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 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 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 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 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 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 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 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 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 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一一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 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栀,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夭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 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 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 建筑样式受中囯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 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 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煕《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 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 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 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 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 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 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 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
芜湖一中 2012 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山 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 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 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 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 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 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 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 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 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 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 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 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 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 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 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 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 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 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 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 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 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 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
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 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 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 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 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 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 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 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3分)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 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 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 入,吏得因缘为奷,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 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 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 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 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 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
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 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 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 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 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 ....“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 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2. 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 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 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 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3 分)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 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 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 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 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 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 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 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 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
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 语日:“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膏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 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 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干,浮粮居三之一,民重 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 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东南役均而赋重 ②泉涓涓而始流 B.①为言于总督,乃已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复欲于计典黜之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 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 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 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 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9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 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 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 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 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 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东南役均而.赋重 泉涓涓而.始流 B.为言于总督,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复欲于计典黜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 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 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 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 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 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8—9 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乌,晴光转绿苹① 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襟。 ①绿苹:浮萍。②古调:指陆丞原唱诗。 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 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 思 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舂景物 的 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甫《阿房宫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 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鸣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绿苹:浮萍。古调:指陆丞原唱诗。 8.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 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 思 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春景物 的 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 子》)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甫《阿房宫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6)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 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
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 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枭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 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 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枭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 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 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 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晩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 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 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 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 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 过的汘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 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 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 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 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 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 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 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 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 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 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 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 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 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 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 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 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 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 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 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 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 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 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 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 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 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 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 400 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 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 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 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