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LMP1),它与S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总需求曲线上的另一个B点。同样,当价格下降到P2 时,会有LMP2)与S曲线的交点得到图64(b)中的C点。将这些总需求的点连接起来就得 到了一条价格水平变动下的总需求变动的轨迹,即总需求曲线AD。 从以上对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这种总需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总 需求曲线,它同时还是一条均衡的轨迹,曲线AD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P和Q的值都能使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因此它比一般的总需求曲线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表示的 不仅仅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使需求减少,即不是表明单独市场上需求与价格的关系,而 是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起作用,使利息率和投资需求发生变动,从而 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决定的。 从图形上看,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有差异的。不过,图形上的差异 只是表面上的不同,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不同的总需求曲线背后所反映的古典学派与凯恩 斯学派的理论分歧 6.12总供给分析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的总量。与总需求一样,总供给也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所供 给的总产品的数量Q,它是一个物量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产品的价 值,即P·Q=GDP=N,它等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在微观分析中,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被定义为与任意价格相对应,厂商愿意并且能够 提供的产量。同样在宏观分析中总供给曲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个季度或一年),所有 厂商加总在一起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或者说是与任意物价水平相对应的所有厂 商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产量。厂商能够提供的产量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和其他资源) 的数量质量和技术状况,厂商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取决于成本状况。一般而言 影响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一般价格水平、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 1)总供给函数与一般价格水平 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数量AS可以看作一般价格水平P的函数:AS=g(P)。总供给 函数反映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与微观经济学类似,随着一般价格水平P 的提高,经济社会提供的产品与劳务总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于是总供给数量AS是 般价格水平P的增函数 与某一决定的总供给量相应的一般价格水平通常也称作总供给价格,供给价格是指厂 商为提供一定量产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而厂商愿意接受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其生产成本 所以,总供给曲线AS的形状与生产成本有关,而生产成本则由生产该总产量时投入的生产 174
17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LM(P1),它与 IS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总需求曲线上的另一个 B 点。同样,当价格下降到 P2 时,会有 LM(P2)与 IS 曲线的交点得到图 6.4(b)中的 C 点。将这些总需求的点连接起来就得 到了一条价格水平变动下的总需求变动的轨迹,即总需求曲线 AD。 从以上对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这种总需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总 需求曲线,它同时还是一条均衡的轨迹,曲线 AD 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 P 和 Q 的值都能使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因此它比一般的总需求曲线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表示的 不仅仅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使需求减少,即不是表明单独市场上需求与价格的关系,而 是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起作用,使利息率和投资需求发生变动,从而 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是由 IS—LM 模型决定的。 从图形上看,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有差异的。不过,图形上的差异 只是表面上的不同,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不同的总需求曲线背后所反映的古典学派与凯恩 斯学派的理论分歧。 6.1.2 总供给分析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的总量。与总需求一样,总供给也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所供 给的总产品的数量 Q,它是一个物量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产品的价 值,即 P·Q=GDP=NI,它等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 1.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在微观分析中,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被定义为与任意价格相对应,厂商愿意并且能够 提供的产量。同样在宏观分析中总供给曲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个季度或一年),所有 厂商加总在一起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或者说是与任意物价水平相对应的所有厂 商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产量。厂商能够提供的产量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和其他资源) 的数量质量和技术状况,厂商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取决于成本状况。一般而言, 影响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一般价格水平、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 1) 总供给函数与一般价格水平 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数量 AS 可以看作一般价格水平 P 的函数:AS=g(P)。总供给 函数反映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与微观经济学类似,随着一般价格水平 P 的提高,经济社会提供的产品与劳务总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于是总供给数量 AS 是一 般价格水平 P 的增函数。 与某一决定的总供给量相应的一般价格水平通常也称作总供给价格,供给价格是指厂 商为提供一定量产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而厂商愿意接受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其生产成本。 所以,总供给曲线 AS 的形状与生产成本有关,而生产成本则由生产该总产量时投入的生产
第6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要素的数量和价格决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对总供给的影响 2)总量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给的总产量Q,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总量生产 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描述的是总量要素投入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O-FL, K,P) 式中,Q是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总产量,L是使用劳动力的总量(就业量),K是一定 时期的资本存量,P是生产技术或者生产能力 productivity)。该函数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 函数的性质类似,都表示总产量取决于就业量、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性资本存量等生产 要素。 其中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K的规模和数量被认为是 由经济社会以前各年投资决定的。换句话说,K的数值 决定于过去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短期内 生产技术也相对是一个不变的量。所以,总量生产函数 可以简化为Q=F(L,K),如图6.5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水平 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率递减,原因是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市场的 均衡。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实际工资越 低,劳动需求越大:可以写为LD=LD(W/P) 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低, 图65总量生产函数 劳动供给越小,可写为Ls=ls(WP) 当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 实际上,就业量有一个上限,那就是潜在就业量。潜在就业量又称为充分就业量L* 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与潜在 就业量对应的是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 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总产量,以Q*=FL*,K)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实际总产 量Q可能小于或等于Q*。 从前面分析可知,总产量决定于就业量,就业量决定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均衡 这为我们在后面分析加入劳动市场后的三重均衡提供了基础 2.古典学派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具有完全的灵活性,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实 际工资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古典学派理论假定短期内厂商的资本存量不变,厂商对劳动的 需求量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名义工资)或劳动的边际产量(实际工资)的市场原则来决 N1754
175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第 6 章 要素的数量和价格决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对总供给的影响。 2) 总量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给的总产量 Q,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总量生产 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描述的是总量要素投入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Q=F(L,K,P) (6-5) 式中,Q 是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总产量,L 是使用劳动力的总量(就业量),K 是一定 时期的资本存量,P 是生产技术或者生产能力(productivity)。该函数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 函数的性质类似,都表示总产量取决于就业量、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性资本存量等生产 要素。 其中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K的规模和数量被认为是 由经济社会以前各年投资决定的。换句话说,K 的数值 决定于过去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短期内, 生产技术也相对是一个不变的量。所以,总量生产函数 可以简化为 Q=F(L, K ),如图 6.5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水平 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率递减,原因是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市场的 均衡。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实际工资越 低,劳动需求越大;可以写为 LD=LD(W/P)。 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低, 劳动供给越小,可写为 LS=LS(W/P)。 当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 实际上,就业量有一个上限,那就是潜在就业量。潜在就业量又称为充分就业量 L*, 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与潜在 就业量对应的是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 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总产量,以 Q*=F(L*,K )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实际总产 量 Q 可能小于或等于 Q*。 从前面分析可知,总产量决定于就业量,就业量决定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均衡。 这为我们在后面分析加入劳动市场后的三重均衡提供了基础。 2.古典学派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具有完全的灵活性,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实 际工资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古典学派理论假定短期内厂商的资本存量不变,厂商对劳动的 需求量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名义工资)或劳动的边际产量(实际工资)的市场原则来决 L Q=F(L,K ) Q O 图 6.5 总量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定的,因此,实际工资调节着厂商对劳动的投入,而劳动的投 入又决定着总供给,所以总供给函数可以写为AS=fWP)。如 果就业量一旦确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名义工资W和价格总 水平P都有完全的灵活性,这时,名义工资与价格总水平将同 比例变动,实际工资不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P0 量(潜在产量)上的完全没有弹性的直线,如图66所示 在古典理论中,当价格变动时,工人受货币假象的欺骗, 要求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在长期时,名义 工资才会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作出应有的调整,而在短期图66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内,工资难以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立即变动。所以古典总 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这样,实际工资保持不变,而就业也总是保持在充分就 业的水平上。例如价格水平从图66中的P上升到P1,工人不会受通货膨胀的欺骗,会正 确地判断出实际工资的下降,他们会迫使名义工资上升,从而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因此, 就业水平也会保持不变。 3.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短期内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 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实际的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就会提高,总供给曲线就会 向右上方倾斜。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失业率逐渐下降。 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这样 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物价水平上 升时,总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所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 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在长期内则转变为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对古典学派的总供给的一个革命,是在反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 础上建立的。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凯恩斯 考虑了潜在产量Q*以前的情况。或者说,凯恩斯考虑了非充分就业这样一种可能性 凯恩斯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水平Q*以前,生产要素是不会出现很大短缺的 此,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会很快上升,这就使总产量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Q*以前 与一般价格水平P都保持缓慢增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所有的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厂商 如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就只能出高价从其他厂商手中争夺资源和劳动力。由于资源的供 给量不再增加,总产量Q也不会再增加,于是最终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便会在达到充分就业 以后直线上升,形成图67中的总供给曲线AS。把该曲线左下方倾斜的部分近似为一条水 平的直线,这样就可以推导出凯恩斯简化了的总供给曲线,如图68所示 176
17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定的,因此,实际工资调节着厂商对劳动的投入,而劳动的投 入又决定着总供给,所以总供给函数可以写为 AS=f(W/P)。如 果就业量一旦确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名义工资 W 和价格总 水平 P 都有完全的灵活性,这时,名义工资与价格总水平将同 比例变动,实际工资不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 量(潜在产量)上的完全没有弹性的直线,如图 6.6 所示。 在古典理论中,当价格变动时,工人受货币假象的欺骗, 要求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在长期时,名义 工资才会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作出应有的调整,而在短期 内,工资难以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立即变动。所以古典总 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这样,实际工资保持不变,而就业也总是保持在充分就 业的水平上。例如价格水平从图 6.6 中的 P0 上升到 P1,工人不会受通货膨胀的欺骗,会正 确地判断出实际工资的下降,他们会迫使名义工资上升,从而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因此, 就业水平也会保持不变。 3.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短期内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 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实际的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就会提高,总供给曲线就会 向右上方倾斜。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失业率逐渐下降。 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这样, 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物价水平上 升时,总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所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 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在长期内则转变为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对古典学派的总供给的一个革命,是在反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 础上建立的。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凯恩斯 考虑了潜在产量 Q*以前的情况。或者说,凯恩斯考虑了非充分就业这样一种可能性。 凯恩斯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水平 Q*以前,生产要素是不会出现很大短缺的, 因此,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会很快上升,这就使总产量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Q*以前 与一般价格水平 P 都保持缓慢增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所有的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厂商 如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就只能出高价从其他厂商手中争夺资源和劳动力。由于资源的供 给量不再增加,总产量 Q 也不会再增加,于是最终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便会在达到充分就业 以后直线上升,形成图 6.7 中的总供给曲线 AS。把该曲线左下方倾斜的部分近似为一条水 平的直线,这样就可以推导出凯恩斯简化了的总供给曲线,如图 6.8 所示。 Q* P0 P1 O Q AS P 图 6.6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第6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图67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图68简化的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图68中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存在着大量的闲置 设备,劳动边际产量并不减少,从而厂商愿意在这一工资率和价格水平下增加劳动投入和 产出,直到充分就业点。于是,在到达充分就业以前的一时期段内,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 平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价格水平的提高只能使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使产出增加,因 此到达充分就业以后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 4.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Q*之前,生产成本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总 供给价格缓慢上升。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之后,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供给价格随之 也迅速上升,但产量上升却是缓慢的、小幅度的。他们认为,质量最好和最容易获得的资 源或生产要素会最先被利用,随后才是次些的和更次一些的要素;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 质量好的比质量次的效率高,成本低。随产量的扩大,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时按先高质量后 低质量的顺序排列,因此,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而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产量的扩大, 资源的使用量扩大,从而使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加大,这会抬高生产要素的价格, 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劳动己经充分利用,如果要继续扩大生产, 就必须使用结构性失业的非熟练工及妇女和青少年的劳动,这会使生产效率降低,总供给 量只能有很小的增加。同时,成本大幅度提高,工资会上升。使用生产函数Q=F(L)和企业 利润最大化假定MC=WMPL=P,如果假定名义工资率不变(给工资刚性),即可得到新古典 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69所示。 图6%a描述的是生产函数Q=F(L),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变化,所以总生产函数 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 图69(b)描述的是劳动市场,L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L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由于劳动 的边际产量递减,劳动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这条倾斜的曲线表示厂商的劳动投入 是实际工资WP的减函数,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WP的增函数 图69(c)描述的是名义工资曲线,假定名义工资为一不变常量W。 图69(d就是我们推导出来总供给曲线AS
177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第 6 章 Q* P* O Q AS P Q* P* O Q AS P 图 6.7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图 6.8 简化的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图 6.8 中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存在着大量的闲置 设备,劳动边际产量并不减少,从而厂商愿意在这一工资率和价格水平下增加劳动投入和 产出,直到充分就业点。于是,在到达充分就业以前的一时期段内,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 平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价格水平的提高只能使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使产出增加,因 此到达充分就业以后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 4. 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 Q*之前,生产成本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总 供给价格缓慢上升。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之后,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供给价格随之 也迅速上升,但产量上升却是缓慢的、小幅度的。他们认为,质量最好和最容易获得的资 源或生产要素会最先被利用,随后才是次些的和更次一些的要素;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 质量好的比质量次的效率高,成本低。随产量的扩大,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时按先高质量后 低质量的顺序排列,因此,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而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产量的扩大, 资源的使用量扩大,从而使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加大,这会抬高生产要素的价格, 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劳动已经充分利用,如果要继续扩大生产, 就必须使用结构性失业的非熟练工及妇女和青少年的劳动,这会使生产效率降低,总供给 量只能有很小的增加。同时,成本大幅度提高,工资会上升。使用生产函数 Q=F(L)和企业 利润最大化假定 MC=W/MPL=P,如果假定名义工资率不变(给工资刚性),即可得到新古典 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 6.9 所示。 图 6.9(a)描述的是生产函数 Q=F(L),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变化,所以总生产函数 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 图 6.9(b)描述的是劳动市场,LD 为劳动的需求曲线,LS 为劳动的供给曲线,由于劳动 的边际产量递减,劳动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这条倾斜的曲线表示厂商的劳动投入 是实际工资 W/P 的减函数,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 W/P 的增函数。 图 6.9(c)描述的是名义工资曲线,假定名义工资为一不变常量W 。 图 6.9(d)就是我们推导出来总供给曲线 AS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P AS (WIP)2(WIP)(WIP) Q W/P 0-F(L) O(WIP)2(W/P)(WIP)o 2o o e WIP 图69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从图69(c)可以看出,在名义工资不变的假定下,价格水平从Po上升到P1再到P2,实 际工资会从WP下降到WP),再下降到WP2。这时,从图69(b)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工 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投入量会从L0增加到L1和L2,图中假定劳动的供给到L2时达到充 分就业。再来看图69(a),根据生产函数,劳动投入为Lo,产量为Qo。劳动投入为L1和 L2时,产量为Q1和Q2。假定劳动投入到L2以后便达到充分就业,劳动虽然不是根本不增 加,但是厂商却只能雇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的工人,由于这些劳动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劳动的增加虽然可以使产量有一定的增加,却增加得很少,使得总生产函数在图69(a) 的F点之后,接近于一条直线。这样,在图69(d)总供给曲线上的E点就形成了一个肘弯 在充分就业之前,产量上升的幅度大,价格上升的幅度小:;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产量上升 的幅度小,而价格上升的幅度大。另外,充分就业以后,继续雇用工人会导致名义工资上 升,如图69(c)所示。 根据图69c)中的价格变化和图69(a)中相应的总产量变化,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即P和Q0的组合点A,P1和Q1的组合点B,及充分就业的产量Q2和P2的组合点E,以 及价格增加较大和产量增加较小组合点C于是得到一条向右上倾斜,并在E点有一个肘弯 p178
17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图 6.9 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从图 6.9(c)可以看出,在名义工资不变的假定下,价格水平从 P0 上升到 P1 再到 P2,实 际工资会从(W/P)0 下降到(W/P)1,再下降到(W/P)2。这时,从图 6.9(b)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工 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投入量会从 L0 增加到 L1 和 L2,图中假定劳动的供给到 L2时达到充 分就业。再来看图 6.9(a),根据生产函数,劳动投入为 L0,产量为 Q0。劳动投入为 L1 和 L2 时,产量为 Q1 和 Q2。假定劳动投入到 L2 以后便达到充分就业,劳动虽然不是根本不增 加,但是厂商却只能雇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的工人,由于这些劳动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劳动的增加虽然可以使产量有一定的增加,却增加得很少,使得总生产函数在图 6.9(a) 的 F 点之后,接近于一条直线。这样,在图 6.9(d)总供给曲线上的 E 点就形成了一个肘弯。 在充分就业之前,产量上升的幅度大,价格上升的幅度小;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产量上升 的幅度小,而价格上升的幅度大。另外,充分就业以后,继续雇用工人会导致名义工资上 升,如图 6.9(c)所示。 根据图 6.9(c)中的价格变化和图 6.9(a)中相应的总产量变化,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即 P0 和 Q0的组合点 A,P1 和 Q1 的组合点 B,及充分就业的产量 Q2和 P2的组合点 E,以 及价格增加较大和产量增加较小组合点 C 于是得到一条向右上倾斜,并在 E 点有一个肘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