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方言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推荐教材[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贾利涛.晋中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二)主要参考书目[1]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吴建生.漫话山西方言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3]冯学芳.中国语言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4]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6]游汝杰,周振鹤.耦耕集:文化语言学存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执笔教师:刘芳审核人:杨淑鹏2021年8月19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方言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9 (一)推荐教材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2]贾利涛.晋中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摭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建生.漫话山西方言文化.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冯学芳.中国语言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4]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游汝杰,周振鹤. 耦耕集:文化语言学存稿.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执笔教师:刘芳 审核人:杨淑鹏 2021 年 8 月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4.普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JinZhongFolkloreCultur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文化类)课程编号0111047B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先修课程中国民间文学342总学时学分2410讲授实践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晋中民俗文化》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各专业选修的拓展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文化铸魂的能力,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民俗类板块课程,同时根据地方院校的发展特点、发掘地方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课程作为地方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尝试。该课程体现民俗学与文化学的交叉性,沿用民俗学地方民俗阐释的通行理论框架,兼顾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文艺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晋中地区选取个案,普适性理论讲解与个案阐发相结合,知识识记与民俗实践相配合,回应时代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以晋中民俗为视角,辐射全省相关非遗项目的整体性,面向全国同类民俗和非遗事象,达到热爱本土文化、开拓理论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民俗学基本知识,了解“民俗”不是远离生活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活态存在。消除对民俗现象的误解。2.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非遗”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了解非遗的重要价值,了解我国非遗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制度设计。3,了解晋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地方文化认知度,培养对地方民俗和非遗的研究兴趣,加深乡土感情。4.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深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5.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20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0 4.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JinZhong Folklore Culture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程(文化类) 课程编号 0111047B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先修课程 中国民间文学 总 学 时 34 学 分 2 讲 授 24 实 践 1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晋中民俗文化》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各专业选修的拓展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为贯彻落 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文化铸魂的能力,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民俗类 板块课程,同时根据地方院校的发展特点、发掘地方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 求,本课程作为地方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尝试。该课程体现民俗学与文 化学的交叉性,沿用民俗学地方民俗阐释的通行理论框架,兼顾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 文艺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晋中地区选取个案,普适性理论讲解与个案阐发相结合,知识识记 与民俗实践相配合,回应时代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以晋中民俗为视角,辐射全省相关非 遗项目的整体性,面向全国同类民俗和非遗事象,达到热爱本土文化、开拓理论视野、提高 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民俗学基本知识,了解“民俗”不是远离生活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活态 存在。消除对民俗现象的误解。 2.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非遗”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了解非遗 的重要价值,了解我国非遗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制度设计。 3. 了解晋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地方文化认知度,培养对地方民 俗和非遗的研究兴趣,加深乡土感情。 4. 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深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5. 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二、教学活动目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具备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个案分析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晋中民俗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加对民俗事象的了解,初步建立民俗学知识储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3)课程目标2:加深对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认知,具备必要的非遗学知识。通过对晋中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晋中传统文化的了解。(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3,2-3)课程目标3:能够在对晋中民俗文化的认知中,初步具备分析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关系、民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视野和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分析地方民俗。(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2,3-4)课程目标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检索相关文献,对同类文化事象进行初步分析。(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4)课程目标5:初步具备写作地方民俗类文章的能力,能够进行初步的民俗田野调查,可以完成简要的田野调查报告,能够对所调查的对象进行准确描述,对其所处现状有清晰认识,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3-4)(二)思政目标思政目标1:理解“非遗进校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目标2:理解民俗文化和非遗财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思政目标3: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提高时代使命感,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中。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学时分配支撑支撑的毕业章序内容课程目标要求指标点讨论小计讲授导言导言221-3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422第一章3-2、3-4田野调查方法课程目标5第二章22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课程目标21-3、2-322第三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目标21-3、2-3第四章221-3、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课程目标221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1 二、教学活动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具备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个案 分析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晋中民俗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加对民俗事象的了解,初步建立民俗 学知识储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1-3) 课程目标 2:加深对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认 知,具备必要的非遗学知识。通过对晋中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 晋中传统文化的了解。(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1-3,2-3) 课程目标 3:能够在对晋中民俗文化的认知中,初步具备分析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 关系、民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视野和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分 析地方民俗。(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2,3-4) 课程目标 4: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检索相关文献,对同类文化事象进行初步分析。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4) 课程目标 5:初步具备写作地方民俗类文章的能力,能够进行初步的民俗田野调查,可 以完成简要的田野调查报告,能够对所调查的对象进行准确描述,对其所处现状有清晰认识,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3-2,3-4) (二)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 1:理解“非遗进校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 感受,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思政目标 2:理解民俗文化和非遗财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家国情怀,增强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思政目标 3: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自觉提高时代使命感,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中。 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章序 内容 学时分配 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 讲授 讨论 小计 要求指标点 导言 导言 2 2 课程目标 1 1-3 第一章 田野调查方法 2 2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3-2、3-4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 2 2 课程目标 2 1-3、2-3 第三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 课程目标 2 1-3、2-3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 2 课程目标 2 1-3、2-3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第五章13课程目标21-3、2-3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13第六章课程目标21-3、2-3保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原第七章22课程目标21-3、2-3则与方法晋中地区民俗文化1-3专题研究2-3专题一:寒食清明节专题课程目标2210第八章82-2专题二:晋祠庙会专题课程目标33-4专题三:晋中社火专题专题四:面塑文化专题第九章22课程目标3晋商历史与晋商文化2-2、3-4晋商的文化影响与时代意第十章22课程目标32-2、3-4义课程目标4复习2复习与总结23-2、3-4课程目标5学习内容:导言导言主要是对本学期所讲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列出教材与参考书目。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述,要求学生掌握“普中”在行政区域、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这三个部分的划分:要求同学了解“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重点:“晋中”在行政区域、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这三个部分的划分。难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一章田野调查法本章主要介绍民俗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本章节内容首先讲述田野调查的概念,主要提出者与其实践活动;再以时间为脉络讲述田野调查“前、中、后”三个阶段注意事项。通过本章节课程的讲述,使得学生了解田野调查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并且通过调研进行课堂展示。重点: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概念、以及三个阶段的注意事项。难点:如何做好田野调查计划以及访谈的注意事项。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本章是此门课程的导入性知识,主要是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通过本章课程的讲述,要求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22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2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主体 2 1 3 课程目标 2 1-3、2-3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主体 2 1 3 课程目标 2 1-3、2-3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原 则与方法 2 2 课程目标 2 1-3、2-3 第八章 晋中地区民俗文化 专题研究 专题一:寒食清明节专题 专题二:晋祠庙会专题 专题三:晋中社火专题 专题四:面塑文化专题 2 8 10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1-3 2-3 2-2 3-4 第九章 晋商历史与晋商文化 2 2 课程目标 3 2-2、3-4 第十章 晋商的文化影响与时代意 义 2 2 课程目标 3 2-2、3-4 复习 复习与总结 2 2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3-2、3-4 学习内容: 导言 导言主要是对本学期所讲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列出教材与参考书目。 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述,要求学生掌握“晋中”在行政区域、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这三个 部分的划分;要求同学了解“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分类。 重点:“晋中”在行政区域、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这三个部分的划分。 难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一章 田野调查法 本章主要介绍民俗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本章节内容首先讲述田野 调查的概念,主要提出者与其实践活动;再以时间为脉络讲述田野调查“前、中、后”三个 阶段注意事项。通过本章节课程的讲述,使得学生了解田野调查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田野 调查的方法与技巧,并且通过调研进行课堂展示。 重点: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概念、以及三个阶段的注意事项。 难点:如何做好田野调查计划以及访谈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 本章是此门课程的导入性知识,主要是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通过本章课程 的讲述,要求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基本方式与原则;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 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第三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章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及其基本特点为主要内容,是本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了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背景: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基本特点: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内涵、基本价值、价值体系等方面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将之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求学生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概念:认识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价值及其关系:认识并理解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产性保护方式,以及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时代价值,在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与共时性基本价值。难点:认识并理解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产性保护方式,以及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时代价值,在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要素“人”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传承主体”的概念,了解其有关认定标准,理解“传承主体”的职能;明确保护好传承主体并使之在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本章主要是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呕待弄清的问题。重点:识记“传承主体”的概念,理解“传承主体”的职能。难点:理解传承主体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及其原因。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本章依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要素“人”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保护主体”的概念,辨析“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掌握“保护主体”的主要构成及其各自职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素质要求。重点:识记“保护主体”的概念与职能。难点:理解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职责,能结合保护工作实践谈谈某一种保护主体在非物23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3 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于保护的需要。 第三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及其基本特点为主要内容, 是本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了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背景;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内涵、基本价值、价值体系等方面来认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价值,将之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求学生识记“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概念;认识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 价值及其关系;认识并理解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产性保护方式,以及它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重要时代价值,在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与共时性基本 价值。 难点:认识并理解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产性保护方式,以及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时代价值,在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要素 “人”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传承主体”的概念,了解其有关认定标准,理解“传承 主体”的职能;明确保护好传承主体并使之在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重要意义。本章主要是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亟待弄清的问题。 重点:识记“传承主体”的概念,理解“传承主体”的职能。 难点:理解传承主体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及其原因。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本章依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要 素“人”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保护主体”的概念,辨析“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掌握“保护主体”的主要构成及其各自职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体的素质要求。 重点:识记“保护主体”的概念与职能。 难点:理解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职责,能结合保护工作实践谈谈某一种保护主体在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