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出生后第一年儿童的摆弄游戏是由外界物品及其新颖性所引起的活动。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不断被揭示出来的“新颖性”是维持因而摆弄物品的东营。(四)象征性游戏1.象征性游戏的关键特征:以物代物,即用一物去假装当作或代替另一个不在眼前的东西。2.以物代物"的出现标志着思维的概括化,包括两种概括与迁移:(1)物的概括与迁移:在代替物与被代替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借助于被代替物改变代替物的本来意义,把它当作另一个物体。(2)动作的概括和迁移:了解代替物的性能和按被代替物动作的可能性,并且想象自己是在用被代替物做出动作,即把被代替物的动作迁移到代替物上。3.婴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1、最初的象征性游戏主要是婴儿自己“日常生活”动作的再现,具有“我向”的特点。同时,自己既是动作的主体,也是动作的受体(如假装从空杯子里喝水)2、象征性动作是“动作的迁移”。他们不在乎代替物像不像“原物”,对代替物要求不高,有“一物多用”的随心所欲的现象。3、大约1岁半以后,婴儿常常出现对他人的假装动作,如喂娃娃。4、表现为象征性动作的扩展和联合:最初是单个动作,并且重复多次。以后能够连贯地做出几种不同的动作5、约在2岁左右,婴儿开始能让娃娃成为独立的行动者,而不是受他照顾的接受者这时婴儿更像是一个导演。6、一直到第二年末,象征性游戏的数量还比较少,数量的多少往往与成人或伙伴的影响有关。21
21 【教师总结】出生后第一年儿童的摆弄游戏是由外界物品及其新 颖性所引起的活动。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不断被揭示出来的“新颖性” 是维持因而摆弄物品的东营。 (四)象征性游戏 1.象征性游戏的关键特征:以物代物,即用一物去假装当作或代 替另一个不在眼前的东西。 2.“以物代物”的出现标志着思维的概括化,包括两种概括与迁移: (1)物的概括与迁移:在代替物与被代替物之间进行比较,找 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借助于被代替物改变代替物的本来意 义,把它当作另一个物体。 (2)动作的概括和迁移:了解代替物的性能和按被代替物动作 的可能性,并且想象自己是在用被代替物做出动作,即把被代替物的 动作迁移到代替物上。 3.婴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二、幼儿游戏发展特点的讲授(一)象征性游戏(2-6岁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心动作的去情景化、以物代物、角色扮演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结构因素。也代表着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不同水平。幼儿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幼儿角色扮演循着角色行为一扮演意识一一角色认知的路径发展。角色扮演的类型角色扮演的类型(1)机能性角色:是幼儿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互补性角色:是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来源于幼儿的日带生活,是熟悉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再现。儿童往往担任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作为配角被动一方由娃娃担任。(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这种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中,如孙悟空等。幼儿角色扮演的主题按照“由近及远”,“由熟悉到新异”的规律发展。●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是角色扮演游戏的成熟形式,也是象征性游戏发展的最高水平。以色列心里学家斯米兰斯基认为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具有六个重要的因素:1.想像的角色扮演:2.想像的以物代物;3.有关动作与情景的想像;4.角色扮演的坚持性;22
22 动作的去情景化、 以物代物、角色扮演是 象征性游戏的基本结 构因素。也代表着象征 性游戏发展的不同水 平。 二、幼儿游戏发展特点的讲授 (一)象征性游戏(2-6 岁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 幼儿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 幼儿角色扮演循着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的路径 发展。 角色扮演的类型 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 是角色扮演游戏的成熟形式,也是象征性游戏发展的最高水平。 以色列心里学家斯米兰斯基认为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具有六个重要 的因素: 1.想像的角色扮演; 2.想像的以物代物; 3.有关动作与情景的想像; 4.角色扮演的坚持性;
5.社会性交往;6.言语交流。(二)语言游戏1.语言作为游戏的对象2-3岁幼儿在独处的时候往往反复地发出有规律而无意义的声音并伴随着一些动作,这是练习性游戏的表现形式。这个年龄的幼儿也开始了解某些特定的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如猫叫声(喵喵),火车声(鸣鸣)。这些声音出现在幼儿的假装游戏中。3岁以后,同伴游戏的机会增加,出现了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为特征的自发性的韵律游戏和单字游戏,玩弄词语的游戏以及交谈。如猜谜语、说笑话、念儿歌等。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为特征的自发的语言游戏的出现标志着幼儿语言意识的发展。2.语言作为游戏的工具可以把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如: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我的,不给你玩。这种语言具有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指责他人等功能。(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游戏性语言)“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3)以自我为中心的想像性独白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小兔子的家,大老虎在睡觉,小黄狗在看家,它不会咬人”。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维与想像的外化。(三)身体运动游戏和玩物游戏的发展1.身体运动游戏的发展小班幼儿不仅可以很好地走和跑,而且可以用脚尖走路,单脚站23
23 5.社会性交往; 6.言语交流。 (二)语言游戏 1.语言作为游戏的对象 2-3 岁幼儿在独处的时候往往反复地发出有规律而无意义的声音 并伴随着一些动作,这是练习性游戏的表现形式。这个年龄的幼儿也 开始了解某些特定的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如猫叫声(喵喵),火车声 (呜呜)。这些声音出现在幼儿的假装游戏中。 3 岁以后,同伴游戏的机会增加,出现了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 为特征的自发性的韵律游戏和单字游戏,玩弄词语的游戏以及交谈。 如猜谜语、说笑话、念儿歌等。 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为特征的自发的语言游戏的出现标志着幼儿 语言意识的发展。 2.语言作为游戏的工具 可以把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如: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 我的,不给你玩。这种语言具有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指 责他人等功能。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游戏性语言) “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 到维系与支持的作用。 (3)以自我为中心的想像性独白 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小兔子的家,大老虎在睡觉, 小黄狗在看家,它不会咬人.”。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思 维与想像的外化。 (三)身体运动游戏和玩物游戏的发展 1.身体运动游戏的发展 小班幼儿不仅可以很好地走和跑,而且可以用脚尖走路,单脚站
立。中班幼儿可以双脚跳跃,攀爬等,他们非常喜欢玩追逐打闹的游戏(追逐打闹游戏从学前中、晚期逐渐增加,在8-10岁时达到高峰,以后日趋减少)或球类游戏。大班幼儿的动作技能更为成熟,可以学会跳绳、健美操等。)2.玩物游戏的发展以摆弄和操作物体为特征的玩物游戏在2岁以后的发展方向是结构性游戏。幼儿结构性游戏的发展规律是从最初的对材料的操作探索发展到对空间的探索,最后到象征性的表征。结构游戏可以发展成为象征性游戏,如加入角色和情节可以发展成为社会性表演游戏。拓展阅读利西娜研究了2-7岁幼儿交往活动的发展。她把幼儿的交往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情绪一一实际性交往(2-4岁)是在以玩具或实物为中心的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为自己的游戏动作而感到高兴,也希望同伴参加自己的游戏,并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②情境——活动性交往(4-6岁)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的,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幼儿同时进行着两种交往:(1)角色交往;(2)真实的同伴交往。③非情境一一活动性交往(6-7岁)是在规则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同伴之间开始出现依恋、友谊的萌芽。(四)伙伴游戏伙伴游戏的特点(1)平行游戏是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它在2-5岁之间基本呈增长趋势,3岁左右无显著变化,4岁时发展很快。(2)协同游戏在2-5岁之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岁作用无显著变化,4-5岁时发展很快。24
24 立。中班幼儿可以双脚跳跃,攀爬等,他们非常喜欢玩追逐打闹的游 戏(追逐打闹游戏从学前中、晚期逐渐增加,在 8-10 岁时达到高峰, 以后日趋减少)或球类游戏。大班幼儿的动作技能更为成熟,可以学 会跳绳、健美操等。 ) 2.玩物游戏的发展 以摆弄和操作物体为特征的玩物游戏在 2 岁以后的发展方向是 结构性游戏。幼儿结构性游戏的发展规律是从最初的对材料的操作探 索发展到对空间的探索,最后到象征性的表征。结构游戏可以发展成 为象征性游戏,如加入角色和情节可以发展成为社会性表演游戏。 拓展阅读 利西娜研究了 2-7 岁幼儿交往活动的发展。她把幼儿的交往活动 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情绪——实际性交往(2-4 岁) 是在以玩具或实物为中心的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在游戏中,幼儿 不仅为自己的游戏动作而感到高兴,也希望同伴参加自己的游戏,并 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②情境——活动性交往(4-6 岁) 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的,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在这种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时进行着两种交往:(1)角色交往;(2)真实 的同伴交往。 ③非情境——活动性交往(6-7 岁) 是在规则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同伴之间开始出现依恋、友谊 的萌芽。 (四)伙伴游戏 伙伴游戏的特点 (1)平行游戏是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它在 2-5 岁之间基本 呈增长趋势,3 岁左右无显著变化,4 岁时发展很快。 (2)协同游戏在 2-5 岁之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 岁作用无显著 变化,4-5 岁时发展很快
(3)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4岁左右才出现。4-5岁逐渐以协同、合作游戏为主。(4)4-5岁的幼儿相互之间的嬉戏性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在提高。(5)独自游戏在2-5岁之间并不因能力增长而减少,可能是因为学前期的幼儿常常愿意自己玩。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在游戏的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开始出现的个性化倾向。(五)规则游戏规则游戏大约要到6岁左右才可能出现。是学龄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1.规则游戏具有年龄的认知特征(以弹珠游戏为例:给15个月大的婴儿一把弹珠的话,他们可能会把这些弹珠放在地上滚或放在杯子里摇动一一练习性游戏。3、4岁的幼儿会把弹珠排成不同的型式结构性游戏或者用他们假装当作糖果一象征性游戏。5-6岁的幼儿会把这些弹珠放在地上,玩打弹珠的游戏一一规则游戏。)2.规则游戏的个体发展路径是:从非竞争性到竞争性:从与成人的合作游戏到与伙伴的合作游戏课堂练习【任务】播放婴幼儿游戏片段视频或展示案例,分析该幼儿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意义。【视频截图】25
25 (3)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 4 岁左右才出现。4-5 岁逐渐以协同、合作游戏为主。 (4)4-5 岁的幼儿相互之间的嬉戏性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 在提高。 (5)独自游戏在 2-5 岁之间并不因能力增长而减少,可能是因 为学前期的幼儿常常愿意自己玩。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在游戏的社会 化进程中同时开始出现的个性化倾向。 (五)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大约要到 6 岁左右才可能出现。是学龄儿童典型的游戏 形式。 1.规则游戏具有年龄的认知特征(以弹珠游戏为例:给 15 个月 大的婴儿一把弹珠的话,他们可能会把这些弹珠放在地上滚或放在杯 子里摇动——练习性游戏。3、4 岁的幼儿会把弹珠排成不同的型式 ——结构性游戏或者用他们假装当作糖果——象征性游戏。5-6 岁的 幼儿会把这些弹珠放在地上,玩打弹珠的游戏——规则游戏。) 2.规则游戏的个体发展路径是:从非竞争性到竞争性;从与成人 的合作游戏到与伙伴的合作游戏 课堂练习 【任务】播放婴幼儿游戏片段视频或展示案例,分析该幼儿游戏 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