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2014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 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 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 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 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 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髙的威望, 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 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 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 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 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 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 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 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 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 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 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 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 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 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 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 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 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 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 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 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 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 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 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 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宁夏银川 2014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 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 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 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 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 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 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 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 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 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 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 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 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 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 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 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 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 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 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 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 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 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 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 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 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 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 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 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 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 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 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 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 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 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 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髙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 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 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 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 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 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 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 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 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 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 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 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 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 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 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 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 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 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 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 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 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 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 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 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 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 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 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 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 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 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 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 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 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 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 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 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 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 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 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 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 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 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 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土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 B.①③⑥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 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 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 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 成善人。 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 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 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5分)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 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 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 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 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 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 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 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 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 成善人。 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 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 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 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5 分)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 836 年─910 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 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 美的女子
8.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试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可堪回首 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2)当余之从师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3)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 山西村》) (4)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 杂诗》) (5)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 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 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 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 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 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 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 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 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 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 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 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 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 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 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 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 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 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 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 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8.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分) 9.试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2)当余之从师也,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3)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 山西村》) (4)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 杂诗》) (5)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 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 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 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 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 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 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 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 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 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 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 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 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 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 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 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 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 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 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 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 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 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 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 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 蜈蚣,伏于案内。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 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 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 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 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 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 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矣 选自《小 小说精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 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 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 味 D.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 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E.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 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2)综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形象。(6分)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 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 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 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 髯)门下学习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 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 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 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 蜈蚣,伏于案内。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 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 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 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 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 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 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矣。 选自《小 小说精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 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 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 味。 D.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 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E.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 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2)综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形象。(6 分)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6 分) (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 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 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 16 岁时便进入重庆“求 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 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 髯)门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