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201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 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 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 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 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 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 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 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 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 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 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 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 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 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 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 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 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 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 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 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 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 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 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 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 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 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 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 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宁夏银川 2014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 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 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 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 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 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 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 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 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 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 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 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 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 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 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 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 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 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 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 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 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 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 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 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 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 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 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 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 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 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 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 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 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 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 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 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 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 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 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 “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 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 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 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 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 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 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 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 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 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 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 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 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 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 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 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 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 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 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 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 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 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 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 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 “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 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 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 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 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 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 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 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 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 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 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 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 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
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 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称旨 称: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3分)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 ②籍为羡余,不 之罪。 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 ④则命贷钱三百万 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 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大度有器量。他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 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有急人之困的品格。他在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 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 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5分) 译文: (2)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5分) 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 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称旨 称: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3分)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 ②籍为羡余,不 之罪。 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 ④则命贷钱三百万。 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 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 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大度有器量。他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 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有急人之困的品格。他在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 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 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1)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 分) 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 酒》)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棋魂 游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 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 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 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 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 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 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 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 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 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 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 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 谷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 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 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 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 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 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 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 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 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 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 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 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 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 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 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 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 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棋 魂 游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 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 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 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 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 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 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 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 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 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 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 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 谷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 “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 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 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 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 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 一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 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 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 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 一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 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 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 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 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 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
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 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 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 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 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 地一笑:“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 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 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 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 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 江州剌史王景文勾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 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 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 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 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 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 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 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 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 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分裂的 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 目的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 C.第一次弈棋时,王景文故意下出一招坏棋,输给对方,是希望他能够领悟棋 道精神,在棋艺上继续提髙,不至于因输棋而一蹶不振。 D.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嬴得侥幸,所以不愿 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E.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 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形象,将情节推向了髙潮。 (2)以“棋魂”为题,暗示着做人的精神。你认为这个题目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 涵?(6分) (3)小说中莫谷青(慕容白)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主人公是王景文,但也有人认为是莫谷青。你认为小说的主 人公是 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 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 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 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 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 地一笑:“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 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 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 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 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 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 江州剌史王景文勾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 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 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 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 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 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 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 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 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 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分裂的 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 目的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 C.第一次弈棋时,王景文故意下出一招坏棋,输给对方,是希望他能够领悟棋 道精神,在棋艺上继续提高,不至于因输棋而一蹶不振。 D.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不愿 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E.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 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形象,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2)以“棋魂”为题,暗示着做人的精神。你认为这个题目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 涵?(6 分) (3)小说中莫谷青(慕容白)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主人公是王景文,但也有人认为是莫谷青。你认为小说的主 人公是 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