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凤城高三9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卡并保存好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題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題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 題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冋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 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 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责族墓中并未岀现。晩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載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冋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硏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 高三语文共(10)页第1页 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 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 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晩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凤城高三 9 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卡并保存好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 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 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 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1 页 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 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 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 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高三语文共(10)页第2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6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全球瞩目、应者云集。2013年至2018年,中 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 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額超过4000亿美元。实践充分表明,共建“一带 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为推进经济全球仳健康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为全球治理体系 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 欧非大陆,也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已经从理念 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 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杋遇、创造美妤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 材料二 国家贸易额占全球比重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 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2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 6 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全球瞩目、应者云集。2013 年至 2018 年,中 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 6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 900 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 4000 亿美元。实践充分表明,共建“一带 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为全球治理体系 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 欧非大陆,也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已经从理念 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 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民日报》2019 年 4 月 23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全球比重
口-带一路”国 口中国 口其他国家 土耳 翻(亿元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 (摘编自《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商情报网2018年5月16日) 高三语文共(10)页第3页 材料三 在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诸多 合作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 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 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 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人类文明应该 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广的道路。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 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复兴的中国今天的必然选择。自觉承担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 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应有的贡献。 擁编自《“一带一路”,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绚丽工笔画》,《光明日报》2019年4月25日) 材料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给我们国家、 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机会。就拿我 们一直认为的盛唐开放宏大的气象来说,实际上用今天眼光看,它只是单方面的,可以说是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也就是说它单方面的容许外国人进来,但是不鼓励自己人出去,这 就是开而不放;人家来学,它是会传授的,但是不主动,从来没有主动到外面去传播,所以 是传而不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今天是全方位的开放和传播,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视野下,“一带路”倡议究竟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人民论坛网》2018年1月 30日)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B.2017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将近四成,在全球贸 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在对外贸易方面,韩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第一,且数额巨大 远超其他国家。 D.“一带一路”方案的动人之处在于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 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是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积 极响应,近六年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 (摘编自《2017 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商情报网 2018 年 5 月 16 日)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3 页 材料三 在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诸多 合作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 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 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 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人类文明应该 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广的道路。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 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复兴的中国今天的必然选择。自觉承担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 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一带一路”,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绚丽工笔画》,《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5 日) 材料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给我们国家、 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机会。就拿我 们一直认为的盛唐开放宏大的气象来说,实际上用今天眼光看,它只是单方面的,可以说是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也就是说它单方面的容许外国人进来,但是不鼓励自己人出去,这 就是开而不放;人家来学,它是会传授的,但是不主动,从来没有主动到外面去传播,所以 是传而不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今天是全方位的开放和传播,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视野下,“一带一路”倡议究竟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人民论坛网》2018 年 1 月 30 日)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B.2017 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将近四成,在全球贸 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在对外贸易方面,韩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第一,且数额巨大, 远超其他国家。 D.“一带一路”方案的动人之处在于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 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是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积 极响应,近六年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B.“一带一路”致力于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复兴的中 国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C.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它主要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但也能给发达国家 带来庞大的世界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D.“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开放与传播,其开放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给 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6.“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积极响应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4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蘑菇围(节选)阿来 蘑菇季快结柬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 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 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 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 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 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 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 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 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 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 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 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 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 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 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5页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 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
B.“一带一路”致力于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复兴的中 国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C.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它主要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但也能给发达国家 带来庞大的世界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D.“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开放与传播,其开放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给 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6.“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积极响应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4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蘑菇圈(节选) 阿 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 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 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 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 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 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 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 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 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 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 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 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 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 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 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5 页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 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 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
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杋,只要有活 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 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 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 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 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 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她对 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 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 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8.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本内 容,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6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羊琇字稚舒,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琇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及会谋反,琇 正言苦谏,还,赐爵关内侯。琇涉学有智算,少与武帝通门,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尝谓帝曰: 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帝戏而许之。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 攸,恒有代宗之议。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 令武帝默而识之。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帝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及 帝为抚军,命琇参军事。 帝即王位后,擢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帝践阼,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侍。琇在职 年典禁兵豫机蜜震遇甚屡初杜预拜镇将军朝士贺连桶而生琇与裴楷后至,曰:“杜元 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遂不坐而去。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 下豪贵威竞效之。又喜游宴,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然党慕胜已,其所推 举,便尽心无二。穷窘之徒,特能振恤。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将士有冒官位者, 为其致节,不惜躯命。然放恣犯法,毎为有司所贷。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
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 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 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 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 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 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 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她对 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 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 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8.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本内 容,作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高三语文共(10)页第 6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羊琇字稚舒,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琇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及会谋反,琇 正言苦谏,还,赐爵关内侯 ...。琇涉学有智算,少与武帝通门,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尝谓帝曰: “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帝戏而许之。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 攸,恒有代宗之议。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 令武帝默而识之。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帝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及 帝为抚军,命琇参军事。 帝即王位后,擢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 帝践阼,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侍。琇在职十 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初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毕贺皆连榻而坐琇与裴楷后至,曰:“杜元 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遂不坐而去。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 下豪贵咸竞效之。又喜游宴,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然党慕胜已,其所推 举,便尽心无二。穷窘之徒,特能振恤。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将士有冒官位者, 为其致节,不惜躯命。然放恣犯法,每为有司所贷。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