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和认识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重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理性情绪等几种派别的心理辅导(治疗)理论的基本观点、常用技术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几种主要心理辅导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一、什么是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therapy)、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它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握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已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已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一)潜意识理论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已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潜(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沈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已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握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光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回到意识中来。学生借助于老师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已;老师再加以疏导,使学生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2、遗忘,是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3、潜(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1)潜(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2)测定潜(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二)人格结构理论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导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其功能是对”本我“与”自我”的约束,压制”本我”的冲动,处意”自我“以道德性目标来替代现实性目标,力求达到完美境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和认识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理 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理性情绪等几种派别的心理辅导(治疗)理论的基本观点、 常用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几种主要心理辅导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一、什么是精神分析疗法 又叫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 种治疗方法。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它通 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 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 疗目的。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 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 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 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 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 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潜意识理论 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 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潜(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 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 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 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 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 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 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 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 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学生借助于老师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 底顿悟和认识自己;老师再加以疏导,使学生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 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2、遗忘,是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 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3、潜(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1)潜(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2)测定潜(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 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人格结构理论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 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 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 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其功能是对"本我"与"自我"的约束,压制"本我"的冲动,怂恿"自我"以道德性目标来替代现实 性目标,力求达到完美境界
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本我”的功能是力求保护自已。”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已的行为。”自我“充当两者的协调者,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人就可能出现不正常行为或驱体上的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学生。三、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方法与适应症(一)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1、自由联想法:即是由施治者诱使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营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得引导其讲出来,从而便从求治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动机召回到意识中来。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述说了许多有关自已的生活琐屑,弗洛伊德从中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说他喜欢望远处的烟卤,每当看到那高年的烟卤飘出浓浓的或淡淡的烟雾,特别是晨曦或夕阳作为背景时,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讲叙了有关自已的一个笑话:一日大雪封山,我与几个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里,唯一可做的便是围着火炉闲谈消遗。当火越烧越旺,室内温度不断升高,有人感到热不可耐,便要我回头看看墙上挂的温度表。我回头一看惊呼道:“难怪这么热,已近摄氏90度了。“众人”轰的一声笑起来,原来我把华氏度说成了摄氏度。于此,弗洛伊德把几点联系起来:烟、火、日出、日落、口误温度都与温度有关,而且是高温”,烟更是阳具的象征。他便断言此人有严重的手淫习惯。那人闻言,脸脖子红了。那种被压抑的、羞于启齿的动机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疗的关键段落便告完成。由于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已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经常受到一些障碍,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来。2.梦境分析法。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常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愿望的直接满足。如梦见吃东西,刚出一个馆子,又进另一个馆子,见到什么都想吃。这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你腹内空空,的确需要进食。二是愿望的反向满足。如梦见得到了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可能是近日单位评先进,你极想得到却无你的份,也即中国人说的“梦反”。三是愿望的象征满足。如某男士接连两晚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已骑马,每次跨上去,便被马摔下来,总想服它,却终究驯服不了。心理老师说:”你是否最近在追求一个女孩,但常遭冷遇?“这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常说梦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会理会,这决不是我们所要导求的潜意识思想。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韩文领在《怎样解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析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时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3、移情与反移情分析。在“自由联想”中,对移情反应的分析又成为关键。在移情中,求治者根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对施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自已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施治者在对求治者进行治疗时,便应假定自已将在训练治疗中制定出的问题,此即”反移情”。这既有利于使求治者的自由联想穿过阻抗区,又有利于通过移情分析真正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还可将求治者产生的新依赖有所预防。4.阻抗分析:即由罗森首创,是一种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隔,而是提出自已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让求治者产生一种看得见或通过视觉能增强的思想,以切断求治者的习惯和避免对基本关注的防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证。但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适用。直接分析疗法不象传统的心理分析疗法那样通过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或对梦境和过失作一番分析再去接触原始冲突”,然后剥去其伪装,化潜意识为显意识,待求治者产生顿悟后方施予”再教育。它也不象认知疗法那样把一般的情绪都看成是由认知发动和维持,以为把歪曲的认知予以矫正便可使素乱的情绪条理化,行为便有良好的适应。但直接分析疗法又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之处。在形式上,它更像认知疗法中合理情绪法和领悟疗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进行陈述和解释;在理论上,这又与传统的分析疗法一样,把求治者的原冲突区域的解释常常集中于性欲。(二)精神分析理论的适应症:瘾病、心理创伤、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抑
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本我"的功能是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 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充当两者的协调者,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 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人就可能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 的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学生。 三、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方法与适应症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 1、自由联想法:即是由施治者诱使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 关、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得引导其讲出来,从而便从求治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 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动机召回到意识中来。 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述说了许多有关自己的生活琐屑,弗洛伊德从中注意到了两个 细节:一是说他喜欢眺望远处的烟囱,每当看到那高耸的烟囱飘出浓浓的或淡淡的烟雾,特别是晨 曦或夕阳作为背景时,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讲叙了有关自己的一个笑话:一日大雪封山, 我与几个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里,唯一可做的便是围着火炉闲谈消遣。当火越烧越旺,室内温度 不断升高,有人感到热不可耐,便要我回头看看墙上挂的温度表。我回头一看惊呼道:"难怪这么 热,已近摄氏90度了。"众人"轰"的一声笑起来,原来我把华氏度说成了摄氏度。于此,弗洛伊德把 几点联系起来:烟、火、日出、日落、口误温度都与温度有关,而且是"高温",烟囱更是阳具的象 征。他便断言此人有严重的手淫习惯。那人闻言,脸脖子红了。那种被压抑的、羞于启齿的动机被 召回到意识中来,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疗的关键段落便告完成。 由于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经常受到 一些障碍,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来。 2.梦境分析法。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常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 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 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 想)。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 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愿望的直接满足。如梦见吃东西,刚出一个馆子,又进 另一个馆子,见到什么都想吃。这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你腹内空空,的确需要进食。二是愿望的反向 满足。如梦见得到了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可能是近日单位评先进,你极想得到却无你的 份,也即中国人说的"梦反"。三是愿望的象征满足。如某男士接连两晚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骑 马,每次跨上去,便被马摔下来,总想驯服它,却终究驯服不了。心理老师说:"你是否最近在追求 一个女孩,但常遭冷遇?"这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 常说梦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 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 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 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 我们都不会理会,这决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韩文领在《怎样解 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析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 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 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时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移情与反移情分析。在"自由联想"中,对移情反应的分析又成为关键。在移情中,求治者根 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对施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 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施治者在对求治者进行治疗时,便应假定自己将在训练治疗中制定出 的问题,此即"反移情"。这既有利于使求治者的自由联想穿过阻抗区,又有利于通过移情分析真正 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还可将求治者产生的新依赖有所预防。 4.阻抗分析:即由罗森首创,是一种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 隔,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让求治者产生一种 看得见或通过视觉能增强的思想,以切断求治者的习惯和避免对基本关注的防御之间的联系。这种 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证。但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 适用。 直接分析疗法不象传统的心理分析疗法那样通过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或对梦境和过失作一番分 析再去接触"原始冲突",然后剥去其伪装,化潜意识为显意识,待求治者产生顿悟后方施予"再教 育"。它也不象认知疗法那样把一般的情绪都看成是由认知发动和维持,以为把歪曲的认知予以矫正 便可使紊乱的情绪条理化,行为便有良好的适应。但直接分析疗法又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之 处。在形式上,它更像认知疗法中合理情绪法和领悟疗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进行陈述和解 释;在理论上,这又与传统的分析疗法一样,把求治者的原冲突区域的解释常常集中于性欲。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适应症: 癔病、心理创伤、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抑
郁症、适应障碍。四、心理防卫机制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心理上的紧张、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心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病。常见的心理防卫(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仿同、投射、反向作用、驱体化、置换、幻想、以及补偿和升华等。(一)潜抑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宽柱。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抑了。(二)合理化(文饰法、自我安慰)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已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菌就说葡萄酸的行为反应这是此种。(三)仿同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已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如,大学生常以一些历史名人、科学家,或小说中所欣赏的人物、老师甚至同学作为自已效仿的对象,建立自已心中的榜样,并依照榜样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用成功代偿挫折。(四)投射是把自已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已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五)反向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已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如:自卑的同学往往表现出高傲自大;对异性充满向往,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等。(六)驱体化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驱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已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七)转移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忽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八)幻想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已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九)补偿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已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升华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如貌不惊人的大学生最初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制约,于是他们在学问、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品德优秀,为同学所瞩目。(十一)退行(幼稚化)指因遭受挫折,而使自已的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当前情景的现象。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十二)自居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映射出的自已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十三)酸葡萄和甜柠檬贬抑自已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已的不如意。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五、人的发展阶段理论
郁症、适应障碍。 四、心理防卫机制 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心理上的紧张、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 心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病。常见的心理防卫(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仿同、 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以及补偿和升华等。 (一)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 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 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 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抑了。 (二)合理化(文饰法、自我安慰)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 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 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如《伊索寓言》中的狐 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行为反应这是此种。 (三)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 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 如,大学生常以一些历史名人、科学家,或小说中所欣赏的人物、老师甚至同学作为自己效仿的对 象,建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依照榜样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用成功代偿挫折。 (四)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 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 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五)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 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 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如:自卑的同学往往表现出高 傲自大;对异性充满向往,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等。 (六)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 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七)转移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 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八)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 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九)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 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十)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例如攻击性的愿 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如貌不惊人的大学生最初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制 约,于是他们在学问、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品德优秀,为同学所瞩 目。 (十一)退行(幼稚化) 指因遭受挫折,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当前 情景的现象。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 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 (十二)自居 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映射出的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 (十三)酸葡萄和甜柠檬 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 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 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人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心理的发展若停滞在某一阶段(固着或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二)艾里克森人生发展八个阶段:详见P18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动性与羞快或疑虑(2?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与退缩内(4?7岁):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7?12岁);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50岁);第八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老年期)。人生每一阶段:危机与转机共存。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继续发展。六、精神分析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一)对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价值目标是注重对来访者人格结构的调整。对个体的内部动力进行重组。表现在1、帮助来访者对自已人格中的无意识内容获得更多的了解。以便那些被压抑的观念获得领悟。2、帮助来访者顺利通过早期未能解决的发展阶段,摆脱个体功能的固着”,消除那些幼稚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有效的生活、学习与工作。3、帮助来访者有效地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二)对中小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局限性十分耗时(3-5次/周,有时长达几年);一般要有医学背景;许多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和交流;对人的认识局限在”性“的方面。第二节行为主义治疗理论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与基本过程(一)什么是行为疗法行为疗法(Behaviortherapy)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二)理论假设及其特点1、核心思想: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可以槟除不良旧习,重塑新的健康行为方式。2、理论假设:(1)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2)个体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已经习得的不良行为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自已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3、特点:(1)不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只观察研究外部可见的行为,适应不良行为也是条件反射或通过学习形成的行为模式。目的就是矫正适应不良行为。(2)对过程关心较少,只注意对求助者的行为观察和分析,帮助他确定特定的治疗目标。(三)基本过程1、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以制定治疗目标;2、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与方法设置有助于”靶行为”发生的情境;3、3强化希望出现的”靶行为”或接近”靶行为的行为;持续地记录”靶行为”的变化过程。4、二、行为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基本方法)(一)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J?Wolpe)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二)满灌疗法(floodingtherapy)又称”冲击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虽都是将病人置于(暴露)他所惧怕的情境中,但前者是采取缓和的、逐步消除;满灌疗法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著名行为治疗专家马克斯(Marks)在谈到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时指出:"对学生冲击越突然,时间持续得越长,学生的情绪反应越强烈,这样才能称之为满灌。迅速向学生呈现让他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的满灌技术的共同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 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心理的发展若停滞在某一阶段(固 着或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 (二)艾里克森人生发展八个阶段:详见P18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 第二阶段:自动性与羞怯或疑虑(2?4岁); 第三阶段:主动性与退缩内疚(4?7岁);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7?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50岁);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老年期)。 ▲人生每一阶段:危机与转机共存。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继续发展。 六、精神分析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对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价值 目标是注重对来访者人格结构的调整,对个体的内部动力进行重组。表现在: 1、帮助来访者对自己人格中的无意识内容获得更多的了解。以便那些被压抑的观念获得领悟。 2、帮助来访者顺利通过早期未能解决的发展阶段,摆脱个体功能的"固着",消除那些幼稚的、 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有效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3、帮助来访者有效地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 (二)对中小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局限性 十分耗时(3-5次/周,有时长达几年);一般要有医学背景;许多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和交流; 对人的认识局限在"性"的方面。 第二节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与基本过程 (一)什么是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 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 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 的。 (二)理论假设及其特点 1、核心思想: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通过一定的 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新的健康行为方式。 2、理论假设:(1)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 (2)个体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已经习得的不良行为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自己所缺 少的适应性行为。 3、特点: (1)不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只观察研究外部可见的行为,适应不良行为也是条件反射或通过学 习形成的行为模式。目的就是矫正适应不良行为。 (2)对过程关心较少,只注意对求助者的行为观察和分析,帮助他确定特定的治疗目标。 (三)基本过程 1、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以制定治疗目标; 2、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与方法设置有助于"靶行为"发生的情境; 3、强化希望出现的"靶行为"或接近"靶行为"的行为; 4、持续地记录"靶行为"的变化过程。 二、行为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基本方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 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 美国学者沃尔普(J?Wolpe)创立和发展的。 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 (二)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 又称"冲击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虽都是将病人置于(暴露)他所惧怕的情境中,但前者是采 取缓和的、逐步消除;满灌疗法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 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著名行为治疗专家马克斯(Marks)在谈到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时指出:"对学生冲击越突然, 时间持续得越长,学生的情绪反应越强烈,这样才能称之为满灌。迅速向学生呈现让他害怕的刺 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的满灌技术的共同特征
满灌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追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广泛问题也有效。(三)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此疗法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用引起驱体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病人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驱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厌恶疗法应用于:酒瘾、戒烟、贪食、吸毒和性变态者。(四)放松疗法放松疗法(Relaxation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实践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沈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珈术、E的自我控制训练。其共同特点是松、静、自然。渐进性的放松训练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常用方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五)其它技术:模仿学习、角色扮演、决断训练、强化。第三节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一、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基本理论(一)理论基础:1、人在本质上是好的。每个人都必须而且只能对自已的事情作出自主地选择,他们最终都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负责。2、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的潜力;3、相信人能自我依赖、自主自立;4、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成长,侧重研究人的价值与尊严;(二) 核心思想1、3发展的自我成长观,即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来访者提供援助。2、要在安全的气氛中尊重来访者的主体性、自尊心,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咨询。3、由来访者主导心理咨询过程。二、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的特点1、注重心理咨询的气氛:友好、支持、温暖。治疗者的责任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病人感到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2、注重构建真诚的咨访关系。治疗者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会促使病人重新评价自已和周围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已和适应生活。例如一名口吃的女孩,对许多事恐惧,感到自已无能,当她发现治疗者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父母和老师时,她想:”这个老师能够接受我,即使我有明显的缺点,那么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自已呢?这往往是转变的第一步。当她逐步理解到自已的价值,放弃了那些歪曲的、不真实的自我概念时,她就会认识到,她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要求她说话字字正确,给人留下好印象,以致每当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时总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别人面前显得苯拙,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至少我对人是真诚的,从不虚伪。“最终使病人更准确地接受她真正的情感和态度,并相应地校正她理想中的自我。3、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病人是一名辙学青年,工作纪录不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在女人中厮混,曾因流氓行为被拘留过。最近由于酒后开车被吊销了驾驶证。他原以为治疗者会以权威者的口吻对他说教。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容忍的气氛,他愈来愈多地谈到自已,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已。治疗者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逐步认识到行为的愚鑫,生活的漫无目的,但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以往遇到麻烦他总是归罪于别人,治疗深入后他才知道,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只能责怪自已。他一直过着不负责任的生活,讥笑那些安分守已的人。由于他内心不协调,支持这种玩世不恭的轻率态度,而事实上他还是美慕生活充实的人。治疗者对他接纳的态度,使他也能容忍自已的缺点和弱点,同时激发出自我实现的潜力,使他的自我概念趋于完整,与情感体验更协调一致。不再干傻事,接受现实的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具有责任感和信心。4、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5、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咨询倾向(非指导性治疗的技巧)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罗杰斯治疗反对操纵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作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三、以人为中心"的咨询过程的步骤来访者主动求助→咨询人员说明情况一→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一接受、认识澄清来访者的消极情感或隐含、影射的情感一→促进来访者成长的萌动→接纳来访者的积极情感一→来访者开始接受真
满灌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广泛问题也有效。 (三)厌恶疗法 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 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此疗法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用引起躯体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 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病人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 使其逐渐消退。 厌恶疗法应用于:酒瘾、戒烟、贪食、吸毒和性变态者。 (四)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 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剌激而紊乱了 的功能。 实践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 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 的自我控制训练。其共同特点是松、静、自然。 渐进性的放松训练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常用方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 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五)其它技术:模仿学习、角色扮演、决断训练、强化。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 一、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基础: 1、人在本质上是好的。每个人都必须而且只能对自己的事情作出自主地选择,他们最终都要对 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负责。 2、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的潜力; 3、相信人能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4、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成长,侧重研究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核心思想 1、发展的自我成长观,即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来访者提供援助。 2、要在安全的气氛中尊重来访者的主体性、自尊心,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咨询。 3、由来访者主导心理咨询过程。 二、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的特点 1、注重心理咨询的气氛:友好、支持、温暖。治疗者的责任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病人感 到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 2、注重构建真诚的咨访关系。治疗者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会促使病人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 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和适应生活。例如一名口吃的女孩,对许多事恐惧,感到自己无 能,当她发现治疗者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父母和老师时,她想:"这个老师能够接受我,即使我有 明显的缺点,那么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自己呢?"这往往是转变的第一步。当她逐步理解到自己的价 值,放弃了那些歪曲的、不真实的自我概念时,她就会认识到,她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要求她说话 字字正确,给人留下好印象,以致每当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时总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别人面前显得 笨拙,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至少我对人是真诚的,从不虚伪。"最终使病人更 准确地接受她真正的情感和态度,并相应地校正她理想中的自我。 3、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病人是一名辍学青年,工作纪录不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在女人中 厮混,曾因流氓行为被拘留过。最近由于酒后开车被吊销了驾驶证。他原以为治疗者会以权威者的 口吻对他说教。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容忍的气氛,他愈来愈多地谈到自己,开始从不同的 角度审视自己。治疗者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逐步认识到行为的愚蠢,生活的漫无目的,但不知道 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以往遇到麻烦他总是归罪于别人,治疗深入后他才知道,生活中遭受的挫 折只能责怪自己。他一直过着不负责任的生活,讥笑那些安分守己的人。由于他内心不协凋,支持 这种玩世不恭的轻率态度,而事实上他还是羡慕生活充实的人。治疗者对他接纳的态度,使他也能 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同时激发出自我实现的潜力,使他的自我概念趋于完整,与情感体验更协 调一致。不再干傻事,接受现实的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具有责任感和信心。 4、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5、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咨询倾向(非指导性治疗的技巧) 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罗杰斯治疗反对操纵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 作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 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 三、"以人为中心"的咨询过程的步骤 来访者主动求助→咨询人员说明情况→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接受、认识澄清来访者的消 极情感或隐含、影射的情感→促进来访者成长的萌动→接纳来访者的积极情感→来访者开始接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