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 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 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 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 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 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 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 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 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 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 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 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 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 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 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 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 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 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 茶淡饭的饮食晢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 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 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 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岀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 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 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 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 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 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 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 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 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 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 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 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 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 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 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 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 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 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 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 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 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 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 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 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 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 “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 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 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 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 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 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 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 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 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 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 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 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 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 ‘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岀。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 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 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 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 故宜有尚书令。”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 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 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 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 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 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 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 缘:缘分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 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 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 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 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 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 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 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 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 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 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 故宜有尚书令。”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 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 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 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 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 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 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 分) 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 缘: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鍈交通交通:勾结 D.遂共谮震云 谮:诋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作《师说》以贻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天知、神知、我 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 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 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 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 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5分)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11分)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一一悲一一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 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想当年,金戈铁马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 交通:勾结 D.遂共谮.震云 谮:诋毁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作《师说》以贻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 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 “天知、神知、我 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 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 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 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 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5 分)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5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一 9 题。(11 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 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 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Com]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 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 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 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 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 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 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 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 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 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 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 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 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J越来越大,哥说他 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 稀里糊凃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 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 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 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 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 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 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 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 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 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 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 17 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 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 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 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 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 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 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 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 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 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 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 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 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 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 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 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 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 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
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 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 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 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 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 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 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 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 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 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 店……每忺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 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频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 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 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 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 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 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 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 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 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 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 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 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 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
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 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 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 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 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 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 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 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 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 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 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 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 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 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 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 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 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 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 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 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 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