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 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 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 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 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 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 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 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 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 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 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 “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 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 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 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 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 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 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 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 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 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 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 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 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 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 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 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 “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 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 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 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 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 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
“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 阐释己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 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 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 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 次只吹三曲 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 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 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 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 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 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 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 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一一只是东南 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 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 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 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 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 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 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己。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 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 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 众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 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 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 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 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 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 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 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 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 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 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 众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 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 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额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 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 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 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 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 髙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 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 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 “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 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 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 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 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 ,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 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额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 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 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 ,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 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 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 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 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 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 “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 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 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 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 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6.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 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
业规模持续扩大,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 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 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 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 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 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素质出版平台,纷纷成立素质出版部门, 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 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贏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销售额·同比增长 s43 s19 50 200 150 D.29 图1: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規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年份) 00 2011 图2: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2015(年份)) 材料三:
业规模持续扩大,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 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 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 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 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 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2014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 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素质出版平台,纷纷成立素质出版部门, 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 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50 90 130 170 210 28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份)) ( 亿 元 )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