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 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 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 悼和纪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3分) 译文: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3分) 译文: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4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望江南·池阳道中 李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8.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4分)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 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 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 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 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 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 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 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 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禁抑配 抑配:强行摊派 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 除授:授予官职 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 缘道:沿路 D.宾客见其体羸 宾客:尊贵客人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 一位五十步笑百步 B.是为设法罔民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无害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于帘前奏曰 青,取之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 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 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 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 悼和纪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3 分) 译文: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3 分) 译文: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4 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望江南·池阳道中 李 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8.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4 分)
9.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画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 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 理由。(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①_,②,③,山间之朝暮也。④_,⑤,⑥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谁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②,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苏幕遮》)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_。(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11~14题 人行羊迹 凸凹 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 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 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 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 们不同。 真是不同。 因为虽一表人才,本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放羊。 他1938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并及时地把情报传递出去,组织 上给他配了一群羊。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 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 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凹着,是天生走山路的。 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 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竞着吃草,可 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 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 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他又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 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 进了不少。总以为他赚了,没想到,划成分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 说是地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 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给他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 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 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自然要多拿一些。 祖父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 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每到晚问,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既享受 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
9.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画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 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 理由。(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① ,② ,③ ,山间之朝暮也。④ ,⑤ ,⑥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谁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②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苏幕遮》)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 分)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 11~14 题。 人行羊迹 凸 凹 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 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 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 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 们不同。 真是不同。 因为虽一表人才,本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放羊。 他 1938 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并及时地把情报传递出去,组织 上给他配了一群羊。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 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 私下里祖父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凹着,是天生走山路的。 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 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竞着吃草,可 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 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 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他又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一 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 进了不少。总以为他赚了,没想到,划成分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 说是地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 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给他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 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 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自然要多拿一些。 祖父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 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每到晚问,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既享受 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
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 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 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他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 祖母说,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 他说,羊也有感情一一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 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 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 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 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所 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 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 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 本分。五行八作里,都有老羊倌后人的身影。而且,当官的清正,经商的诚信, 从医的仁义。 有人问祖父,看你家混得这样齐整,你是怎么调教后人的? 他捻着他那根玲珑须,得意地说,我从不调教。 他真的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如果它走得直, 后边的羊自然就走得齐整 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生出焦灼。因为我心中有“高 峰”之想,可文章发表之后,却总是不温不火,便陷入幻灭与寂寞。 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 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 我说,半山腰的阳坡。 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 我懵懂无言。 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因为那地方风刮得小,水分存留得多 土质也肥,光照也温暖,百草就繁茂。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之上 无遮无拦,是个大风口,风刮得那么猛,水土都被卷走了,一片光秃之外,只生 荆棘和苦草。山顶是瘦寒之地,绵性的羊是待不下去的。还有,羊都知道,到了 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只给它们留下 个字:等。 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 学的本质无关。成大名又如何?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了,那可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 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 祖父以90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 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妩媚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 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 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 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 大自然是一部天书,虽然堂奥深广宏富,但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 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 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11.文章开头写祖父的“玲珑须”,有何用意?(4分)
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 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 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他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 祖母说,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 他说,羊也有感情——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 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 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 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 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所 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 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 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 本分。五行八作里,都有老羊倌后人的身影。而且,当官的清正,经商的诚信, 从医的仁义。 有人问祖父,看你家混得这样齐整,你是怎么调教后人的? 他捻着他那根玲珑须,得意地说,我从不调教。 他真的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如果它走得直, 后边的羊自然就走得齐整。 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生出焦灼。因为我心中有“高 峰”之想,可文章发表之后,却总是不温不火,便陷入幻灭与寂寞。 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放一天羊? 一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 我说,半山腰的阳坡。 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 我懵懂无言。 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因为那地方风刮得小,水分存留得多, 土质也肥,光照也温暖,百草就繁茂。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是山顶,山顶之上, 无遮无拦,是个大风口,风刮得那么猛,水土都被卷走了,一片光秃之外,只生 荆棘和苦草。山顶是瘦寒之地,绵性的羊是待不下去的。还有,羊都知道,到了 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只给它们留下一 个字:等。 我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 学的本质无关。成大名又如何?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了,那可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 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 祖父以 90 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 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妩媚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 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 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 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 大自然是一部天书,虽然堂奥深广宏富,但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 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 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11.文章开头写祖父的“玲珑须”,有何用意?(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