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考核要求:1.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掌握。2.专题学习网络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过程的掌握。3.“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了解。第五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教学要点:1.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简介。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简介(2学时)(1)“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3)“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2学时)(1)行动研究(2)实验研究(3)评价研究教学要求:1.了解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2.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考核要求:1.了解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的了解。三.参考书目1.何克抗等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赵星领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3.闫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一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顾小清著,《主题学习设计一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建议使用联入Internet的多媒体教室,从而使授课、教学实例演示与教学现场点评同时进行。五.课外学习
3.了解“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考核要求: 1.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掌握。 2.专题学习网络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过程的掌握。 3.“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了解。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 教学要点: 1.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简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简介(2 学时) (1)“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3)“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2 学时) (1)行动研究 (2)实验研究 (3)评价研究 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 2.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 1.了解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法的了解。 三.参考书目 1. 何克抗 等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星领 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3. 闫寒冰 著,《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顾小清 著,《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建议使用联入 Internet 的多媒体教室,从而使授课、教学实例演示与教学现场点评同时进行。 五.课外学习
(一)课外读书1.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课外读书活动,扩大学生对课程整合模式教学的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其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2.阅读书目赵星领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3.学习要求写出读书笔记。4.时间安排3月底交读书笔记。5.评价方式读书笔记按百分制给出成绩,记一次平时成绩。(二)课外讨论1.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2.讨论内容(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法。3.讨论要求结合所学理论,给上述案例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导。4.时间安排按照课堂讲授的进度,安排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后的一周内完成。5.评价方式课堂随机提问,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三)实践活动1.目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实践内容安排一次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实践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课外读书 1.目标 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课外读书活动,扩大学生对课程整合模式教学的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 和研究教育技术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其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2.阅读书目 赵星领 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3.学习要求 写出读书笔记。 4.时间安排 3 月底交读书笔记。 5.评价方式 读书笔记按百分制给出成绩,记一次平时成绩。 (二)课外讨论 1.目标 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 2.讨论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法。 3.讨论要求 结合所学理论,给上述案例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导。 4.时间安排 按照课堂讲授的进度,安排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后的一周内完成。 5.评价方式 课堂随机提问,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实践活动 1.目标 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实践内容 安排一次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践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时间安排写作实践安排在4月前完成,方法实践贯穿在整个学期。5.评价方式写作实践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四)课外作业1.目标巩固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扩展知识面,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2.作业内容(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3)何为建构主义,其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何为人本主义,其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5)网络环境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什么?(6)专题学习网站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设计?3.作业要求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或以文本形式上缴任课教师。4.时间安排整个授课期间随时布置,基本上是每一周两次。5.评价方式6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时间安排 写作实践安排在 4 月前完成,方法实践贯穿在整个学期。 5.评价方式 写作实践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 (四)课外作业 1.目标 巩固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扩展知识面,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作业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3)何为建构主义,其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4)何为人本主义,其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5)网络环境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6)专题学习网站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设计? 3.作业要求 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或以文本形式上缴任课教师。 4.时间安排 整个授课期间随时布置,基本上是每一周两次。 5.评价方式 6 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课程星进度表N专业年级班系别课程学期20一20学年第讲讲月周月课教学内容课教学内容时时RR次次(章节和题目名称)(章节和题目名称)数数第第4学该月周时周时第第+二学学周周时时第第3十学学三月周时时周第第十5学谈四月1周时时周第第十五学学周时时周第第+学学六四周时时周第第+4学学七月五时周时周6月第第+学学八六时周时周教研组组长签字:教师签字:说明:本表一式四份,一份交教研组,一份交教务处,一份交授课教师,一份张贴在教室
课 程 进 度 表 系 别 专业 年级班 课程 20 ——20 学年第 学期 月 份 周 次 讲 课 时 数 教 学 内 容 (章节和题目名称) 月 份 周 次 讲 课 时 数 教 学 内 容 (章节和题目名称) 3 月 第 一 周 学 时 4 月 第 九 周 学 时 第 二 周 学 时 5 月 第 十 周 学 时 第 三 周 学 时 第 十 一 周 学 时 第 四 周 学 时 第 十 二 周 学 时 第 五 周 学 时 第 十 三 周 学 时 4 月 第 六 周 学 时 第 十 四 周 学 时 第 七 周 学 时 6 月 第 十 五 周 学 时 第 八 周 学 时 第 十 六 周 学 时 教研组组长签字: 教师签字: 说明:本表一式四份,一份交教研组,一份交教务处,一份交授课教师,一份张贴在教室
课程教学计划信息技术与课课程类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专业发展课0410314b1程整合周学时数2总学时数30填写时间2012.3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7何克抗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余胜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参考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李伟明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信息技术与教育(第2版)黄荣怀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对象专业班级系部人数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育科学系|现代教育技术教技1061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借以性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课将会和其他工具课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和基础方法,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于Web的学习系统设计、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资源库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和计算机辅助测验等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系统观和全局意识。会实施信息化教学:以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
课 程 教 学 计 划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 课程类型 专业发展课 课程代码 0410314b1 周学时数 2 总学时数 30 填写时间 2012.3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类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参考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余胜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 李伟明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1 信息技术与教育(第 2 版) 黄荣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教学对象 系部 专业 班级 人数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育科学系 现代教育技术 教技 10 61 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 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 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 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 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 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 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 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 曾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 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 常见的 Word 和 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 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 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 技术课程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课将会和其他工具课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 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和基础 方法,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于 Web 的学习系统设计、CAI 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资源库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案例和计算机辅助测验等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系统观和全局意识。 会实施信息化教学;以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