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62二、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粒子物理学..63...63第三节现代化学的发展.63、元素周期律的重新认识..64二、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分析化学的发展三、有机化学的新时代.64..64复习与思考题:(列每章章末)..65拓展阅读书目:(列每章章末)..66第十一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第一节现代天文学的发展..66、观测手段的进步.66二、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66三、两大基本理论.67第二节现代地学的发展,..67一、大陆漂移说,..67..68二、海地扩张说.三、板块构造理论..68..69第三节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现代遗传学的发展..69.70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复习与思考题:.70拓展阅读书目:.70期末复习答疑及考试阶段.715
自然科学史 5 二、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62 三、粒子物理学.63 第三节 现代化学的发展.63 一、元素周期律的重新认识.63 二、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分析化学的发展.64 三、有机化学的新时代.64 复习与思考题:(列每章章末).64 拓展阅读书目:(列每章章末).65 第十一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66 第一节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66 一、观测手段的进步.66 二、20 世纪 60 年代四大发现.66 三、两大基本理论.67 第二节 现代地学的发展.67 一、大陆漂移说.67 二、海地扩张说.68 三、板块构造理论.68 第三节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69 一、现代遗传学的发展.69 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70 复习与思考题:.70 拓展阅读书目:.70 期末复习答疑及考试阶段.71
科教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本科生通识主干课程。编写目的:本大纲的目的在于建立《自然科学史》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制定教学线索以及实施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学时分配和内容详略方面有所调整。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介绍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将其放入广阔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中进行阐述,涉及到各种宇宙观思想的形成、竞争、交融和更替,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前身和发源、其材料的搜集和发现,基本概念的产生,理论发展中的各种观点的提出、争议和变迁,以及相关科学家的生平及其贡献。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哥白尼革命、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由自然科学教研室开设,是我校本科生通识主干课程之一。编写人员:李净、张红岩、肖磊。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理清各门科学学科的起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及差异,并且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背后的诸多文化及社会因素,由此把握科学知识的层次和结构,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另外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求实创新、坚持不懈解的精神。基本要求:本课程只需要中学的科学知识水平。课程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来展开,需要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究心,进入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各个阶段,去的理解人类在追求知识和真理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取得的成果,学会同情地理解前人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批判地看待已有的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们。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2学时。本课程共进行18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作业。6
科教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本科生通识主干课程。 编写目的:本大纲的目的在于建立《自然科学史》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制定教学线索以及实 施教学的过程和步骤。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学时分配和内容详 略方面有所调整。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介绍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将其放入广阔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中进行 阐述,涉及到各种宇宙观思想的形成、竞争、交融和更替,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前身和发源、其材 料的搜集和发现,基本概念的产生,理论发展中的各种观点的提出、争议和变迁,以及相关科学家 的生平及其贡献。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 哥白尼革命、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的发 展。本课程由自然科学教研室开设,是我校本科生通识主干课程之一。 编写人员:李净、张红岩、肖磊。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理清各门科学学科的起源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及差异,并且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背后的诸多文化及社会因素,由此把握科学知 识的层次和结构,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另外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可以激发学生 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求实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基本要求:本课程只需要中学的科学知识水平。课程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来展开,需要学生带 着好奇心和探究心,进入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各个阶段,去的理解人类在追求知识和真理中所付出的 巨大努力及取得的成果,学会同情地理解前人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批判地看待已有的理 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们。 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36 学时,每周 2 学时。本课程共进行 18 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作业
自然科学史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理解自然、科学、历史概念上的分属,了解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内容,重点有历史观念的辨析、自然科学的两大研究传统,科学史的三种编史方法,科学史的年代划分,以及学习科学史的意义。难点是历史观念的辨析和科学史三种编史方法。第一节什么是自然科学史一、自然科学(一)自然(二)科学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自然科学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其状态、属性、类型及运动变化规律。(1)自然界:无机自然界、有机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2)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现代科学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空间、海洋....)(3)两大传统:①数学传统②实验传统2.社会科学二、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历史(一)历史:人对某种历程的记录。1.自然科学的历程:①内在历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②外在历程: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宗教等)2.社会科学的历程(二)编史法1.实证主义编年史-萨顿《科学史导论》2.思想史/观念史-柯瓦雷《伽利略研究》3.社会史(外史)(1)默顿-科学社会学(2)贝尔纳-科学学4.综合史/专科史5.世界史/国别史(三)国际最权威的科学史杂志《爱雪斯》(Isis)第二节自然科学史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古代自然科学(16世纪以前)7
自然科学史 7 绪 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理解自然、科学、历史概念上的分属,了解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内容,重点有历史观念的辨析、自然科学的两大研究传统,科学史的三种编史 方法,科学史的年代划分,以及学习科学史的意义。难点是历史观念的辨析和科学史三种编史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科学史 一、自然科学 (一)自然 (二)科学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自然科学 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其状态、属性、类型及运动变化规律。 (1)自然界:无机自然界、有机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 (2)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 现代科学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空间、海洋.) (3)两大传统:①数学传统 ②实验传统 2.社会科学 二、自然科学史 自然、科学、历史 (一)历史:人对某种历程的记录。 1.自然科学的历程: ①内在历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 ②外在历程: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宗教等) 2.社会科学的历程 (二)编史法 1.实证主义编年史-萨顿 《科学史导论》 2.思想史/观念史-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3.社会史(外史) (1)黙顿-科学社会学 (2)贝尔纳-科学学 4.综合史/专科史 5.世界史/国别史 (三)国际最权威的科学史杂志《爱雪斯》(Isis) 第二节 自然科学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古代自然科学(16 世纪以前)
科教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第三章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第二部分近代自然科学(16-19世纪)第四章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第五章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第六章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七章19世纪的自然科学第八章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部分现代自然科学(20世纪以来)第九章物理学革命及现代科学的产生第十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数理化)第十一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第三节学习自然科学史的意义一、拓宽科学知识面二、了解知识的来源三、建立知识的结构四、激发学习的兴趣五、锻炼思考的能力复习与思考题:1、自然是什么?科学是什么?历史是什么?2、科学史的三种编史方法拓展阅读书目: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1-39页。2.斯蒂芬·F·梅森(英):《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第1-2页。3.W.C.丹皮尔(英):《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第1-29页。4.科林·A·罗南:《剑桥插图世界科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第1-8页。8
科教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一章 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三章 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 近代自然科学(16-19 世纪) 第四章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五章 16-18 世纪的自然科学 第六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七章 19 世纪的自然科学 第八章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部分 现代自然科学(20 世纪以来) 第九章 物理学革命及现代科学的产生 第十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数理化) 第十一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 第三节 学习自然科学史的意义 一、拓宽科学知识面 二、了解知识的来源 三、建立知识的结构 四、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锻炼思考的能力 复习与思考题: 1、自然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 2、科学史的三种编史方法 拓展阅读书目: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 1-39 页。 2.斯蒂芬•F•梅森(英):《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0,第 1-2 页。 3.W.C.丹皮尔(英):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第 1-29 页。 4.科林• A •罗南:《剑桥插图世界科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第 1-8 页
自然科学史第一章古老东方文明的科学技术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是认识科学技术的产生,对四大文明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重点是埃及的历法和建筑、两河流域的数学和天文、古希腊的科学;难点是古希腊的数学和宇宙论。学时分配:4第一节科学技术的萌芽一、刀耕火种(一)工具1.石器(1)石刀(2)石斧。2.弓箭(二)火种1.自然火种2.人工火种二、制陶技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一安定的村落生活一日常用品的需求一制陶技术三、冶炼技术原始手工业一冶金技术四、在古代科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9个国家1.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6世纪2.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6世纪3.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5世纪4.中国: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5.尼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6世纪6.古希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7.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公元476年8.阿拉伯帝国:公元7到13世纪9.奥斯曼土耳其:公元14—17世纪五、世界古文字现代人对古代各国的历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记述的资料。(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罗塞塔石碑9
自然科学史 9 第一章 古老东方文明的科学技术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是认识科学技术的产生,对四大文明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重 点是埃及的历法和建筑、两河流域的数学和天文、古希腊的科学;难点是古希腊的数学和宇宙论。 学时分配: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刀耕火种 (一)工具 1.石器 (1)石刀 (2)石斧。 2.弓箭 (二)火种 1.自然火种 2.人工火种 二、制陶技术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安定的村落生活→日常用品的需求→制陶技术 三、冶炼技术 原始手工业→冶金技术 四、在古代科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 9 个国家 1.古埃及: 公元前 3500 年到公元前 6 世纪 2.古巴比伦:公元前 3500 年到公元前 6 世纪 3.古代印度: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 5 世纪 4.中国: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 年 5.腓尼基: 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6 世纪 6.古希腊: 公元前 12 世纪到公元前 1 世纪 7.古罗马: 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476 年 8.阿拉伯帝国:公元 7 到 13 世纪 9.奥斯曼土耳其:公元 14—17 世纪 五、世界古文字 现代人对古代各国的历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记述的资料。 (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产生于公元前 4000 年左右,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 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