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绪论 第少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 的了解,眀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重 要的经济总量。 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増长率、失业率、膨胀率 等经济总量的概念,掌握奧肯定律、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 1 篇 绪 论 第 1 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 的了解,明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重 要的经济总量。 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增长率、失业率、膨胀率 等经济总量的概念,掌握奥肯定律、价格指数和 GDP 平减指数;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为什么出现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哪一门科学会比宏观经 济学更具魅力,它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它源源不断地从生动的令人振奋的经济实践中汲取 着营养,又成功地指导着经济实践;它时刻关注着、探究着: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人们 过着幸福生活,而有的国家贫穷,人们在痛苦的沼泽中挣扎?为什么有时经济会增长,有 时经济又会衰退?怎样才能治理或摆脱失业和膨胀?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宏观经济学的历史长河可以追溯 到很久以前。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 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建立 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 之前;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1.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重农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学产生的重要代表 人物有:威廉·配第、理査德·坎蒂隆、弗朗斯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布阿吉尔贝尔、萨伊,他们被誉为宏观经济学的拓荒者。 1.威廉·配笫在历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国民收入的数量 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和《献给英国人士》的著作中首次估算“全国财富估 计为25000万英镑”“全部年收入就是1500万英镑。”他把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之和作 为国民收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国民 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 泉……”这是现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的雏形。布阿吉尔贝尔对国民财富的来源做了分 析,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等,已实际成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出发点 弗朗斯瓦·魁奈关于经济总量的分析 弗朗斯瓦·魁奈的《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实际上是把经济中 的许多变量归结为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等经济总量,这是古典经济学宏观分析的典范。 《经济表》可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创见的卓越尝试,是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 第一次天才探索。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尝试是在18世纪30~60年代政 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 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
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为什么出现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哪一门科学会比宏观经 济学更具魅力,它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它源源不断地从生动的令人振奋的经济实践中汲取 着营养,又成功地指导着经济实践;它时刻关注着、探究着: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人们 过着幸福生活,而有的国家贫穷,人们在痛苦的沼泽中挣扎?为什么有时经济会增长,有 时经济又会衰退?怎样才能治理或摆脱失业和膨胀? 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宏观经济学的历史长河可以追溯 到很久以前。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 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7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 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到 20 世纪 70 年代 之前;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1.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重农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学产生的重要代表 人物有:威廉·配第、理查德·坎蒂隆、弗朗斯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布阿吉尔贝尔、萨伊,他们被誉为宏观经济学的拓荒者。 1. 威廉·配第在历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国民收入的数量 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和《献给英国人士》的著作中首次估算“全国财富估 计为 25 000 万英镑”“全部年收入就是 1 500 万英镑。”他把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之和作 为国民收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国民 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 泉……”这是现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的雏形。布阿吉尔贝尔对国民财富的来源做了分 析,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等,已实际成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出发点。 2. 弗朗斯瓦·魁奈关于经济总量的分析 弗朗斯瓦·魁奈的《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实际上是把经济中 的许多变量归结为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等经济总量,这是古典经济学宏观分析的典范。 《经济表》可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创见的卓越尝试,是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 第一次天才探索。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尝试是在 18 世纪 30~60 年代政 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 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3.萨伊定律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 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包括四个要点:一是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 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 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四是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 价格来调节。萨伊定律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律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的防务、救助贫困的职能也做过分析,特别对财政政策做了论述。 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 整个经济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利率、工资等经济总量的决定,瑞典学派对储蓄与 投资不一致问题的分析涉及了整个经济的总量分析。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属 于宏观经济范围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实践等内容。 1.12“正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尽管人类从宏观的视角考察经济已有很久的历史,尽管以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 至今仍为人们重视的宏观经济思想,但这些毕竟不是系统的宏观经济学。任何一门科学的 产生都有其社会迫切需求性和历史必然性,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 1.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危机催生了罗斯福新政,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自1929年10月21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崩盘开始,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就此拉开序 幕。到1932年,美国的生产力降至危机前的一半,14万家工厂、企业和银行宣布破产, 失业率高达25%,金融市场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流通体系趋于瘫痪,整个美国社会陷入剧 烈的动荡之中。正是这种大萧条的严峻事实,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所讴歌的完美 与和谐的梦想,人们不相信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同时对奉为经济学“圣 经”的萨伊定律产生了质疑。人们开始务实地把眼光转向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它没有这场 危机的苦难,它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启发了凯恩斯思想,启发了罗斯福新政… 前苏联快速工业化令人眩目的光环在那时显示了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面对资本主 义自由放任经济的千疮百孔,凯恩斯开始思索了。他发表了很多文章抨击自由放任的经济 学,阐述了自己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于是凯恩斯的思想占据了西方主流经济思 想的舞台,使得西方世界的决策人士,包括罗斯福都生活在凯恩斯思潮所创造出来的知识 气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要实行“新政”、挽救 美国经济于危难之中的决心。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在正式就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即发布 了《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一律放假一天。《银行休假令》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正式
3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3. 萨伊定律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 一经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包括四个要点:一是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 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 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四是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 价格来调节。萨伊定律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律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的防务、救助贫困的职能也做过分析,特别对财政政策做了论述。 在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 整个经济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利率、工资等经济总量的决定,瑞典学派对储蓄与 投资不一致问题的分析涉及了整个经济的总量分析。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属 于宏观经济范围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实践等内容。 1.1.2 “正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尽管人类从宏观的视角考察经济已有很久的历史,尽管以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 至今仍为人们重视的宏观经济思想,但这些毕竟不是系统的宏观经济学。任何一门科学的 产生都有其社会迫切需求性和历史必然性,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 1.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危机催生了罗斯福新政,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自 1929 年 10 月 21 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崩盘开始,30 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就此拉开序 幕。到 1932 年,美国的生产力降至危机前的一半,14 万家工厂、企业和银行宣布破产, 失业率高达 25%,金融市场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流通体系趋于瘫痪,整个美国社会陷入剧 烈的动荡之中。正是这种大萧条的严峻事实,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所讴歌的完美 与和谐的梦想,人们不相信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同时对奉为经济学“圣 经”的萨伊定律产生了质疑。人们开始务实地把眼光转向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它没有这场 危机的苦难,它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启发了凯恩斯思想,启发了罗斯福新政…… 前苏联快速工业化令人眩目的光环在那时显示了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面对资本主 义自由放任经济的千疮百孔,凯恩斯开始思索了。他发表了很多文章抨击自由放任的经济 学,阐述了自己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于是凯恩斯的思想占据了西方主流经济思 想的舞台,使得西方世界的决策人士,包括罗斯福都生活在凯恩斯思潮所创造出来的知识 气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美国第 32 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要实行“新政”、挽救 美国经济于危难之中的决心。1933 年 3 月 6 日,罗斯福在正式就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即发布 了《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一律放假一天。《银行休假令》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正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开始。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 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 工资和物价的自由运动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之初,美国 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 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 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政措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 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在金融方面 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发出30亿 美元贷款;由财政部指派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査,由联邦政府印制新钞拨向各储备 银行,以缓解银行货币短缺等。这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金融的盲目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信用, 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银行制度 新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对此,罗斯福政府主要 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者;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保障工资 收入者的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 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 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 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37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396 亿美元大幅增至736亿美元,物价从1934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大幅下降 凯恩斯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提升,1936年发表了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不朽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 后凯恩斯的《通论》又对罗斯福新政给予了指导。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和凯恩斯的《通 论》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 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二战结束以 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西欧国家风靡一时。当然,新政推 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攀 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2.凯恩斯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跃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标志是他在1936年发表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通论》的诞生,把西方经济学带上了一个新的征途,其影 响之大之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经济学著作能与之相比。西方经济学界甚至把《通 论》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同奉为经济学的 部经典,并把凯恩斯在经济科学领域里的贡献,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对自然科
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开始。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 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 工资和物价的自由运动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之初,美国 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 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 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政措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 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在金融方面, 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发出 30 亿 美元贷款;由财政部指派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查,由联邦政府印制新钞拨向各储备 银行,以缓解银行货币短缺等。这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金融的盲目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信用, 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银行制度。 新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对此,罗斯福政府主要 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者;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保障工资 收入者的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 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 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 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37 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 1933 年的 396 亿美元大幅增至 736 亿美元,物价从 1934 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大幅下降。 凯恩斯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提升,1936 年发表了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不朽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 后凯恩斯的《通论》又对罗斯福新政给予了指导。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和凯恩斯的《通 论》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 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二战结束以 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西欧国家风靡一时。当然,新政推 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攀 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2. 凯恩斯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跃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标志是他在 1936 年发表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通论》的诞生,把西方经济学带上了一个新的征途,其影 响之大之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经济学著作能与之相比。西方经济学界甚至把《通 论》与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 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同奉为经济学的 三部经典,并把凯恩斯在经济科学领域里的贡献,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对自然科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学的开拓性成就相提并论 为什么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能给作者带来如此高的声誉,以至于1972年度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得主理査德·希克斯在其得奖演说中称凯恩斯是“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 思想家和导师”。究其原因,是凯恩斯的这部书不是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而是恰恰对其进行了全面批驳和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给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画上了一道休止符。所以,它的发表对以斯密、李嘉图、马歇尔 为代表的,一直统治西方经济学界的古典经济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那么,凯恩斯究竟“革”了谁的“命”?或者说,凯恩斯从什么地方找到了自己“革 命的理由呢? 凯恩斯以他的非充分就业经济学和危机经济学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在这场大危机中,大量过剩产品倾倒入海,成千上 万的企业倒闭了,千百万人被抛上街头,沦落于失业的漩涡之中。这次大危机给资本主义 制度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面临全面毁灭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几乎所有西方 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找不出对付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办法。事实上,他们难 以接受眼前这场梦魇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之前,长期统治人们头脑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极 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要政府当局对经济不横加干涉,自由竞争机制总是能够自 发地调节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否认全面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自由放任的理论基 础——萨伊定律,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推崇至极的“重要真理 直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的 著作和教科书中,成为判断“一个经济学家区别于一个白痴的主要检验标准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首先 凯恩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他强调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的三大心理 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论证了“有效 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经 常不足,因此,经济生活便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相反,非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 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其次,凯恩斯“革”了经济“自由放任”说的“命”。他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强调政府对需求的管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 衰退,解决失业问题。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命”,他一反古典、 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研 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 3.正统的宏观经济学 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1970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的 功劳。二战结束以后,以他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他把凯
5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学的开拓性成就相提并论。 为什么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能给作者带来如此高的声誉,以至于 1972 年度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得主理查德·希克斯在其得奖演说中称凯恩斯是“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 思想家和导师”。究其原因,是凯恩斯的这部书不是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而是恰恰对其进行了全面批驳和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给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画上了一道休止符。所以,它的发表对以斯密、李嘉图、马歇尔 为代表的,一直统治西方经济学界的古典经济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那么,凯恩斯究竟“革”了谁的“命”?或者说,凯恩斯从什么地方找到了自己“革 命的理由呢?” 凯恩斯以他的非充分就业经济学和危机经济学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在这场大危机中,大量过剩产品倾倒入海,成千上 万的企业倒闭了,千百万人被抛上街头,沦落于失业的漩涡之中。这次大危机给资本主义 制度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面临全面毁灭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几乎所有西方 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找不出对付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办法。事实上,他们难 以接受眼前这场梦魇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之前,长期统治人们头脑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极 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要政府当局对经济不横加干涉,自由竞争机制总是能够自 发地调节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否认全面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在 100 多年的时间里,自由放任的理论基 础——萨伊定律,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推崇至极的“重要真理”,一直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的 著作和教科书中,成为判断“一个经济学家区别于一个白痴的主要检验标准”。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首先 凯恩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他强调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的三大心理 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论证了“有效 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经 常不足,因此,经济生活便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相反,非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生 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其次,凯恩斯“革”了经济“自由放任”说的“命”。他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强调政府对需求的管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 衰退,解决失业问题。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命”,他一反古典、 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研 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 3. 正统的宏观经济学 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 1970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的 功劳。二战结束以后,以他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他把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