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及重要作用。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原则与方法本章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遵循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要求学生辨析正确与错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尤其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掌握科学地界定和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主要标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掌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运用的几种主要方式。重点:辨析正确与错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难点: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第八章晋中地区民俗文化专题研究本专题以晋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的介绍与分析为主要内容。选择晋中地区的代表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四项,要求学生在前半部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讲述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调研活动。通过本章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普中地区分布有哪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理解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点与表现形式:掌握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进而去探讨传承与保护的问题。重点:要求同学们对本小组所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研,从文献与田野两个方面进入项目,并且由小组全部人员分工进行课堂展示。难点:对于传承发展现状的调查中是否以“人”为主。第九章普商历史与普商文化本章主要讲述晋商的文化概述,以及晋商文化体现出的内涵。本章是本课程第四环节的第一章,是整个普商文化的总括部分,要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章节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从何为“商”进入主题,去了解晋商源流,探索山西商帮的崛起;理解并找寻山西商人的经商之道;掌握晋商大院中“尊卑有序”的建筑体现与“吉祥鸿运”的山西民俗。重点:晋商大院“尊卑有序”的建筑体现与“吉祥鸿运”的山西民俗。难点: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与功能,并以实例进行分析。第十章晋商的文化影响与时代意义本章站在当代的时间潮流中来探讨晋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本章节内容的讲述,使得学生了解普商文化过去的辉煌以及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现状:了解与普商文化相关的“关公文化”与晋商会馆文化:通过对现今大院文化的讲述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晋商古城与大院的生存模式:掌握以晋商大院为中心的民俗博物馆建设的现实意义。重点:各大院的历史源流与特色。24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4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及重要作用。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本章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遵循的理念、 原则与方法。要求学生辨析正确与错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尤其要树立“文化自觉” 意识,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掌握科学地界定和评估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主要标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践中以此为 指导;掌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运用的几种主要方式。 重点:辨析正确与错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难点: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 第八章 晋中地区民俗文化专题研究 本专题以晋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的介绍与分析为主要内容。选择晋中地区的代 表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四项,要求学生在前半部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讲述的基础 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调研活动。 通过本章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晋中地区分布有哪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理解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点与表现形式;掌握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进而去探讨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重点:要求同学们对本小组所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研,从文献与田野两个方面 进入项目,并且由小组全部人员分工进行课堂展示。 难点:对于传承发展现状的调查中是否以“人”为主。 第九章 晋商历史与晋商文化 本章主要讲述晋商的文化概述,以及晋商文化体现出的内涵。本章是本课程第四环节的 第一章,是整个晋商文化的总括部分,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 过本章节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从何为“商”进入主题,去了解晋商源流,探索山西商帮的崛 起;理解并找寻山西商人的经商之道;掌握晋商大院中“尊卑有序”的建筑体现与“吉祥鸿 运”的山西民俗。 重点:晋商大院“尊卑有序”的建筑体现与“吉祥鸿运”的山西民俗。 难点: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与功能,并以实例进行分析。 第十章 晋商的文化影响与时代意义 本章站在当代的时间潮流中来探讨晋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本章节内容的讲述,使 得学生了解晋商文化过去的辉煌以及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现状;了解与晋商文化相关的 “关公文化”与晋商会馆文化;通过对现今大院文化的讲述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晋商古城与 大院的生存模式;掌握以晋商大院为中心的民俗博物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重点:各大院的历史源流与特色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难点:晋商大院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复习本章主要对本学期所讲授课程进行整体性总结与梳理,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梳理再到晋商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对学生的课堂展示进行评述,要求学生对本学期所讲内容有整体性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民俗事象的感知上。重点: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梳理再到晋商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难点:对晋中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四、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相关作品鉴赏与学生课堂讨论为辅。1.理论知识获取与习得对课程涉及的理论观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普中民俗事象的发展历程、意义价值、方法原则等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结合板书、PPT、音视频资料等媒介,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2.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以无领导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参与者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到6人,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讨论环节中,每组选取代表发言,小组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且说明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3.作品鉴赏与模拟调研获取民俗事象个案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选取个体熟悉的民俗事象,配对进行模拟调研,尝试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增进对理论知识的消化。感性的作品鉴赏与理性的民俗分析相促进,提升兴趣,付诸实践。五、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综合成绩采取“N+2”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考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平时作业(40分),占比30%:“2”指期末论文成绩与课堂笔记,分别占比50%、20%,其中期末论文成绩不低于50分,低于50分者,总成绩视为不及格。(二)成绩评定标准1.课堂教学情况评价方法与标准课堂考勤记录占平时成绩中的20分,考勤全勤记为20分,缺勤一次减5分,每学期课堂考勤不少于三次,三次以上缺勤不能参加期末考核,课程修读无效。25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5 难点:晋商大院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复习 本章主要对本学期所讲授课程进行整体性总结与梳理,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回顾,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的梳理再到晋商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对学 生的课堂展示进行评述,要求学生对本学期所讲内容有整体性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 民俗事象的感知上。 重点: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梳理再到晋商文化的具体内容进 行总结。 难点:对晋中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相关作品鉴赏与学生课堂讨论为辅。 1. 理论知识获取与习得 对课程涉及的理论观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晋中民俗事象的发展历程、 意义价值、方法原则等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结合板书、PPT、音视频资料等 媒介,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 2. 无领导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以无领导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参与者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 到 6 人,围绕中 心话题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讨论环节中,每组选取代表发言,小组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对本 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且说明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 3. 作品鉴赏与模拟调研 获取民俗事象个案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选取个体熟悉的民俗事象,配对进行模拟调研, 尝试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增进对理论知识的消化。感性的作品鉴赏与理性的民俗分析相促进, 提升兴趣,付诸实践。 五、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综合成绩采取“N+2”的评定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考勤(20 分)、 课堂表现(40 分)、平时作业(40 分),占比 30%;“2”指期末论文成绩与课堂笔记,分别 占比 50%、20%,其中期末论文成绩不低于 50 分,低于 50 分者,总成绩视为不及格。 (二)成绩评定标准 1. 课堂教学情况评价方法与标准 课堂考勤记录占平时成绩中的 20 分,考勤全勤记为 20 分,缺勤一次减 5 分,每学期课 堂考勤不少于三次,三次以上缺勤不能参加期末考核,课程修读无效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中的40分,参与所有课堂活动记40分,缺席一次减3分,无故不参与课堂活动4次,课程修读无效。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40分,每学期布置2次平时作业,每次作业满分20分,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附后。课堂笔记占总成绩中的20分,主要从完整性、规范性、发散性为考查标准,分为20分、18分、15分、12分、10分、0分六档。2.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评价依据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交作业,成绩为0分:②完整性:5分,作业内容基本完整,格式规范;③认真程度:5分,态度端正,经过认真思考;正确性:5分,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③重复率:5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相似率越高,得分越低,直至0分。作业出现抄袭,平时成绩归零。3.期末考核评价标准论文成绩共分五档,一档90-100分,二档80-90分,三档70-80分,四档60-70分,五档60分以下,无负分。一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明确,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语言符合规范,论述严谨,有独到见解,卷面整洁。二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较明确,内容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符合规范,论述较有特色,卷面整洁。三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较明确,内容较完整,有一定逻辑层次,无明显语言错误,论述较有特色,卷面较为整洁。四档:基本符合命题范围,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主干内容,有一定逻辑性,无明显逻辑错误,卷面可识别。五档:偏离命题范围,无关主题,无实质内容,无逻辑,存在明显语言错误,卷面混乱不可识读;抄装计零分。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1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贾利涛.晋中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二)主要参考书目26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6 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中的 40 分,参与所有课堂活动记 40 分,缺席一次减 3 分,无故不 参与课堂活动 4 次,课程修读无效。 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 40 分,每学期布置 2 次平时作业,每次作业满分 20 分,作业评 价方法与标准附后。 课堂笔记占总成绩中的 20 分,主要从完整性、规范性、发散性为考查标准,分为 20 分、18 分、15 分、12 分、10 分、0 分六档。 2. 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交作业,成绩为 0 分; ②完整性:5 分,作业内容基本完整,格式规范; ③认真程度:5 分,态度端正,经过认真思考; ④正确性:5 分,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 ⑤重复率:5 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相似率越高,得分越低,直至 0 分。作业出现抄袭,平时成绩归零。 3. 期末考核评价标准 论文成绩共分五档,一档 90-100 分,二档 80-90 分,三档 70-80 分,四档 60-70 分, 五档 60 分以下,无负分。 一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明确,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语言符合规范,论述严谨,有 独到见解,卷面整洁。 二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较明确,内容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符合规范,论述较有 特色,卷面整洁。 三档:符合命题范围,主题较明确,内容较完整,有一定逻辑层次,无明显语言错误, 论述较有特色,卷面较为整洁。 四档:基本符合命题范围,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主干内容,有一定逻辑性,无明显 逻辑错误,卷面可识别。 五档:偏离命题范围,无关主题,无实质内容,无逻辑,存在明显语言错误,卷面混乱 不可识读;抄袭计零分。 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贾利涛.晋中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摭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二)主要参考书目
晋中学院2021版·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1]张余,曹振武编.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杨润甫编.晋中民俗[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3]武丽敏.晋中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旅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41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朝戈金,董晓萍,萧放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6]周星,王霄冰主编。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7】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012.8重印)[8]麻国庆,朱伟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执笔教师:梁起峰审核人:杨淑鹏2021年8月27
晋中学院 2021 版 • 晋中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27 [1]张余,曹振武编.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杨润甫编.晋中民俗[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3]武丽敏.晋中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旅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4]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朝戈金,董晓萍,萧放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3.6 [6]周星,王霄冰主编.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 常生活[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7] 苑利,顾军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012.8 重印) [8]麻国庆,朱伟著.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8.12 执笔教师:梁起峰 审 核 人:杨淑鹏 2021 年 8 月
晋中学院2021版·中华才艺课:剪纸课程教学大纲5.中华才艺课:剪纸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TalentCourse:Papercut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编号0112047B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学162学分总学时讲授016实践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华剪纸艺术》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各专业选修的拓展性课程,亦可作为我院各专业选修的特色课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文化铸魂的能力,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技能技艺类板块课程,同时根据地方院校的发展特点、发掘晋中当地民俗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课程作为地方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尝试。该课程体现民俗艺术与文化学的交叉性,沿用中国民俗剪纸艺术阐释的通行理论框架,兼顾艺术学、社会学、艺术学的理论与实践,从山西各地区选取个剪纸代表性案,普适性理论讲解与个案阐发相结合,民俗剪纸知识识记与剪纸技艺实践相配合,回应时代对传统民俗剪纸艺术的关注。以艺术为视角,辐射全省相关非遗项目的整体性,面向全国同类民俗剪纸技艺和非遗事象,达到热爱本土文化、开拓理论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民俗剪纸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剪纸”不是远离生活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活态存在。消除对剪纸的误解。2.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非遗剪纸”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了解非遗剪纸的重要价值,了解我国费用对剪纸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制度设计。3.了解山西地区的民俗剪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地方文化认知度,培养对地方民俗和非遗的研究兴趣,加深乡土感情。4.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深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5.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28
晋中学院 2021 版 • 中华才艺课:剪纸课程教学大纲 28 5.中华才艺课:剪纸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Talent Course: Papercut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编号 0112047B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 中国民俗研究、中国民间文学 总 学 时 16 学 分 2 讲 授 0 实 践 16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华剪纸艺术》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各专业选修的拓展性课程,亦可作为我院各专业 选修的特色课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文化铸魂的能力,开设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技能技艺类板块课程,同时根据地方院校的发展特点、发掘晋 中当地民俗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课程作为地方性、知识性、实践性、 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尝试。该课程体现民俗艺术与文化学的交叉性,沿用中国民俗剪纸艺术阐 释的通行理论框架,兼顾艺术学、社会学、艺术学的理论与实践,从山西各地区选取个剪纸 代表性案,普适性理论讲解与个案阐发相结合,民俗剪纸知识识记与剪纸技艺实践相配合, 回应时代对传统民俗剪纸艺术的关注。以艺术为视角,辐射全省相关非遗项目的整体性,面 向全国同类民俗剪纸技艺和非遗事象,达到热爱本土文化、开拓理论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民俗剪纸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剪纸”不是远离生活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活态存在。消除对剪纸的误解。 2.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非遗剪纸”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了解 非遗剪纸的重要价值,了解我国费用对剪纸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制度设计。 3. 了解山西地区的民俗剪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地方文化认知度,培养对地方民 俗和非遗的研究兴趣,加深乡土感情。 4. 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深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5. 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