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开放条件下的 回民收入均衡 第力2章开放经济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开放经济,理解开放条 件下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理论以及汇率理论,了解生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规律。 教学要求 掌握开放经济的基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 以及汇率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结构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熟悉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法;熟悉 汇率制度,掌握汇率的决定理论;了解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规律
第 5 篇 开放条件下的 国民收入均衡 第 12 章 开放经济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开放经济,理解开放条 件下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理论以及汇率理论,了解生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规律。 教学要求 掌握开放经济的基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 以及汇率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结构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熟悉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法;熟悉 汇率制度,掌握汇率的决定理论;了解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规律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到目前为止,前面各章的分析都是基于封闭经济的假设下进行的,即假定一国经济不 与国外进行任何联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封闭的经济实体是不存在的,现代经济 活动都离不开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或多或少地与他国或地区建立了 定形式的经济联系。即各国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往来。一国 的经济活动通过某种渠道以某种方式影响其他国家,同时也受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此,本章将舍弃封闭经济这一假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纳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 121国际贸易理论 开展国际贸易是一国经济开放的具体体现。本节首先介绍什么是开放经济,然后介绍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最后介绍国际贸易中各国通常采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 12.1.1开放经济 1.何谓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 open economy)是一种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以自由地开展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具体地讲就是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一个有国 际间商品交流、资本往来和劳动力流动的国家,称为经济开放的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国际贸易,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在国际经济活 动中,不仅有商品的往来,还有资本与劳务的往来。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与各国之 间存在着物品、劳务、资本等往来的经济。 2.开放经济开放程度的衡量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开放的,但是各国的开放程度并不一样。衡量一个国家开放 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即 经济开放程=进100)小00% 进口 GDP 此外,还可以用外资流入与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非贸易外汇收入与国内商品零售总 额的比例等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开放程度 3.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 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很多,具体有:第一,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一般来说,自 然资源丰富而且种类多的国家,对国外的需求相对小,经济开放程度较低,而自然资源匮 乏单一的国家,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经济开放程度往往较高。第二,经济发达 程度。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与经济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出口越多,进口也 越多,从而开放程度就越高;经济落后,进口少,开放程度就低。第三,经济结构的特征。 338
33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到目前为止,前面各章的分析都是基于封闭经济的假设下进行的,即假定一国经济不 与国外进行任何联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封闭的经济实体是不存在的,现代经济 活动都离不开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或多或少地与他国或地区建立了一 定形式的经济联系。即各国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往来。一国 的经济活动通过某种渠道以某种方式影响其他国家,同时也受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此,本章将舍弃封闭经济这一假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纳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 12.1 国际贸易理论 开展国际贸易是一国经济开放的具体体现。本节首先介绍什么是开放经济,然后介绍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最后介绍国际贸易中各国通常采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 12.1.1 开放经济 1.何谓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open economy)是一种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以自由地开展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具体地讲就是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一个有国 际间商品交流、资本往来和劳动力流动的国家,称为经济开放的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国际贸易,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在国际经济活 动中,不仅有商品的往来,还有资本与劳务的往来。所以,开放经济也可以说是与各国之 间存在着物品、劳务、资本等往来的经济。 2.开放经济开放程度的衡量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开放的,但是各国的开放程度并不一样。衡量一个国家开放 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即 经济开放程度= GDP 进口 ×100%或 GNP 进口 ×100% (12-1) 此外,还可以用外资流入与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非贸易外汇收入与国内商品零售总 额的比例等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开放程度。 3.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 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很多,具体有:第一,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一般来说,自 然资源丰富而且种类多的国家,对国外的需求相对小,经济开放程度较低,而自然资源匮 乏单一的国家,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经济开放程度往往较高。第二,经济发达 程度。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程度与经济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出口越多,进口也 越多,从而开放程度就越高;经济落后,进口少,开放程度就低。第三,经济结构的特征
第/2章 开放经济概论,·日 有些国家由于资源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结构,具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各部门之间保持了适当的比例,经济相对独立,从而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有些国家经济中 某些部门发达,某些部门不发达,经济是畸形、片面的,从而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平 衡,开放程度就高。第四,历史传统和制度因素。有些国家历史上是开放性的文化,这就 决定了其在现实中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是封闭的,文化具有排外性,这就 会使其经济上的开放程度低。第五,政治与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 治因素,以及由于政治因素所决定的经济政策。有些国家出于政治上独立的需要而过多地 强调经济上的自主,从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势必会降低原来能够达到的开放程度; 相反,政治上开放的国家,经济上开放的程度就高 开放经济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影响,它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给本国经 济带来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使国内经济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性。因此,开放经济有利也有弊,但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开放是利大于弊。 12.1.2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是开放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国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从参与国际贸易开始的。 但是,为什么各个国家不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劳务,而要参与国际贸易呢? 简单说,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参与贸易的各国受益。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 贸易理论,从这些不同的贸易理论中可以看到贸易各国在贸易中的获益情况。 绝对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也称绝对利益)是指某国或地区用相同数量的资源所 能生产出的某种商品比另一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的这种商品多。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期的 国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斯密。他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他认 为一国之所以和别国进行国际贸易,其原因在于生产中的绝对优势不同:一个国家会出口 那些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比别国落后的产品。也就是 说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在存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的 国际贸易(见表12-1)。 表12-1在具有绝对优势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12-1A 国别 注:用单位资源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
339 开放经济概论 第 12 章 有些国家由于资源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结构,具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各部门之间保持了适当的比例,经济相对独立,从而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有些国家经济中 某些部门发达,某些部门不发达,经济是畸形、片面的,从而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平 衡,开放程度就高。第四,历史传统和制度因素。有些国家历史上是开放性的文化,这就 决定了其在现实中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是封闭的,文化具有排外性,这就 会使其经济上的开放程度低。第五,政治与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 治因素,以及由于政治因素所决定的经济政策。有些国家出于政治上独立的需要而过多地 强调经济上的自主,从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势必会降低原来能够达到的开放程度; 相反,政治上开放的国家,经济上开放的程度就高。 开放经济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影响,它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给本国经 济带来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使国内经济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性。因此,开放经济有利也有弊,但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开放是利大于弊。 12.1.2 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是开放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国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从参与国际贸易开始的。 但是,为什么各个国家不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劳务,而要参与国际贸易呢? 简单说,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参与贸易的各国受益。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 贸易理论,从这些不同的贸易理论中可以看到贸易各国在贸易中的获益情况。 1.绝对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也称绝对利益)是指某国或地区用相同数量的资源所 能生产出的某种商品比另一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的这种商品多。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期的 国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是 18 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斯密。他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他认 为一国之所以和别国进行国际贸易,其原因在于生产中的绝对优势不同:一个国家会出口 那些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比别国落后的产品。也就是 说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在存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的 国际贸易(见表 12-1)。 表 12-1 在具有绝对优势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12-1A 国 别 土 豆 棉 花 甲国 10 6 乙国 5 10 注:用单位资源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12-1B 棉花 甲国 乙国 注:甲国将单位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产后引起的土 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 表12-1A部分表示两个国家使用单位资源所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的产量,甲国使用 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10个单位的土豆或6个单位的棉花:乙国使用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5 个单位的土豆或10个单位的棉花。这说明,甲国在土豆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乙国在生 棉花上具有绝对优势。这种如果甲国在一种商品上相对于乙国具有绝对优势,而乙国在 生产另一种商品上相对于甲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称之为互补的绝对优势( reciprocal absolute advantage) 在具有互补的绝对优势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进行 国际贸易,则两国的总产出相对于自给自足时会增加。例如表12-1B部分所示,当甲国将 单位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产时,将使甲 乙两国的土豆产量之和增加5个单位,两国棉花的产量之和增加4个单位。这就是专业化 和国际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和国际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利益,但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因为与发达国家相 比,落后国家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 当每个国家都在某种商品上相对于他国具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甲国土豆和棉花的生产效率均高于乙国时,情况会怎样呢?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英 国经济学家李嘉图1817年提出了至今仍为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比较优势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按照这一理论,即使一个国家所有商品的生产效率都高于或低于别国,也能够 通过国际贸易得到好处。该理论指出,每个国家都可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 较低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经济学家们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 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或机会成本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 差别的,从而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下面是一个在具有比较优势情况下的国际 贸易的例子,在该例中,假定甲国的生产效率在表12-1A的基础上提高了10倍,而乙国 340
34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2-1B 国 别 土 豆 棉 花 甲国 +10 -6 乙国 -5 +10 合计 +5 +4 注:甲国将单位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产后引起的土 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 表 12-1A 部分表示两个国家使用单位资源所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的产量,甲国使用 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 10 个单位的土豆或 6 个单位的棉花;乙国使用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 5 个单位的土豆或 10 个单位的棉花。这说明,甲国在土豆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乙国在生 产棉花上具有绝对优势。这种如果甲国在一种商品上相对于乙国具有绝对优势,而乙国在 生产另一种商品上相对于甲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称之为互补的绝对优势(reciprocal absolute advantage)。 在具有互补的绝对优势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进行 国际贸易,则两国的总产出相对于自给自足时会增加。例如表 12-1B 部分所示,当甲国将 单位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产时,将使甲 乙两国的土豆产量之和增加 5 个单位,两国棉花的产量之和增加 4 个单位。这就是专业化 和国际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和国际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利益,但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因为与发达国家相 比,落后国家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 当每个国家都在某种商品上相对于他国具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甲国土豆和棉花的生产效率均高于乙国时,情况会怎样呢?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英 国经济学家李嘉图 1817 年提出了至今仍为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按照这一理论,即使一个国家所有商品的生产效率都高于或低于别国,也能够 通过国际贸易得到好处。该理论指出,每个国家都可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 较低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经济学家们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 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或机会成本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 差别的,从而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下面是一个在具有比较优势情况下的国际 贸易的例子,在该例中,假定甲国的生产效率在表 12-1A 的基础上提高了 10 倍,而乙国
第/2章 开放经济概论,·日 的生产效率没变,如表12-2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甲国土豆和棉花的生产效率均高于乙 国,似乎与低效率的乙国进行贸易不会有任何好处,但实际上,甲国生产更多的土豆和较 少的棉花,乙国生产更多的棉花和较少土豆仍可使两国土豆和棉花的产量之和均有增加 两国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见表12-2B 表12-2在具有比较优势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12-2A 钞以 注:用单位资源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 12-2B 别 棉花 甲国 乙国 注:甲国将十分之一单位的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 后引起的土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 在表12-2A部分表示各国使用单位资源所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的产量,甲国使用单 位资源可以生产出100个单位土豆或60个单位棉花;乙国的情况与表12-1A相同。乙国 在两种商品上均不具有绝对优势。表12-2B部分表示甲国将十分之一单位的资源由棉花 的生产转向土豆生产和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产量的变化。与表12-1B 样,这种转移将使土豆的产量之和增加5个单位,棉花的产量之和增加4个单位。甲国 转向生产土豆的资源和乙国转向生产棉花的资源越多,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利 益就越大。 因此,即使不存在绝对优势,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仍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好处。虽然甲 国相对于乙国在土豆和棉花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两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不相等。甲 国用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20倍(1005)于乙国的土豆,却只能生产出6倍(60/10)于乙国的棉 花。这也就是说,甲国在土豆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乙国在棉花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也就是所谓的“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 可见根据李嘉图的理论,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分工和交换既有利于世界 整体产出的增加,又有利于参与国的利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两位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
341 开放经济概论 第 12 章 的生产效率没变,如表 12-2A 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甲国土豆和棉花的生产效率均高于乙 国,似乎与低效率的乙国进行贸易不会有任何好处,但实际上,甲国生产更多的土豆和较 少的棉花,乙国生产更多的棉花和较少土豆仍可使两国土豆和棉花的产量之和均有增加, 两国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见表 12-2B。 表 12-2 在具有比较优势情况下的国际贸易 12-2A 国 别 土 豆 棉 花 甲国 100 60 乙国 5 10 注:用单位资源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 12-2B 国 别 土 豆 棉 花 甲国 +10 -6 乙国 -5 +10 合计 +5 +4 注:甲国将十分之一单位的资源由棉花生产转向土豆生产,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生产 后引起的土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 在表 12-2A 部分表示各国使用单位资源所能生产出的土豆和棉花的产量,甲国使用单 位资源可以生产出 100 个单位土豆或 60 个单位棉花;乙国的情况与表 12-1A 相同。乙国 在两种商品上均不具有绝对优势。表 12-2B 部分表示甲国将十分之一单位的资源由棉花 的生产转向土豆生产和乙国将单位资源由土豆生产转向棉花产量的变化。与表 12-1B 一 样,这种转移将使土豆的产量之和增加 5 个单位,棉花的产量之和增加 4 个单位。甲国 转向生产土豆的资源和乙国转向生产棉花的资源越多,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利 益就越大。 因此,即使不存在绝对优势,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仍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好处。虽然甲 国相对于乙国在土豆和棉花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两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不相等。甲 国用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 20 倍(100/5)于乙国的土豆,却只能生产出 6 倍(60/10)于乙国的棉 花。这也就是说,甲国在土豆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乙国在棉花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也就是所谓的“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 可见根据李嘉图的理论,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分工和交换既有利于世界 整体产出的增加,又有利于参与国的利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该理论是 20 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两位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