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国民收入决定论 第章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教学目标 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有一个深 入的理解,并能应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解释经济波动现象。 教学要求 掌握消费函数,掌握不同部门的N-AE模型,掌握乘数原 理和加速原理;理解乘数作用条件
第 2 篇 国民收入决定论 第 3 章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有一个深 入的理解,并能应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解释经济波动现象。 教学要求 掌握消费函数,掌握不同部门的 NI—AE 模型,掌握乘数原 理和加速原理;理解乘数作用条件
第章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国民收入如何达到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该如何决定?该如何实现我国2007年GDP 增长率8%?经济中为什么有经济波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 理解。 3.1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 根据传统理论,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的国民收入。按照凯恩 斯的理论是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所以在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之前首先要确定总需求。 那么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而净出口和政府支出一般情况是常 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找出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这样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就解决了。为了 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首先要区别什么是实际开支与预期开支。 3.1.1均衡产出 均衡的产出是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由预期总开支决定的。 1.基本假定 (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部门与厂商部门的两部门经济,也就是经济 关系最简单的经济社会中,家庭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消费与储蓄,厂商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投 资与生产,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自主投资。 (2)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在数量上都 相等。 (3)在价格黏性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 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的巨著《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 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 增加,就业也有所增加,或者使积压产品售出,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实际开支与总开支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利用支出法核算GDP时确定的C、Ⅰ、G和(X-M的数值都属于实际 开支,但是为了确定均衡国民收入,我们需要的是预期开支,是预期开支决定均衡的国民 收入。Y作为总供给(GDP或总产出),C+HG+(x-M是总需求也叫总开支。为了探讨什么 样的总开支水平才能恰好与Y相等,以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预期开支是人们在已有的可 控资源收入)的条件下计划的开支水平。 预期开支不一定等于实际开支。假如家庭购买消费品(C),可能因企业不能全部生产出
63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第 3 章 国民收入如何达到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该如何决定?该如何实现我国 2007 年 GDP 增长率 8%?经济中为什么有经济波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 理解。 3.1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 根据传统理论,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的国民收入。按照凯恩 斯的理论是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所以在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之前首先要确定总需求。 那么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而净出口和政府支出一般情况是常 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找出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这样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就解决了。为了 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首先要区别什么是实际开支与预期开支。 3.1.1 均衡产出 均衡的产出是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由预期总开支决定的。 1. 基本假定 (1) 两部门经济的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部门与厂商部门的两部门经济,也就是经济 关系最简单的经济社会中,家庭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消费与储蓄,厂商部门的经济行为是投 资与生产,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自主投资。 (2) 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 GDP、NDP、NI、PI 在数量上都 相等。 (3) 在价格黏性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 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的巨著《就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 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 增加,就业也有所增加,或者使积压产品售出,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2. 实际开支与总开支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利用支出法核算 GDP 时确定的 C、I、G 和(X-M)的数值都属于实际 开支,但是为了确定均衡国民收入,我们需要的是预期开支,是预期开支决定均衡的国民 收入。Y 作为总供给(GDP 或总产出),C+I+G+(X-M)是总需求也叫总开支。为了探讨什么 样的总开支水平才能恰好与 Y 相等,以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预期开支是人们在已有的可 控资源(收入)的条件下计划的开支水平。 预期开支不一定等于实际开支。假如家庭购买消费品(C),可能因企业不能全部生产出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来而无法实现。又如等需求不足的时候企业不能卖出自己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造成非计 划的库存增加。这时预期库存开支(D小于实际库存开支(D)。 所以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的总开支是预期开支,而C、、G和(X-M是四种预期开支。 3.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所有居民和全体厂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 与投资支出。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 水平上。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 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 Y=C+I 式中,Y、C、I分别表示实际产出、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同时,C和分别代表居民、 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 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 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 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 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 出相等的产出,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 就等于零。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实际收入一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若用E 代表总支出,Y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E=Y。E=Y也表示总支出,即总需求 决定总收入。这一关系可以用图3.1来表示。 E 图31支出决定收入 64
6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来而无法实现。又如等需求不足的时候企业不能卖出自己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造成非计 划的库存增加。这时预期库存开支(I)小于实际库存开支(I)。 所以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的总开支是预期开支,而 C、I、G 和(X-M)是四种预期开支。 3.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所有居民和全体厂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 与投资支出。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 水平上。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 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 Y = C + I 式中,Y、C、I 分别表示实际产出、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同时,C 和 I 分别代表居民、 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 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 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 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 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 出相等的产出,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 就等于零。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实际收入一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若用 E 代表总支出,Y 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 E = Y。E = Y 也表示总支出,即总需求 决定总收入。这一关系可以用图 3.1 来表示。 图 3.1 支出决定收入
第章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图31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支出与总 收入相等。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100,图中的A点表示总支出与 总收入相等,都是100,A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总额正好等于总需求;B点表示总收 入大于总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 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反之,C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生产 额小于社会需求量,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 总供求相等。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由于计划支出用E=C+表示,生产创造的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和,即 Y=C+S,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E=Y,即 l=S 这表示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当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时,国民收入就达到均衡 状态。 3.12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 1.消费函数概述 消费量由什么决定呢?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预期收入、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 度和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制约着消费者消费支出的数量。就宏观经济而言,整个经济的制 度、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可以认为不变,进一步假定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 变,从而家庭部门的消费数量主要由经济中的总收入即国民收入所决定。同时,为分析方 便,我们假定所考察的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 用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个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为 C-C(Y 这一函数称为消费函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一般说来,消费水平 的高低会随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消费增加幅度不及收入增 加的多 l)相关概念界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加以说明。 (1)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O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65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第 3 章 图 3.1 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支出与总 收入相等。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 100,图中的 A 点表示总支出与 总收入相等,都是 100,A 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总额正好等于总需求;B 点表示总收 入大于总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 的 A 点表示的 100 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反之,C 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生产 额小于社会需求量,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 A 点表示的 100 为止,实现 总供求相等。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由于计划支出用 E = C + I 表示,生产创造的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和,即 Y = C + S,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 E = Y,即 I = S 这表示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当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时,国民收入就达到均衡 状态。 3.1.2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 1.消费函数概述 消费量由什么决定呢?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预期收入、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 度和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制约着消费者消费支出的数量。就宏观经济而言,整个经济的制 度、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可以认为不变,进一步假定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 变,从而家庭部门的消费数量主要由经济中的总收入即国民收入所决定。同时,为分析方 便,我们假定所考察的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 用 C 表示消费水平,Y 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个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函数形式表示为 C=C(Y) 这一函数称为消费函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一般说来,消费水平 的高低会随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消费增加幅度不及收入增 加的多。 1) 相关概念界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加以说明。 (1)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1PC= 平均消费倾向APC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如100元收入 中,80元用于消费,则APC=08,此外的20元,用于储蓄。APC具有如下特征 ①由于消费水平总大于零,因而APC大于零,为正数。 ②在收入偏低时,为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所以APC也可能大 于1 ③按照上述凯恩斯的基本心理规律,随收入的增加,APC的数值逐渐降低。 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O○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 于增加消费部门的比率,公式表示如下 MPC= △Y 如果消费函数为一阶连续可导函数,则边际消费倾向(MPC公式可写为 MPC=- dy MPC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MPC具有如下特征。 (1)一般来说,MPC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 (2)按照上述凯恩斯一般心理规律,消费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即边际消 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所以凯恩斯主义的这一消费心理规律也被称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3)消费函数表及消费曲线 (1)消费函数表 例:表3-1是某家庭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数据。 表3-1某家庭消费函数表 收入(Y 消费(C 平均消费倾向(APC)边际消费倾向(MPC) 10000 10000 10850
6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C APC Y = 平均消费倾向 APC 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如 100 元收入 中,80 元用于消费,则 APC=0.8,此外的 20 元,用于储蓄。APC 具有如下特征。 ① 由于消费水平总大于零,因而 APC 大于零,为正数。 ② 在收入偏低时,为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所以 APC 也可能大 于 1。 ③ 按照上述凯恩斯的基本心理规律,随收入的增加,APC 的数值逐渐降低。 2)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增加的 1 单位收入中用 于增加消费部门的比率,公式表示如下。 C MPC Y ∆ = ∆ 如果消费函数为一阶连续可导函数,则边际消费倾向(MPC)公式可写为 d d C MPC Y = MPC 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MPC 具有如下特征。 (1) 一般来说,MPC 总是大于 0 而小于 1,即 0<MPC<1。 (2) 按照上述凯恩斯一般心理规律,消费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即边际消 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所以凯恩斯主义的这一消费心理规律也被称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3) 消费函数表及消费曲线 (1) 消费函数表。 例:表 3-1 是某家庭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数据。 表 3-1 某家庭消费函数表 单位:元 收入(Y) 消费(C) 平均消费倾向(APC) 边际消费倾向(MPC) A 9 000 9 110 1.01 0.89 B 10 000 10 000 1.00 0.85 C 11 000 10 850 0.99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