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宏观调控理论 第√么章财政政策 教学目标 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财政政策原理,以及相机抉 择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有全面的掌握,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 困难,以及领悟一些宏观调控的技巧 教学要求 要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内在矛盾性,掌握财政政策的基 本原理及其财政平衡、赤字(盈余)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掌握 国债的适度规模,了解李嘉图——一巴罗等价定理,熟悉对李嘉图 巴罗等价定理的质疑,熟悉卢卡斯批评及其对宏观调控的 借鉴
第 6 篇 宏观调控理论 第 14 章 财 政 政 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财政政策原理,以及相机抉 择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有全面的掌握,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 困难,以及领悟一些宏观调控的技巧。 教学要求 要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内在矛盾性,掌握财政政策的基 本原理及其财政平衡、赤字(盈余)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掌握 国债的适度规模,了解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熟悉对李嘉图 ——巴罗等价定理的质疑,熟悉卢卡斯批评及其对宏观调控的 借鉴
第/章 财政政策,·日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说:“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表明 如何运用中央政府的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来稳定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 必要手段。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 经济政策。这一章阐述的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需求管理政策之 财政政策。 14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在矛盾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呢?这会给 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 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 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失业使有劳动能力者得不到劳动的机会,这不 仅是劳动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失业者得不到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受到直接的威胁,民 以食为天,民有就业,衣食无忧,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时仍有一定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消除了非 自愿失业、但仍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部分叫自然失业)。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 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失业率,即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又一重要目标。通货膨胀一方面使公众的实际收入减少, 生活水平下降,一方面也使政府侵占了公众利益,政府维持物价稳定既是在保持社会安定 也是在维护公众利益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 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指整体物 价总水平的稳定。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 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 低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加,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由 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才能使自然增长的劳
393 财政政策 第 14 章 198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说:“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表明 如何运用中央政府的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来稳定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 必要手段。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 经济政策。这一章阐述的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需求管理政策之一——财政政策。 14.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在矛盾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呢?这会给 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4.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 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 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1)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失业使有劳动能力者得不到劳动的机会,这不 仅是劳动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失业者得不到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受到直接的威胁,民 以食为天,民有就业,衣食无忧,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时仍有一定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消除了非 自愿失业、但仍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部分叫自然失业)。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实 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有失业率,即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 2)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又一重要目标。通货膨胀一方面使公众的实际收入减少, 生活水平下降,一方面也使政府侵占了公众利益,政府维持物价稳定既是在保持社会安定, 也是在维护公众利益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 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指整体物 价总水平的稳定。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不可 能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或高或 低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 3)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加,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由 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才能使自然增长的劳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动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要保持一个均衡的可持续的增长率。经济增 长要考虑生态平衡,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的增长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只有稳定均衡、可持 续的增长率才是社会稳定最有力的保证,才是子孙后代永远的福祉。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国家间 的进出口和资本流动直接影响着本国的总需求和投资资金的来源。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 衡是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逆差)还是 盈余(顺差),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说来,若国际收支长期处 于盈余状态,就意味着外汇资金的积压,未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会减少国内需求,不利于 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如果大量的外汇存放在外国银行里,资金被外国利用,国内就要承 担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国际收支赤字,说明本国可能进口多出口少,也可能是外债过多, 使用不当产生的债务危机,使得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 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和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国际收支平衡 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短期中,从迄今为止的各国宏观 经济政策实践来看,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 14.1.2目标间的内在矛盾及政策困境 1.目标间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菲利 普斯曲线恰好说明了这种矛盾。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 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 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 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2)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 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 难以避免的。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 p394
39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动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要保持一个均衡的可持续的增长率。经济增 长要考虑生态平衡,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的增长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只有稳定均衡、可持 续的增长率才是社会稳定最有力的保证,才是子孙后代永远的福祉。 4)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国家间 的进出口和资本流动直接影响着本国的总需求和投资资金的来源。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 衡是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逆差)还是 盈余(顺差),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说来,若国际收支长期处 于盈余状态,就意味着外汇资金的积压,未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会减少国内需求,不利于 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如果大量的外汇存放在外国银行里,资金被外国利用,国内就要承 担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国际收支赤字,说明本国可能进口多出口少,也可能是外债过多, 使用不当产生的债务危机,使得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2. 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 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前提和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国际收支平衡 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短期中,从迄今为止的各国宏观 经济政策实践来看,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 14.1.2 目标间的内在矛盾及政策困境 1. 目标间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菲利 普斯曲线恰好说明了这种矛盾。 (1)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 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 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 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2)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 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 难以避免的。 (3)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
第/章 财政政策,·日 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政策制定者在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既要求自己对各项政策 目标重要程度的理解,考虑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又要受社会可接受程度的制约。不 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政策目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充分 就业与经济增长,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比较重视物价稳定。这些对政策目标的确定都有 相当的影响。从战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偏重,例如在20 世纪50年代政策目标是兼顾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在20世纪60年代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 与经济增长,在70年代之后则强调物价稳定和四个目标的兼顾。 2.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困境不仅因为存在上述的矛盾,还因为有政策时滞问题,使得摆脱政策 境谈何容易。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滞。这种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 影响。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 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 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滞:从认识到有必要 采取某种政策到实际做出决策的决策时滞以及从做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滞。外 在时滞是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预 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即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 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做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 期的目标。 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 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 的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 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 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 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应。但要公众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自动配合政 府又是困难的,这就使政策在实施中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使政策难于完全达到预 期的目标。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 所以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 比经济因素还重要。 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连选连任,一般不 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这会对他的当选带来不利 的影响。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 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穷人的
395 财政政策 第 14 章 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政策制定者在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既要求自己对各项政策 目标重要程度的理解,考虑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又要受社会可接受程度的制约。不 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政策目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充分 就业与经济增长,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比较重视物价稳定。这些对政策目标的确定都有 相当的影响。从战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偏重,例如在 20 世纪 50 年代政策目标是兼顾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在 20 世纪 60 年代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 与经济增长,在 70 年代之后则强调物价稳定和四个目标的兼顾。 2. 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困境不仅因为存在上述的矛盾,还因为有政策时滞问题,使得摆脱政策 困境谈何容易。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滞。这种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 影响。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 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 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滞;从认识到有必要 采取某种政策到实际做出决策的决策时滞以及从做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滞。外 在时滞是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预 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即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 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做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 期的目标。 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于这次减 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 的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 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 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 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应。但要公众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自动配合政 府又是困难的,这就使政策在实施中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使政策难于完全达到预 期的目标。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 所以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 比经济因素还重要。 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连选连任,一般不 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这会对他的当选带来不利 的影响。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 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穷人的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原定政策难于达到 预定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 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全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而不仅仅是要达到其中某一两个 目标,这样,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在市场经济实践中经常出 现治理了失业却加剧了通货膨胀、治理了通货膨胀又加剧了失业的情况。 实例14-1 宏观调控的艰难 当里根于1981年入主白官的时候,正是美国处于滞胀阶段,失业严重,通货膨胀加剧 里根采纳供给学派的主张实施减税政策,目的是遏制高达13%的通货膨胀,但结果是通货膨胀加剧 原因是减税虽然使得供给曲线右移(供给增加)但需求曲线也右移(需求增加)结果需求比供给增加的大,减 税的净效应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制止里根政策失效代来的严重通货膨胀,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收紧信贷,利率提高到了20%的惊人水平,这一举措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但这是以美国严重的经济衰 退为沉重代价的,它使总需求曲线严重左移,总需求的减少导致失业率高达11%,有的地区竟达到了20% (资料来源: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2~53) 142财政政策原理 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和财政收入这两种手段的不同搭配而 产生财政政策效应,这些政策效应影响宏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这些效应是:内 在稳定器效应、乘数效应、奖抑效应、货币效应、社会效应和挤出效应等, 内在稳定器效应,指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表现为累进的所得税制、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 乘数效应指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以及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成倍的正负面影响。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 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 货币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 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公债上。公
39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原定政策难于达到 预定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 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全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而不仅仅是要达到其中某一两个 目标,这样,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在市场经济实践中经常出 现治理了失业却加剧了通货膨胀、治理了通货膨胀又加剧了失业的情况。 实例 14-1 宏观调控的艰难 当里根于 1981 年入主白宫的时候,正是美国处于滞胀阶段,失业严重,通货膨胀加剧。 里根采纳供给学派的主张实施减税政策,目的是遏制高达 13%的通货膨胀,但结果是通货膨胀加剧, 原因是减税虽然使得供给曲线右移(供给增加)但需求曲线也右移(需求增加)结果需求比供给增加的大,减 税的净效应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制止里根政策失效代来的严重通货膨胀,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收紧信贷,利率提高到了 20%的惊人水平,这一举措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但这是以美国严重的经济衰 退为沉重代价的,它使总需求曲线严重左移,总需求的减少导致失业率高达 11%,有的地区竟达到了 20% 。 (资料来源:斯蒂格里茨. 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2~53) 14.2 财政政策原理 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和财政收入这两种手段的不同搭配而 产生财政政策效应,这些政策效应影响宏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这些效应是:内 在稳定器效应、乘数效应、奖抑效应、货币效应、社会效应和挤出效应等。 内在稳定器效应,指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表现为累进的所得税制、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 乘数效应指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以及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成倍的正负面影响。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 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 影响。 货币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 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公债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