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货币政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有一定 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方法,根据 具体的情况合理分析政策效果 教学要求 熟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分析货 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果的方法,了解货币流通速度和时滞等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
第 15 章 货 币 政 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有一定 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方法,根据 具体的情况合理分析政策效果。 教学要求 熟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分析货 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果的方法,了解货币流通速度和时滞等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 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151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 段。通过这些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变动货币供给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促使利息 率的升降,从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 15.1.1三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最常用的三大调控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 定存款准备政策及再贴现政策,下面先介绍这三种最重要的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二级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 债券,以达到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业务活动。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 从而増加货币量。卖出有价证券,使得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广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首先,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制 度,人们能够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广泛地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其次,中央银行还必须拥有 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才能频繁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借以影响货币供求和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①直接买卖。买卖双方在金融市场上 手交钱一手交券,直至交易结束。②回购交易。即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抵押贷款 的一种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金融市场的临时性或季节性资金波动。 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体现为:①中央银行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利率水平高低 和利率结构变化。大量买进有价证券,推动证券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对经 济产生扩张影响;反之则对经济有收缩作用。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同时购入或卖出不同期限 的有价证券,可以达到调节利率结构的目的。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 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权,操作规模大小可以 完全控制。中央银行在业务活动中主动性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经 济发展的要求主动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②公开市场操作的准确性较强。中央银行根据市 场状况自主决定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基础货币投放 量的流向和流量。③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一是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数量 上,既可以大幅度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又可以进行细微的调节;二是公开市场买卖方式的 多样性,既可选择直接买卖,又可选择回购协定等不同形式,进行主动性和防御性行为来
42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 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15.1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 段。通过这些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变动货币供给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促使利息 率的升降,从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 15.1.1 三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最常用的三大调控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 定存款准备政策及再贴现政策,下面先介绍这三种最重要的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二级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 债券,以达到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业务活动。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 从而增加货币量。卖出有价证券,使得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广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首先,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制 度,人们能够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广泛地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其次,中央银行还必须拥有 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才能频繁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借以影响货币供求和市场利率。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①直接买卖。买卖双方在金融市场上一 手交钱一手交券,直至交易结束。②回购交易。即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抵押贷款 的一种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金融市场的临时性或季节性资金波动。 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体现为:①中央银行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利率水平高低 和利率结构变化。大量买进有价证券,推动证券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对经 济产生扩张影响;反之则对经济有收缩作用。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同时购入或卖出不同期限 的有价证券,可以达到调节利率结构的目的。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 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权,操作规模大小可以 完全控制。中央银行在业务活动中主动性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经 济发展的要求主动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②公开市场操作的准确性较强。中央银行根据市 场状况自主决定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基础货币投放 量的流向和流量。③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一是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数量 上,既可以大幅度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又可以进行细微的调节;二是公开市场买卖方式的 多样性,既可选择直接买卖,又可选择回购协定等不同形式,进行主动性和防御性行为来
第力5章 货币政策∴ 操作市场业务;三是买卖业务可以交叉进行,及时调整先前买卖决策的失误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调控货币供应的收效比较缓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 债券后,该货币供应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影响到其他金融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有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以后才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美国 是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国家,金融机构按 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 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包括的内容:①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 照法定比率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其余部分才能用于放款或投资。②规定准备金的构成。准 备金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自身的库存现金。③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和 缴存时间。目前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按旬或月平均存款余额计算应缴数额。即法定准 备金以一旬或一月的平均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规定期限结束后的若干日内,金融机构以 本期应缴准备金为基础向中央银行办理补缴金额和退缴金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于经济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存款乘数大小和超 额准备金数量的传导,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数量。比如当货币政策目标为促进经 济增长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 超额准备金增加,存款乘数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反 之当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消除通货膨胀时,其做法是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以减 少能参与存款创造货币的数量。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中最根本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在很大程 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也保障着银行体系的经营安全。中央银行在实施过 程中具有主动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一个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 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用迅速,它的法定性质使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 行。因此对整个金融机构体系松紧货币的效用较为公平。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表现在: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办法,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来 说冲击力大,表现为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过于猛烈,缺乏弹性,不利于中央银行根据经济 形势变化微调货币供应量,也不能频繁使用。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在 定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超额存款准备 金,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数量时,商业银行会用一部 分超额准备金来补充法定准备金,减少信贷收缩规模,抵消了中央银行紧缩银根的作用
427 货币政策 第 15 章 操作市场业务;三是买卖业务可以交叉进行,及时调整先前买卖决策的失误。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调控货币供应的收效比较缓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 债券后,该货币供应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影响到其他金融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技术性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有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以后才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美国 是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国家,金融机构按 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 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包括的内容:①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 照法定比率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其余部分才能用于放款或投资。②规定准备金的构成。准 备金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自身的库存现金。③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和 缴存时间。目前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按旬或月平均存款余额计算应缴数额。即法定准 备金以一旬或一月的平均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规定期限结束后的若干日内,金融机构以 本期应缴准备金为基础向中央银行办理补缴金额和退缴金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于经济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存款乘数大小和超 额准备金数量的传导,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数量。比如当货币政策目标为促进经 济增长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 超额准备金增加,存款乘数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反 之当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消除通货膨胀时,其做法是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以减 少能参与存款创造货币的数量。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中最根本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在很大程 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也保障着银行体系的经营安全。中央银行在实施过 程中具有主动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一个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 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用迅速,它的法定性质使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 行。因此对整个金融机构体系松紧货币的效用较为公平。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表现在: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办法,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来 说冲击力大,表现为对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过于猛烈,缺乏弹性,不利于中央银行根据经济 形势变化微调货币供应量,也不能频繁使用。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一 定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超额存款准备 金,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数量时,商业银行会用一部 分超额准备金来补充法定准备金,减少信贷收缩规模,抵消了中央银行紧缩银根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所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存款准备 金率呈下降势头 3.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的一种方式,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 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 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 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 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 回贷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再贴现政策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社会资金量的供求;另 方面是通过审查再贴现的票据资格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一般情况下,再 贴现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 的融资成本,达到约束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政策。提高 再贴现率的目的在于收缩信用,反之,则为了扩张信用。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来实现的。因为调整贴现率能够间 接影响市场利率的同方向变动,从而调节信用的总规模。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势必 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的成本,商业银行减少贴现数量的同时也减少了信用扩张的 准备金,促使商业银行压缩对客户的贷款或贴现,在贷款收缩的同时提高了市场利率。反 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增加其准备金,增加对 客户的贷款或贴现,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还可以对贴现票据实行差别贴现率,控 制不同票据的贴现金额,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产业政策相符合。 再贴现的显著优点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使中央银行通过对再贴 现率的变动来调节经济,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总量,又可以调节结构。一方面,再贴现 政策的实施条件要求不高,所需要的经济环境也不复杂;另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升降能够 对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发出信号,促使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所以再 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已被各国广泛采用 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缺点是缺少灵活性,由于再贴现率是一国的基准利率,中央银行不 能经常地动用它来调整货币政策,再贴现率如果经常变动,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 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而且在再贴现过程中,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中央银 行处于被动地位,中央银行并不能强迫或阻止其贴现行为,不能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 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 商业银行对贴现窗口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42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所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存款准备 金率呈下降势头。 3.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的一种方式,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 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 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 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 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 回贷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再贴现政策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社会资金量的供求;另一 方面是通过审查再贴现的票据资格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一般情况下,再 贴现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 的融资成本,达到约束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金融政策。提高 再贴现率的目的在于收缩信用,反之,则为了扩张信用。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来实现的。因为调整贴现率能够间 接影响市场利率的同方向变动,从而调节信用的总规模。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势必 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的成本,商业银行减少贴现数量的同时也减少了信用扩张的 准备金,促使商业银行压缩对客户的贷款或贴现,在贷款收缩的同时提高了市场利率。反 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增加其准备金,增加对 客户的贷款或贴现,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还可以对贴现票据实行差别贴现率,控 制不同票据的贴现金额,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产业政策相符合。 再贴现的显著优点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使中央银行通过对再贴 现率的变动来调节经济,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总量,又可以调节结构。一方面,再贴现 政策的实施条件要求不高,所需要的经济环境也不复杂;另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升降能够 对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发出信号,促使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所以再 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已被各国广泛采用。 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缺点是缺少灵活性,由于再贴现率是一国的基准利率,中央银行不 能经常地动用它来调整货币政策,再贴现率如果经常变动,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 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而且在再贴现过程中,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中央银 行处于被动地位,中央银行并不能强迫或阻止其贴现行为,不能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 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 商业银行对贴现窗口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第力5章 货币政策∴· 15.1.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 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如消费者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包括: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时首次付款的最低比率;规定用消费者信贷购 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消费者信贷可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不同的消费品规定不同的 信贷条件。例如,在需求过度、物价上涨时,可以要求消费者提高首付的比率,缩短消费 信贷的年限;反之在需求不足、经济萧条时,可以降低首付比率和延长期限。 2.直接控制政策 直接控制政策是以行政干预或其他管制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 行控制的政策 (1)存贷款利率限额是为防止银行同业间不当竞争带来金融业经营混乱,中央银行强 行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防止商业银行用来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户和 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客户的竞争。 (2)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 模进行分配,限制其最高贷款数量。这种强制性配额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常用的手段。 3)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限制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流动性负 债的比率。流动性比例与收益率成反方向变动。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比率,商业银 行必须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现金资产等措施。 (4)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 干预。如对业务经营管理不善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等。 3.间接控制政策 间接信用控制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等手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 用创造。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 口头或书面方式要求银行控制信贷规模或者限制对某个行业的放款。它们的优点是比较灵 活,无需花费行政管理费用;其缺点是缺乏法律约束力。 15.1.3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开始执行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颁
429 货币政策 第 15 章 15.1.2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 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如消费者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包括: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时首次付款的最低比率;规定用消费者信贷购 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消费者信贷可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不同的消费品规定不同的 信贷条件。例如,在需求过度、物价上涨时,可以要求消费者提高首付的比率,缩短消费 信贷的年限;反之在需求不足、经济萧条时,可以降低首付比率和延长期限。 2.直接控制政策 直接控制政策是以行政干预或其他管制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 行控制的政策。 (1) 存贷款利率限额是为防止银行同业间不当竞争带来金融业经营混乱,中央银行强 行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防止商业银行用来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户和 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客户的竞争。 (2) 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 模进行分配,限制其最高贷款数量。这种强制性配额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常用的手段。 (3)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限制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对流动性负 债的比率。流动性比例与收益率成反方向变动。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比率,商业银 行必须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现金资产等措施。 (4) 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 干预。如对业务经营管理不善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等。 3.间接控制政策 间接信用控制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等手段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 用创造。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 口头或书面方式要求银行控制信贷规模或者限制对某个行业的放款。它们的优点是比较灵 活,无需花费行政管理费用;其缺点是缺乏法律约束力。 15.1.3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从 1984 年开始执行中央银行职能,1995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法》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