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⑦章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标 本章的内容主要围绕完整的凯恩斯模型展开学习,重点分析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该理论的推导,具体说明两者的联系 和区别,分析加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建立起来的商品、货币和劳动 市场同时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教学要求 了解三种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导出及自动调节情况,熟悉投 资陷阱与流动性陷阱、工资刚性与黏性,掌握总需求分析和总供 给分析以及AD-AS模型
第 6 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标 本章的内容主要围绕完整的凯恩斯模型展开学习,重点分析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该理论的推导,具体说明两者的联系 和区别,分析加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建立起来的商品、货币和劳动 三市场同时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教学要求 了解三种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导出及自动调节情况,熟悉投 资陷阱与流动性陷阱、工资刚性与黏性,掌握总需求分析和总供 给分析以及 AD—AS 模型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 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一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 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 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 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因而又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6.1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在第5章学习IS-LM模型时我们假定一般价格水平P不变,也就是说,价格水平是 给定的。那么,如果价格水平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变量,就会影响到总需求和总供给。 因此,本节所讨论的实际上是可变价格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的理论分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节将探讨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 线方面的差异。 6.1.1总需求分析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AD)是指某一时期中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 需求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指对产品需求的数量,是一个物量的概念;二是指所需求产品 的货币价值,是一个货币量的概念。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C、投资需 求l政府购买需求G和净出口MX这四部分构成。因而总需求可以表示为:AD=C++G+NX。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函数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就是总 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 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1)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以两部门为例) IS: r (6-1) LM: r=ky/h-m/h 式中,m为实际货币量;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 由于M=Pm或m=M/P;代入LM为:r=kY/h-MAPh)。 联立式(6-1)和62),可得上(+—1 (1-b)h+dk (1-b)h+dk 简化后有Y=a+BP。 (1-b)h+a p170
17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 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 IS—LM 模型的基础之上,进 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 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 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因而又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6.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在第 5 章学习 IS—LM 模型时我们假定一般价格水平 P 不变,也就是说,价格水平是 给定的。那么,如果价格水平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变量,就会影响到总需求和总供给。 因此,本节所讨论的实际上是可变价格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的理论分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节将探讨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 线方面的差异。 6.1.1 总需求分析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某一时期中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 需求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指对产品需求的数量,是一个物量的概念;二是指所需求产品 的货币价值,是一个货币量的概念。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 C、投资需 求 I、政府购买需求 G 和净出口 NX 这四部分构成。因而总需求可以表示为:AD=C+I+G+NX。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函数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就是总 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 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1) 总需求 AD 曲线的推导(以两部门为例) IS : a I0 1 b r Y d d + − = − (6-1) LM : r kY h m h = / / − (6-2) 式中, m 为实际货币量; M 为名义货币量; P 为物价水平。 由于 M = Pm或 m MP = / ;代入 LM 为: r kY h M Ph = / /( ) − 。 联立式(6-1)和(6-2),可得 Y= 0 ( ) 1 (1 ) (1 ) a Ih dm b h dk b h dk P + + ⋅ −+ −+ 令 0 (a ) (1 b) I h h dk α = − + + , dm b h dk β = (1- ) + ,简化后有 Y =α + β/P
第6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即得 AD-ac+B/P (6-3) 例如:S=-80+(1-0.9) =720-2000r 720-2000r=80+(1-0.9)Y 0.l=800-2000r r=(800-0.1y)2000 LM曲线 500=0.2y-4000)P r=(0.2y500/P)/4000 将S和LM方程①②联立即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 (800-0.1/2000=002y500/P)/4000 0.4y=1600+500P y=4000+1250/P 从方程可看出,均衡产出水平会随物价总水平变动而反方向变动。由此可以描绘AD 曲线如图61所示。 在图61中,横轴OY代表国民收入,纵轴OP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了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 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2)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一切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均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图62表明了总需求曲线 移动的情况。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即总需求曲线由AD0移到AD1, 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增加了。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 左下方移动,在图62中表现为总需求由AD移到了AD2,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 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减少了。 图61总需求曲线 图6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具体因素很多,其中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主要 考虑的因素。例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动;相反,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N171
171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第 6 章 即得 AD=α+β/P (6-3) 例如:S=-80+(1-0.9)y I=720-2 000 r 720-2 000 r =-80+(1-0.9)Y 0.1y= 800-2 000 r r = (800-0.1y)/2 000 ① LM 曲线 500=(0.2y-4 000 r) P r = (0.2y-500 / P) / 4 000 ② 将 IS 和 LM 方程①②联立即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 (800-0.1Y)/2 000= (0.2y-500 / P) / 4 000 0.4y =1 600+500/P y= 4 000+1 250/P 从方程可看出,均衡产出水平会随物价总水平变动而反方向变动。由此可以描绘 AD 曲线如图 6.1 所示。 在图 6.1 中,横轴 OY 代表国民收入,纵轴 OP 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 AD 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了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 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2) 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一切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均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图 6.2 表明了总需求曲线 移动的情况。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即总需求曲线由 AD0移到 AD1, 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增加了。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 左下方移动,在图 6.2 中表现为总需求由 AD0 移到了 AD2,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 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减少了。 P O AD Y AD2 O P AD0 AD1 Y 图 6.1 总需求曲线 图 6.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具体因素很多,其中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主要 考虑的因素。例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动;相反,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2.剑桥效应与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代表古典货币理论的剑桥方程式为 MS=k PQ 式中MS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总水平;Q为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k为货币供给 量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该式表示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正比例。当货币供给量上升时,人们为了保持 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MSP与实际收入Q的比例k,会导致价格水平与货币增加的同比例上 升,由于假定k与Q是常数,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时,就会直接使价格水平 提高。这就是货币余额效应,又称为剑桥效应。货币余额效应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 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保持其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收入的固定比例k不变→总 需求提高→价格水平上升。 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由剑桥效应决定的。将剑桥方程 式变形后可以得到Q=(MS(kP)。这正是我们求出的总需求函数Q=fP)的形式。该函数说 明,在货币供给量MS和参数k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与实际收入Q成反比,即总需 求量Q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由此我们得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 曲线,如图63所示。 图63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3.凯恩斯效应与凯恩斯的总需求曲线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并不是直接通过实际现金余额效应(剑桥 效应)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与债券市场的相互作用,使利息率水平发生变动 从而会使投资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因此,凯恩斯所要表现的商品需求 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使人们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 172∥
17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2.剑桥效应与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代表古典货币理论的剑桥方程式为 MS kPQ = ⋅ ⋅ (6-4) 式中 MS 为货币供给量;P 为价格总水平;Q 为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k 为货币供给 量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该式表示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正比例。当货币供给量上升时,人们为了保持 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 MS/P 与实际收入 Q 的比例 k,会导致价格水平与货币增加的同比例上 升,由于假定 k 与 Q 是常数,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时,就会直接使价格水平 提高。这就是货币余额效应,又称为剑桥效应。货币余额效应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 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保持其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收入的固定比例 k 不变→总 需求提高→价格水平上升。 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由剑桥效应决定的。将剑桥方程 式变形后可以得到 Q=(MS)/(k·P)。这正是我们求出的总需求函数 Q= f(P)的形式。该函数说 明,在货币供给量 MS 和参数 k 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 P 与实际收入 Q 成反比,即总需 求量 Q 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由此我们得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 曲线,如图 6.3 所示。 P O AD Y 图 6.3 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3.凯恩斯效应与凯恩斯的总需求曲线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并不是直接通过实际现金余额效应(剑桥 效应)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与债券市场的相互作用,使利息率水平发生变动, 从而会使投资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因此,凯恩斯所要表现的商品需求 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使人们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
第6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增加,并不像货币数量论解释的那样,直接提高总需求,而是通过提高对债券的需求和降 低利息率使投资增加,进而提高总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效应。凯恩斯效应的传导机制可以 表示如下。 货币数量增加→现金余额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债券的市场价格提高→实际利息 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増加→价格水平提高。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凯恩斯效应与剑桥效应 的区别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是 IMPo 通过利率和投资的变动完成的,而剑桥效应则直接 LM(PD 把货币供给量与总需求联系起来。因为实际货币供 给量与价格成反比,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也可以视r0 为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价格水平与总需求 LMP, 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正是由于凯恩斯效应与剑桥 效应的区别,使凯恩斯模型总需求曲线与古典学派 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完全区别开来。 在前面我们已经推导了IS曲线,但实际上我O 们并没有涉及总供给方面的任何决定因素,只是考 2oi 21 22 虑总需求变化。如不同的利率导致投资变化和总需 求的影响等。在LM曲线的推导过程中,我们所涉P 及的依然没有超出总需求的范围,因为,当S曲P1 线与LM曲线相交时,决定的是总需求水平。只有 Po 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位置才能确定。根据这个道 理,我们可以用IS-LM模型来推导反映一般价格 水平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的均衡也即S曲线并不涉及一般价 格水平,于是可以假定S曲线是给定的,如图64(a)O Co 1 2 所示。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由于实际货币量与价 格水平之间的反比关系,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 图64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将使LM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与S曲线在不同的点相交。因此,在每一价格水平 上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总需求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AD,如图64(b) 所示 在图64(b)中,当价格水平为Po时,实际余额为MSPo,这在图64(a)中有LMPo)与 之相应,它与S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图64(b)中的总需求Q0,而这一总需求水平是在价格为 Po时形成的,因此可以得到价格为P0时的总需求曲线上的一个A点。当价格水平下降为 P1时,实际余额为MSP1,实际货币量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LMP0)移动到 N173
173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第 6 章 增加,并不像货币数量论解释的那样,直接提高总需求,而是通过提高对债券的需求和降 低利息率使投资增加,进而提高总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效应。凯恩斯效应的传导机制可以 表示如下。 货币数量增加→现金余额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债券的市场价格提高→实际利息 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提高。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凯恩斯效应与剑桥效应 的区别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是 通过利率和投资的变动完成的,而剑桥效应则直接 把货币供给量与总需求联系起来。因为实际货币供 给量与价格成反比,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也可以视 为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价格水平与总需求 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正是由于凯恩斯效应与剑桥 效应的区别,使凯恩斯模型总需求曲线与古典学派 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完全区别开来。 在前面我们已经推导了 IS 曲线,但实际上我 们并没有涉及总供给方面的任何决定因素,只是考 虑总需求变化。如不同的利率导致投资变化和总需 求的影响等。在 LM 曲线的推导过程中,我们所涉 及的依然没有超出总需求的范围,因为,当 IS 曲 线与 LM 曲线相交时,决定的是总需求水平。只有 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位置才能确定。根据这个道 理,我们可以用 IS—LM 模型来推导反映一般价格 水平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的均衡也即 IS 曲线并不涉及一般价 格水平,于是可以假定 IS 曲线是给定的,如图 6.4(a) 所示。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由于实际货币量与价 格水平之间的反比关系,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 将使 LM 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与 IS 曲线在不同的点相交。因此,在每一价格水平 上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总需求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AD,如图 6.4(b) 所示。 在图 6.4(b)中,当价格水平为 P0 时,实际余额为 MS/P0,这在图 6.4(a)中有 LM(P0)与 之相应,它与 IS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图 6.4(b)中的总需求 Q0,而这一总需求水平是在价格为 P0 时形成的,因此可以得到价格为 P0 时的总需求曲线上的一个 A 点。当价格水平下降为 P1 时,实际余额为 MS/P1,实际货币量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 LM(P0)移动到 A B P0 P1 P0 P r2 r1 r0 r O O IS Y LM(P0) LM(P1) LM(P2) Q0 Q1 Q2 Q0 Q1 Q2 (a) (b) Y C 图 6.4 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