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 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 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 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 “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 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 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 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 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 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 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 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 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 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 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 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 “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 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 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 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 (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 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 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 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 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 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 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 意义
宁夏银川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 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 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 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 “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 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 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 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 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 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 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 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 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 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 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 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 “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 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 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 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 (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 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 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 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 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 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 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 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 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 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 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 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 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 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 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 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 “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 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 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 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 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堂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 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 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 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 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 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 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 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 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 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 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 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 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 “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 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 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 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 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 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 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 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 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用的正是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 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 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 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 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 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 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 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 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査看,循着 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 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 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 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 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嬴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 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 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 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 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 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 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 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 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揭开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用的正是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 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 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 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 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 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 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 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 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 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 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 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 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 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 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 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 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 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 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 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 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 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揭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 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 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一一其实,大伯前胸 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 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 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 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 ——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 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 年第 6 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 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 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 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 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 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 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 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 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 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 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 “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 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 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 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 品味古诗词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 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 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 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 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 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 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 “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 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 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 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 品味古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