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一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 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 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 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淸楚,号称显 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 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 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 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 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 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 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 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 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 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 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 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 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臧》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 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 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 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 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 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 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 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 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3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 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 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 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 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 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 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 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 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 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 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 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 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 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 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 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 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 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 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 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 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 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 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 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充州剌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 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家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 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 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效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毎战身先士卒。 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剌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 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 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 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 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 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 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 时年五十九。上悼借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暂( tiaoshe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D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 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 《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 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 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 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 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 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 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 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c2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 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 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因为有精巧构思,曾奉命营建宫 殿,规划设计都出自他手。 D樊叔略虽然不懂书本知识,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 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5分)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泊自沙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 之民 8.在诗的颔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在所选题目对应的括号内打对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 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 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 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因为有精巧构思,曾奉命营建宫 殿,规划设计都出自他手。 D.樊叔略虽然不懂书本知识,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 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5 分)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泊自沙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 之民。 8.在诗的颔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刘禹锡《陋室铭》)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 (李白《行路难》)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在所选题目对应的括号内打对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起去看 刘心武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 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 这阵子不知道怎么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 有个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 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 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ε 母亲问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晩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 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 怎么啦?”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 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 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 是最后爷儿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 了一个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了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快来! 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 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 得他当时怎么造句的吗?一—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 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一一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说把手洗 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不懂得,第一,我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了:第二,我 要有个性呀!”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去看球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 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 之可惜不是?”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 你去看场球赛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和乐和。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和不 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去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让人带去。 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赛场的设计 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 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 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 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 着打招呼。 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 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 句地抬着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儿子”的成长为顺序,写出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它揭示了
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 这阵子不知道怎么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 有个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 间,半道忽然发现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 手舞足蹈的,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 母亲问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 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 怎么啦?” 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 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儿俩喝啤酒。母亲听爷儿俩 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 是最后爷儿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 了一个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了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快来!” 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不 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 得他当时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他还把我当成个附属品, 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我带来带去——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说‘把手洗 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不懂得,第一,我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了;第二,我 要有个性呀!”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去看球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 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就乐呵呵地回应:“弃 之可惜不是?”爷儿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 你去看场球赛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和乐和。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和不 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那晚儿子开车去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让人带去。 他说他又不是件东西,凭什么让人带来带去的?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赛场的设计 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 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 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 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奔往比赛场地。 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 着打招呼。 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 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 句地抬着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这篇小说以“儿子”的成长为顺序,写出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它揭示了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 B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父与子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小说的始终,正是这对矛盾推动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父亲与儿子的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 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母亲,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只是 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上,少了变化,少了陪衬人。 D.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这写出父亲的复杂心 理,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 E.小说开头是父亲带儿子看球赛,结尾是儿子到赛场照看父亲,儿子幼时叛逆,父亲老来也 叛逆”,这在形式上形成闭合的环型结构,别具匠心。 (2)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儿子几个成长阶段的特点?(6分) (3)分析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6分) (4)请从“成长与叛逆”的角度来探究如何看待教育问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 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 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 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 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 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 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 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 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一一饮一一酒一-,熟读一-《离骚》--, 方得为真一一名一一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 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 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 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 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 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 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 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 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无法逾越叛逆期的这一必然规律。 B.这篇小说的线索是“父与子的矛盾”,这对矛盾贯穿小说的始终,正是这对矛盾推动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父亲与儿子的性格特点越来越鲜明。 C.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母亲,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只是 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上,少了变化,少了陪衬人。 D. 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这写出父亲的复杂心 理,因为老迈坐轮椅,拖累儿子,怕伤了儿子的自尊。 E.小说开头是父亲带儿子看球赛,结尾是儿子到赛场照看父亲,儿子幼时叛逆,父亲老来也 “叛逆”,这在形式上形成闭合的环型结构,别具匠心。 (2)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儿子几个成长阶段的特点?(6 分) (3)分析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6 分) (4)请从“成长与叛逆”的角度来探究如何看待教育问题?(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 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 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 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 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 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 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 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 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 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 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 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 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 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 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 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 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 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