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挥教师作用,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的起伏跳跃,使教与学协调发展,从而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控制课堂教学的局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4.锻炼口语表达,提高学生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教学提问可以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条件,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提问的原则1.激发兴趣的原则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共鸣之感,从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2.启发思维的原则利用提问,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自已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3.难易适度的原则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如果不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教学提问宜取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来问,这就要求做到难易适度,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可望、可及,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搞得到”。4.面向全体的原则提问要面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同一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虽然教学提问中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但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让每个学生从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受益。(三)教学提问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提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分类。1.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把教学提问分为由低到高六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的提问。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我国教师创立的许多教学11
第四章第二播一押1 1 11 3.发挥教师作用,调控教学进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的起 伏跳跃,使教与学协调发展,从而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控制课堂教学的局面。教师也 可以通过提问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 4.锻炼口语表达,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教 学提问可以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条件,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 开拓思维的空间。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共鸣之感,从 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启发思维的原则 利用提问,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 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3.难易适度的原则 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 脑;如果不疼不痒,则学生无意动脑。所以,教学提问宜取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来问, 这就要求做到难易适度,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可望、可及,让学生 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搞得到”。 4.面向全体的原则 提问要面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同一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教 学。虽然教学提问中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但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 让每个学生从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受益。 (三)教学提问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提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分类。 1.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 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把教学提问分为由低到高六 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的提问。 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我国教师创立的许多教学
提问模式都可以纳入这一提问模式2.根据教学进程分类从教学进程的角度分,提问可分为三种。既初始性提问、探索性提问、总结性提问。3.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从内容结构分,提问可以分为四种既总分式提问、阶梯式提问、连环式提问和插入式提问。4.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可分为: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四组八种。二、教学提问的技能按照课堂教学提问的步骤把教学提问技能分解为五个方面的技能:设问技能、发问技能、待答技能、导答技能和结问技能,(一)设问技能设问技能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往往在课前备课时进行,也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为科学地设计问题,教师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认识问题,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静态的。提问则是指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设问技能就是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科学、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需要对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从结构上看,问题由“问式”和“题设”组成。问式是表述问题疑问的部分,是由“问词”和“问号”组成。如“什么叫说明文呢?”这一问题中,“什么”、“呢”和“?是问式。“叫说明文”叫题设。题设是问题的已知部分,是由词语、短语或语句构成。这里的“已知部分”是隐含在题设中的判断。题设的内涵宽广与否是问题内容的范围,称为“问域”。提问的“问域”要宽广适当。题设中的判断,包含的已知的和隐藏的某种思想,称为问题的“预设”,它是指问和答双方共同理解了的事物和意识。只有问与答双方都理解了“预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活动。从语言逻辑上分析,问句是提问的语言形式。这一语言形式由“隐含的已知”和“明言的未知”两部分构成。例如,“学生欢迎林老师的语文课吗?”这一问句中隐含的已知是:(1)有林老师其人;(2)他(她)教语文。未知是学生对他(她)讲的语文课的效果的反应。12
第四章第二播一押1 2 12 提问模式都可以纳入这一提问模式。 2.根据教学进程分类 从教学进程的角度分,提问可分为三种。既初始性提问、探索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3.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从内容结构分,提问可以分为四种既总分式提问、阶梯式提问、连环式提问和插入 式提问。 4.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根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可分为: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 慢问四组八种。 二、教学提问的技能 按照课堂教学提问的步骤把教学提问技能分解为五个方面的技能:设问技能、发问 技能、待答技能、导答技能和结问技能。 (一)设问技能 设问技能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往往在课前 备课时进行,也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为科学地设计问题,教师应把握以下几方 面: 1.认识问题,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静态的。提问则是指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设问技能就是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科学、清晰、准 确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需要对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从结构上看,问题由“问式”和“题设”组成。问式是表述问题疑问的部分,是由 “问词”和“问号”组成。如“什么叫说明文呢?”这一问题中,“什么”、“呢”和“?” 是问式。“叫说明文”叫题设。题设是问题的已知部分,是由词语、短语或语句构成。 这里的“已知部分”是隐含在题设中的判断。题设的内涵宽广与否是问题内容的范围, 称为“问域”。提问的“问域”要宽广适当。题设中的判断,包含的已知的和隐藏的某 种思想,称为问题的“预设”,它是指问和答双方共同理解了的事物和意识。只有问与 答双方都理解了“预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从语言逻辑上分析,问句是提问的语言形式。这一语言形式由“隐含的已知”和 “明言的未知”两部分构成。例如,“学生欢迎林老师的语文课吗?”这一问句中隐含 的已知是:(1)有林老师其人;(2)他(她)教语文。未知是学生对他(她)讲的语文 课的效果的反应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简明,因为人的注意是很短的,而记忆由听觉得来的知识尤为有限。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明扼要,使学生听了之后,即可了解其意义,而且思考答案时,能够把问题记在大脑中。2.明确意图,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这些问题,抓住了“祝福”这个具体情节,紧扣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祥林嫂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逐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使学生从具体描写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深刻领会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3.抓住关键,设计问题要有选择性一篇课文、一堂课中能发问的地方十分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当问则问,不当问则不问。设计问题要有选择性。哪些地方是教师应该加以选择的重点呢?第一,抓住重点、关键点设问。第二,抓住易混处、易错点、难点设问。第三,在貌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设问。第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问。第五,在看似矛盾之处设问。4.循序渐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提问设计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5.难易适度,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的提问要目中有人,要针对学生,做到难易适度。怎样才算是难易适度,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界定。有的研究者认为: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可被接受。这可以作为参考。(二)发问技能发问技能是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或临时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的能力。1.注意抓住提问时机课堂教学提问作为引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孔子说:“不债不启,不不发。”不惯、不排不能问。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状态。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创造时机。提问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3
第四章第二播一押1 3 13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简明,因为人的注意阈是很短的,而记忆由听觉得来的知识 尤为有限。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明扼要,使学生听了之后,即可了解其意义,而且思考答 案时,能够把问题记在大脑中。 2.明确意图,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 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服务。 换句话说,就是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这些问题,抓住了“祝福”这个具体情节,紧扣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层层深入地揭 示了祥林嫂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逐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使学生从具 体描写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深刻领会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 意义。 3.抓住关键,设计问题要有选择性 一篇课文、一堂课中能发问的地方十分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提 出的问题应有价值,当问则问,不当问则不问。设计问题要有选择性。哪些地方是教师 应该加以选择的重点呢?第一,抓住重点、关键点设问。第二,抓住易混处、易错点、 难点设问。第三,在貌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设问。第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问。 第五,在看似矛盾之处设问。 4.循序渐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提问设计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 5.难易适度,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要目中有人,要针对学生,做到难易适度。怎样才算是难易适度,很难 给出一个确切界定。有的研究者认为: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 回答,其适当性便可被接受。这可以作为参考。 (二)发问技能 发问技能是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或临时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的能力。 1.注意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提问作为引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抓住 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悱不能问。 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教 师在提问过程中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创造时机。提问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学生自读后前发问,②)学生思维停滞时发问,③学生无疑时发问,④出现私下议论时发问,③课堂气氛沉闷时发问,③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发问。2.注意提问的方式教学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一是要面向全体、先问后提。二是对提问进行确认。三是提问的节奏和谐,数量适当。四是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3.准确简洁的提问表达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简洁、清晰、准确,针对不同的类型选用相应的语词,避免语连过快和过慢。4.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学的气氛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创设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环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问的态度要亲切和谒。第二,提问要有民主作风。第三,对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给予鼓励。(三)待答技能待答技能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过程中进行的等待、观察、听取等的技能。1.学会等待待答技能是对教学提问时间和节奏的控制。教师提问时节奏不宜过快,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停顿时”和“第二停顿时”。“第一停顿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第二停顿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2.学会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单纯地等待学生回答就可以了,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学生神态举止中对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并根据学生反应对自已的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3.学会听取听取是教师从学生那儿获得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倾听的耐心,要听取回答的内容还要听取学生的思维类型。(四)导答技能导答技能是指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教师给学生以适当指导的技能。课堂上14
第四章第二播一押1 4 14 学生自读后前发问,②)学生思维停滞时发问,③学生无疑时发问,④出现私下议论时 发问,⑤课堂气氛沉闷时发问,⑥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发问。 2.注意提问的方式 教学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一是要面向全体、先问后提。二是对提问进行确认。三 是提问的节奏和谐,数量适当。四是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3.准确简洁的提问表达 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简洁、清晰、准确,针对不同的类型选用相应的语词, 避免语连过快和过慢。 4.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学的气氛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 师要创设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环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问的态度要亲切 和蔼。第二,提问要有民主作风。第三,对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给予鼓励。 (三)待答技能 待答技能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过程中进行的等待、观察、 听取等的技能。 1.学会等待 待答技能是对教学提问时间和节奏的控制。教师提问时节奏不宜过快,提出问题后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 时间,即“第一停顿时”和“第二停顿时”。“第一停顿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 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第二停顿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 要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 2.学会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单纯地等待学生回答就可以了,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学 生神态举止中对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并根据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 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3.学会听取 听取是教师从学生那儿获得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倾 听的耐心,要听取回答的内容还要听取学生的思维类型。 (四)导答技能 导答技能是指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教师给学生以适当指导的技能。课堂上
常常会有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应者寒寒的情形;也存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周全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善于导答,帮助学生排除回答的障碍,促进学生学习。具体而言,导答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1.澄清有时学生不能顺利地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理解教师的提问。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措施对问题加以澄清。一是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二是重复,即在学生没有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三是重述,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语句重新表述问题。2.提示提示是指当学生回答不出、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通过层层启发,逐渐诱导,帮助学生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提问技术。3.变化有时学生对从某一角度看问题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变换角度、另辟溪径进行变式提问。4.转问转问是指当学生自发提问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改请其他学生作答。转问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转问为教师提供思考学生所提问题的时间;其次,转问将师生互动方式转化为生生互动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转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学生自问自答,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使学生更加主动5.反问反问是指当某位学生自发提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本人解释提出问题的理由或提供所提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导答技术。尽管反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频率不高,若运用得当,效果也是显著的。反问有助于学生养成经思考再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反问阻止学生故意用某些问题来刁难教师;教师可以利用反问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防正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缺乏准备,不能有效回答的现象。6.回问回问是指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先把问题转引给其他学生回答,再回头将先前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向原先不能回答的学生提问。回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加强今后学习的主动性。(五)结问技能结问技能是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对教学提问进行总结的能力。15
第四章第二播一押1 5 15 常常会有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应者寥寥的情形;也存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 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周全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善于导答,帮助学生排除 回答的障碍,促进学生学习。具体而言,导答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1.澄清 有时学生不能顺利地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理解教师的提问。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措施对问题加以澄清。一是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 意思。二是重复,即在学生没有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三是重述,在学生对 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语句重新表述问题。 2.提示 提示是指当学生回答不出、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通过层层启发,逐渐诱 导,帮助学生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提问技术。 3.变化 有时学生对从某一角度看问题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变换角度、另辟溪径 进行变式提问。 4.转问 转问是指当学生自发提问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改请其他学生作答。转问具有 以下优点:首先,转问为教师提供思考学生所提问题的时间;其次,转问将师生互动方 式转化为生生互动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转问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学生自问自答,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使学生更加主动。 5.反问 反问是指当某位学生自发提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本人解释提出问题的理由或提供 所提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导答技术。尽管反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频率不高,若运用得当,效 果也是显著的。反问有助于学生养成经思考再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反问阻止学生故意 用某些问题来刁难教师;教师可以利用反问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防止出现教师对学生的 提问缺乏准备,不能有效回答的现象。 6.回问 回问是指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先把问题转引给其他学生回答,再回头将先 前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向原先不能回答的学生提问。回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 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加强今后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问技能 结问技能是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对教学提问进行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