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 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 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 言兴邦”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合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他会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生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思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这所以取得成 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 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 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 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安徽省皖南八校 2017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 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 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 “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 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按这个特征 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 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 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 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 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 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 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 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 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得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 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 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 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 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 鼎”“一言兴邦”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合了诸子学说的“士文 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 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他会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 生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思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 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 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这所以取得成 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 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 达 1300 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 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 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 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阐述与评价。 C.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底民之间,即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 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很广 D.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 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 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官兴邦 C.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种博大精 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中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 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用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交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 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 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 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 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 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 一缺的就是人了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 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 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 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A.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 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 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阐述与评价。 C.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即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 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很广。 D.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 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 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 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官兴邦”。 C.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种博大精 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中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 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用他们在辅佐当 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交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 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 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 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 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 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 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 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 一缺的就是人了。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 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 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 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 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 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 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 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 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 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 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 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 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 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 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 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 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 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 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 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头天乡村记忆的记录片,都 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杜志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 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 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5.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6.“美丽乡村”的杜志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 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 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 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 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 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 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 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 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 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 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 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 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 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 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 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 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 2016 年第 23 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 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头天乡村记忆的记录片,都 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杜志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 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 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5.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 分) 6.“美丽乡村”的杜志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 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7-9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 《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 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 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 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 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 号“三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 书。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 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 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 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 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 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 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 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禿笔长相 守。”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 坚强意志 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髙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 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 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 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 有好转,她就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 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 来?她的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 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 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 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 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 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 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 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 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 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 这样“身有疾、志弥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 7-9 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 《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 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 50 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 年代后长期 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 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 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 57 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 号“三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 书。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 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 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 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 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 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 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 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 守。”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 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 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 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 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 有好转,她就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 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 来?她的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 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 0.3 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 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 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 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 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 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 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 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 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 这样“身有疾、志弥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 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 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 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 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 受 (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 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歌曲亦庄亦 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 “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 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成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 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染”,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 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 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 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 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9.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 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 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 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 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藩陆梁 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 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 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 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 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 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 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 受。 (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 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歌曲亦庄亦 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 “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 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成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 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染”,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 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 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 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 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9.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 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 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 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 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 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 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 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