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社会发展与健康课程代码: PHPM119003.01 开课院系:公共卫生学院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姓名:林俊霞学号:16300110054专业:汉语宣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守 考试纪律,不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严肃 处理 学生(签名): 2017年12月31日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题号 2 4 总分 得分 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或明确论文写作范围) 1.健康不公平性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老龄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健康挑战 3.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 4.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5.慢性病防治策略 6.自选关于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某一健康问题与挑战 二、论文写作要求(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明确提出观点、理由和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 论证过程严密,逻辑严谨,能把自己的想法阐释清楚,并且资料详实,文字流畅, 学术引用规范。 1.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2.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装订 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
1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社会发展与健康 课程代码: PHPM119003.01 开课院系:__ _公共卫生学院 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姓 名: 林俊霞 学 号: 16300110054 专 业: 汉语言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守 考试纪律,不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严肃 处理。 学生(签名): 2017 年 12 月 31 日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或明确论文写作范围) 1. 健康不公平性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 老龄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健康挑战 3. 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 4.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5. 慢性病防治策略 6. 自选关于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某一健康问题与挑战 二、论文写作要求(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明确提出观点、理由和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 论证过程严密,逻辑严谨,能把自己的想法阐释清楚,并且资料详实,文字流畅, 学术引用规范。 1.正文字数: 不少于 3000 字 2.论文统一按 word 格式 A4 纸(“页面设置”按 word 默认值)编排、打印。装订 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 题 号 1 2 3 4 5 总 分 得 分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3.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4.论文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参考文献等。应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 须注明出处。可采用脚注或尾注,格式可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5.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 以评分。 6.2018年1月_5日晚180019:00将作业打印稿交至三教H3405教室邓青龙老 师。并将作业电子版提交至 E-learning。封面须签名。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 最迟于1月_8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2 3.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 磅。 4.论文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参考文献等。应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 须注明出处。可采用脚注或尾注,格式可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5.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 以评分。 6.2018 年 1 月 5 日晚 18:00-19:00 将作业打印稿交至三教 H3405 教室邓青龙老 师。并将作业电子版提交至 E-learning。封面须签名。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 最迟于 1 月 8 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试论中国“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 口林俊霞16级汉语言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鼓励生育、单胎政策、二胎政策等生育政策变迁, 在此背景下,不少家庭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了一个孩子,建立了三口之家。然而倒 三角式的家庭风险性极大,当独子/独女早逝,父母必将遭受重大的打击。近年来, “失独者”数量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人之痛,更是时代之痛。本 文关注中国“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话题,从形成背景、心理分析、已有 措施和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提出见解 [关键词]失独;应激障碍;心理关怀 正文目录 目录 引言 研究背景 2.1我国生育政策发展 2.2研究对象 2.3研究角度 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分析 3.1闪回,无意识反复重现创伤体验 3.2逃避症状,不愿与他人提及以往的创伤事件,社会参与度降低 3.3高警觉性,失眠,易怒 3.4其他心理问题衍生 四、“失独”群体心理重建的现有成果 45455677788991 4.1国家扶助与社会关怀政策 4.2民间组织的社会支持 4.3自我开导 五、研究建议 5.1完整落实政策,规范民间组织 5.2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建立新型养老模式 5.3媒体正面宣传 22233 六、后记 七、参考文献
3 试论中国“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 林俊霞 16 级汉语言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鼓励生育、单胎政策、二胎政策等生育政策变迁, 在此背景下,不少家庭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了一个孩子,建立了三口之家。然而倒 三角式的家庭风险性极大,当独子/独女早逝,父母必将遭受重大的打击。近年来, “失独者”数量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人之痛,更是时代之痛。本 文关注中国“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话题,从形成背景、心理分析、已有 措施和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创伤与重建提出见解。 [关键词] 失独;应激障碍;心理关怀 正文目录 目录 一、引言 ............................................................ 4 二、研究背景 ........................................................ 5 2.1 我国生育政策发展 ............................................. 4 2.2 研究对象 ..................................................... 5 2.3 研究角度 ..................................................... 5 三、“失独”群体的心理创伤分析 ....................................... 6 3.1 闪回,无意识反复重现创伤体验 ................................. 7 3.2 逃避症状,不愿与他人提及以往的创伤事件,社会参与度降低 ....... 7 3.3 高警觉性,失眠,易怒 ......................................... 7 3.4 其他心理问题衍生............................................. 8 四、“失独”群体心理重建的现有成果 ................................... 8 4.1 国家扶助与社会关怀政策 ....................................... 9 4.2 民间组织的社会支持 ........................................... 9 4.3 自我开导 .................................................... 11 五、研究建议 ....................................................... 12 5.1 完整落实政策,规范民间组织.................................. 12 5.2 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建立新型养老模式.......................... 12 5.3 媒体正面宣传................................................ 13 六、后记 ........................................................... 13 七、参考文献 ....................................................... 14
[正文] 引言 儿子刚走那阵,我就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很长一段 时间,58岁的李铭兰都无法接受自己的独生儿子已经去世的现实。那些年里,为 了躲避熟人,李铭兰夫妇搬了三次家。如果有人不经意问起她的孩子,她便说“儿 子在国外读书”,然后便匆匆回家,关上门独自流泪。她每天都会做上一桌菜,等 儿子回来吃饭,晚上则辗转难眠,甚至想到自杀。不久后,她被诊断为焦虑症, 住院半年。 在中国,有许多个“李铭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在“单胎”政策实行的三十余年间,我国涌现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一代” 景观。这其中,不少家庭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却因各种原因失独,发生了白发人 送黑发人的惨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在失去子女之后, 这些父母往往遭受重创,有的心灰意冷,从此残喘度日;有的沉迷幻想,不肯面 对现实;有的几近癫狂,数度自杀;同时,也有的积极调整,走出“失独”阴影… 他“失独”群体与社会发展有关,他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时代话题 本文试讨论中国“失独”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着重于心理创伤与重建这一维 度,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重点,兼及相关研究成果,从背景、政策、困难、建议 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刻的认知,更希望能在相关领域 的研究添砖加瓦。 、研究背景 1我国生育政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日趋稳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劳动力,在“人 多好办事”等错误口号的流传下,“光荣妈妈”应运而生。政策效果立竿见影,1962 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到27.14‰,1963年出生率更是破纪录地达到 33.5‰ 人口急速增长,经济情况却未与之相适应。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 逐渐提上议程。1971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半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低到10‰以下,农村要降低到 15‰以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提出要制定人口规划。1979年,国务院 在第五届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要讲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左右。1982年9 月,党的十二大会议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自此,中 整理自长江网于2016年3月23日转载的中国妇女报《武汉“连心家园”:撕开自己的伤口为别人疗伤》一 文,作者姚鹏。李铭兰为“武汉市青山连心家园联谊会”创建人之一,下文亦将有所提及。 2数据整理自沈长月,夏珑,石兵营,李平菊,谭琪.失独家庭救助与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16.8-19
4 [正文] 一、引言 “儿子刚走那阵,我就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1很长一段 时间,58 岁的李铭兰都无法接受自己的独生儿子已经去世的现实。那些年里,为 了躲避熟人,李铭兰夫妇搬了三次家。如果有人不经意问起她的孩子,她便说“儿 子在国外读书”,然后便匆匆回家,关上门独自流泪。她每天都会做上一桌菜,等 儿子回来吃饭,晚上则辗转难眠,甚至想到自杀。不久后,她被诊断为焦虑症, 住院半年。 在中国,有许多个“李铭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在“单胎”政策实行的三十余年间,我国涌现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一代” 景观。这其中,不少家庭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却因各种原因失独,发生了白发人 送黑发人的惨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在失去子女之后, 这些父母往往遭受重创,有的心灰意冷,从此残喘度日;有的沉迷幻想,不肯面 对现实;有的几近癫狂,数度自杀;同时,也有的积极调整,走出“失独”阴影…… 他“失独”群体与社会发展有关,他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时代话题。 本文试讨论中国“失独”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着重于心理创伤与重建这一维 度,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重点,兼及相关研究成果,从背景、政策、困难、建议 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刻的认知,更希望能在相关领域 的研究添砖加瓦。 二、研究背景 2.1 我国生育政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日趋稳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劳动力,在“人 多好办事”等错误口号的流传下,“光荣妈妈”应运而生。政策效果立竿见影,1962 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到 27.14‰ ,1963 年出生率更是破纪录地达到 33.5‰ 。 人口急速增长,经济情况却未与之相适应。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 逐渐提上议程。1971 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半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低到 10‰2 以下,农村要降低到 15‰ 以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提出要制定人口规划。1979 年,国务院 在第五届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要讲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10‰ 左右。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会议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 12 月写入宪法。自此,中 1 整理自长江网于 2016 年 3 月 23 日转载的中国妇女报《武汉“连心家园”:撕开自己的伤口为别人疗伤》一 文,作者姚鹏。李铭兰为“武汉市青山连心家园联谊会”创建人之一,下文亦将有所提及。 2 数据整理自沈长月,夏珑,石兵营,李平菊,谭琪.失独家庭救助与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16.8-19
国人口在经历了野马脱缰式的爆发增长后,増速明显减缓,人口出生率、自然增 长率分别由1980年的18.21‰和11.87‰下降到2011年的11.93‰和4.79‰。 毫无疑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持 续增长,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但副作用如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不足、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性过大等也随之而来。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二胎政 策的发布。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 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 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短短几十年内,我国生育政策几度变迁。 22研究对象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潮流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单胎政 策,生了一个孩子,成为诸多三口之家的一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祸福,倒三角式的家庭结构单一且脆弱,底部支撑薄弱,一旦失去唯一的孩子,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收养孩子,加之中国传统观念中“绝后”的打 击,父母往往遭受重创,并且很难进行心理重建。这一群体一般被称为“失独” 群体。 “失独”群体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社会各界也颇有关注。但是迄今为止, 通过资料搜索整理,笔者并未找到我国“失独”家庭数量的确切数据(也反映出 官方关注缺乏),网上相关数据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失独” 家庭已经超百万,并且以每年约7.6万个数量持续增加。而由于近两年全面放开 二胎,笔者认为增加数量可能会有所降低,但由于“单胎”实行时间跨度大、范 围广、基数大,“失独”群体数量依旧庞大,作为政策遗留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2.3研究角度 “失独”家庭面临的危机来自各个方面:心理危机、经济危机、养老危机等 等。在此之中,心理问题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意味 着全部的寄托,一旦寄托被瓦解,不仅现实养老出现危机,心理也将难以承受这 打击。“失独”人群常表现出社会人际关系退缩、认知歪曲、情绪失控、被剥夺 感强烈等一系列反应,长期把自我围困在极度悲伤的精神世界里。这些心理问题 般以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 柳志艳在《勇敢地生活下去一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一文中将“失独者”进一步进行定义,加上了“由 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收养孩子”一说 根据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5-30岁年龄段人口的年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我国15-30岁 的独生子女至少有1.9亿人,计算从而得出文中推断数据 °徐晓军,刘炳琴,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援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3月第
5 国人口在经历了野马脱缰式的爆发增长后,增速明显减缓,人口出生率、自然增 长率分别由 1980 年的 18.21‰ 和 11.87‰ 下降到 2011 年的 11.93‰ 和 4.79‰。 毫无疑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持 续增长,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但副作用如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不足、独生子女家庭风险性过大等也随之而来。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二胎政 策的发布。2015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 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 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短短几十年内,我国生育政策几度变迁。 2.2 研究对象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潮流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单胎政 策,生了一个孩子,成为诸多三口之家的一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祸福,倒三角式的家庭结构单一且脆弱,底部支撑薄弱,一旦失去唯一的孩子,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收养孩子3,加之中国传统观念中“绝后”的打 击,父母往往遭受重创,并且很难进行心理重建。这一群体一般被称为“失独” 群体。 “失独”群体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社会各界也颇有关注。但是迄今为止, 通过资料搜索整理,笔者并未找到我国“失独”家庭数量的确切数据(也反映出 官方关注缺乏),网上相关数据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失独” 家庭已经超百万4,并且以每年约 7.6 万个数量持续增加。而由于近两年全面放开 二胎,笔者认为增加数量可能会有所降低,但由于“单胎”实行时间跨度大、范 围广、基数大,“失独”群体数量依旧庞大,作为政策遗留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2.3 研究角度 “失独”家庭面临的危机来自各个方面:心理危机、经济危机、养老危机等 等。在此之中,心理问题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意味 着全部的寄托,一旦寄托被瓦解,不仅现实养老出现危机,心理也将难以承受这 一打击。“失独”人群常表现出社会人际关系退缩、认知歪曲、情绪失控、被剥夺 感强烈等一系列反应,长期把自我围困在极度悲伤的精神世界里5。这些心理问题 一般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 3 柳志艳在《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一文中将“失独者”进一步进行定义,加上了“由 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收养孩子”一说。 4 根据卫生部《2010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5-30 岁年龄段人口的年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我国 15-30 岁 的独生子女至少有 1.9 亿人,计算从而得出文中推断数据。 5 徐晓军,刘炳琴,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援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 年 3 月第 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