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关键词 0引言 1精神疾病的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11122 1.1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概念及其现状研究.……… 1.1.1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概念 1.12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现状研究 12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12.1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 122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影响因素及损害作用的硏究综述. 123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管理现状研究 2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方向和策略… 21国外关于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参考实例 21.1去公众污名参考实例 212去自我污名的参考实例 22国内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方向和策略探讨 233445556667 22.1去公众污名的方向和策略.… 222去自我污名的方向和策略. 3结语 参考文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0 引言.............................................................................................................................. 1 1 精神疾病的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2 1.1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概念及其现状研究.................................................................... 2 1.1.1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概念................................................................................ 2 1.1.2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现状研究........................................................................ 2 1.2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3 1.2.1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 3 1.2.2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影响因素及损害作用的研究综述.................................... 4 1.2.3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管理现状研究................................................................ 4 2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方向和策略................................................................................ 5 2.1 国外关于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参考实例................................................................ 5 2.1.1 去公众污名参考实例...................................................................................... 5 2.1.2 去自我污名的参考实例................................................................................... 6 2.2 国内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方向和策略探讨........................................................... 6 2.2.1 去公众污名的方向和策略............................................................................... 6 2.2.2 去自我污名的方向和策略............................................................................... 7 3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社会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现状和方向 基于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的双角度分析 【摘要】精神疾病污名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分为公众污名 和自我污名两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精神疾病公众无名和自我污名的现 状,阐释自我污名与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的关系。以国外实 践为参考,从公众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一般公众、医护人员、媒体等的方略;从 自我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政府部门、精神科医生、家庭的方略。希望通过社会各 界共同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促进社会发展和健康。 【关键词】精神疾病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去污名化患者 0引言 精神疾病污名化,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其发病原因、异常行为遭到社会民 众排斥,抑或是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最终导致其难以回归社会的社会现象,是 个有关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诸多学科的社会问题。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社 会结构趋于复杂。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受到非公正的对待。而如艾滋病、麻风病、 精神疾病等污名化的疾病的存在,将患病群体推向了弱势的边缘。2016年5月 河南信阳境内,一精神病患者持木棍袭击过往路人,致多人死伤。2002年1月, 天津市中心艾滋病患者扎人事件震动全国,时有发生的类似袭击事件,使社会各 界重视到疾病污名化,对于病患本人的摧残以及对社会稳定和谐的巨大威胁。 2002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指出,全球约有4.5亿人 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 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25%,精神疾 病患者数量巨大,且未见下降趋势。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心理和行为 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予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精神疾 病的污名化尤其特殊性和危急性。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严重精神障 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这体现了 正视精神疾病,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是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战略。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314.htm
1 社会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现状和方向 ——基于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的双角度分析 【摘要】精神疾病污名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分为公众污名 和自我污名两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精神疾病公众无名和自我污名的现 状,阐释自我污名与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的关系。以国外实 践为参考,从公众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一般公众、医护人员、媒体等的方略;从 自我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政府部门、精神科医生、家庭的方略。希望通过社会各 界共同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促进社会发展和健康。 【关键词】精神疾病 公众污名 自我污名 去污名化 患者 0 引言 精神疾病污名化,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其发病原因、异常行为遭到社会民 众排斥,抑或是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最终导致其难以回归社会的社会现象,是 一个有关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诸多学科的社会问题。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社 会结构趋于复杂。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受到非公正的对待。而如艾滋病、麻风病、 精神疾病等污名化的疾病的存在,将患病群体推向了弱势的边缘。2016 年 5 月 河南信阳境内,一精神病患者持木棍袭击过往路人,致多人死伤。2002 年 1 月, 天津市中心艾滋病患者扎人事件震动全国,时有发生的类似袭击事件,使社会各 界重视到疾病污名化,对于病患本人的摧残以及对社会稳定和谐的巨大威胁。 2002 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 年)》指出,全球约有 4.5 亿人 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 11%,前 10 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 有 5 个属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 1600 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到 2020 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 25%1,精神疾 病患者数量巨大,且未见下降趋势。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心理和行为 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予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1],精神疾 病的污名化尤其特殊性和危急性。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严重精神障 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这体现了 正视精神疾病,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是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战略。 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314.htm
1精神疾病的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定义污名 是“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这种特征降低了一个有污点和丧失 了部分价值的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2], Corrigan等指出“污名是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相统一构成的整体[3]。因此,有 必要分别阐述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相关概念的构建和在精神疾病污名化中所 起的作用。 1.1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概念及其现状研究 1.1.1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概念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主要是在由 Corrigan提出的公众 污名的概念上结合精神疾病加以总结归纳。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是指人们对待精神 疾病患者消极的态度及行为,成为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会的巨大阻力。公众污名 可分为三个阶段[3],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因此,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是指 公众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不可预测和潜在暴力的危险性、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 及存在性格缺陷等:偏见是认同上述消极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幼稚和无知, 无法为自己的目标和治疗做出决定;歧视是偏见的行为结果导致精神疾病患者 失去工作机会、失去支持、自我决定权被剥夺以及被隔离等[45]。 这三个阶段在精神疾病污名化过程中是层层递进的,最终导致精神疾病患者 痛苦程度大大加剧,并且无法重新融入社会,逐步丧失社会交际能力,或产生反 社会倾向。 1.1.2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现状研究 1.12.1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 Erica等对美国圣保罗市一般公众的调查中显示公众认为精神分裂 症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比例为742%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引起消极反应得 公众比例为590%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会遭到公众污名患者到达572%6],医 护人员方面。 Nordt等发现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和与其的社会距 离与一般公众没有差别[7], Llerena a等对医学院在校学生的调查中显示的医学 生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危险性比例为78%,40%学生表明在与精神分裂症患 者进行社会交往时会拒绝或感觉到矛盾[8] 由此可见,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污名,与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 相关度不大。另外,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2 1 精神疾病的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1963 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定义污名 是“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这种特征降低了一个有污点和丧失 了部分价值的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2], Corrigan 等指出“污名是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相统一构成的整体”[3]。因此,有 必要分别阐述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相关概念的构建和在精神疾病污名化中所 起的作用。 1.1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概念及其现状研究 1.1.1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概念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主要是在由 Corrigan 提出的公众 污名的概念上结合精神疾病加以总结归纳。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是指人们对待精神 疾病患者消极的态度及行为,成为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会的巨大阻力。公众污名 可分为三个阶段[3],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因此,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是指 公众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不可预测和潜在暴力的危险性、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 及存在性格缺陷等;偏见是认同上述消极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幼稚和无知, 无法为自己的目标和治疗做出决定;歧视是偏见的行为结果,导致精神疾病患者 失去工作机会、失去支持、自我决定权被剥夺以及被隔离等[4][5]。 这三个阶段在精神疾病污名化过程中是层层递进的,最终导致精神疾病患者 痛苦程度大大加剧,并且无法重新融入社会,逐步丧失社会交际能力,或产生反 社会倾向。 1.1.2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现状研究 1.1.2.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 Érica 等对美国圣保罗市一般公众的调查中显示公众认为精神分裂 症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比例为 74.2%,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引起消极反应得 公众比例为 59.0%,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会遭到公众污名患者到达 57.2%。[6],医 护人员方面。Nordt 等发现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和与其的社会距 离与一般公众没有差别[7],Llerena A 等对医学院在校学生的调查中显示的医学 生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危险性比例为 78%,40%学生表明在与精神分裂症患 者进行社会交往时会拒绝或感觉到矛盾[8] 由此可见,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污名,与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 相关度不大。另外,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1.1.2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基本思路同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类似,在2017年5月1日8:002017 年5月4日20:00对复旦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并对医学院学生进 行专门结果统计。共收到已填写问卷196份,剔除了明显没有认真作答问卷14 份,有效问卷182份,由于其中来自医学院问卷78份,其他院系104份 1.1.2.3研究结果和分析 18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136份(74.7%)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危 险性和暴力倾向,116份(63.7%)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消极反应。101份 (554%)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遭到公众歧视,21份(115%。在78份医学院 学生填写的问卷中显示,49份(628%)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危险性和暴 力倾向,32份(41%)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消极反应,47份(60.3%)认为 精神疾病患者会遭到公众歧视,5份(64%)认为自己会歧视精神疾病患者。 此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大部分不会自身对精神 疾病患者产生歧视,但是,大多数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暴力倾 向,并且相当一部分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自身的消极反应,医学院学生在这 两点上比例稍小但仍不少。由此可见,公众疾病污名化在“刻板印象”和“偏见”两 个阶段的问题更为严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受到公众污名,这说 明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受到污名存在一定的知悉度 12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121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由 Corrigan提出并完善[9],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内 化公众对自身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从而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 Corrigan等 [10提出了精神疾病自我污名产生的四个心理反应阶段:感知、认同、内化及损 害阶段。首先,患者感知公众污名的存在,意识到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 和偏见,久而久之开始认同这些消极态度,接着将这种消极态度运用到自身,形 成对自我的偏见和歧视,这是内化的过程,一旦内化,将会对自身做出损伤性行 为,或产生损伤性效应。 与公众污名相比,精神疾病自我污名与患者本身更加密切相关,只有当公众 污名被内化成自我污名后,才会对患者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后面还将提到自我 污名对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反应等造成巨大阻碍。 Corrigan指出[1]0l,只有当 患者经历过第三阶段,即内化阶段后,自我污名才会对患者产生损伤,这也为解 决污名化疾病对患者的损害,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将在后面讨论这一点
3 1.1.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基本思路同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类似,在 2017 年 5 月 1 日 8:00—2017 年 5 月 4 日 20:00 对复旦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并对医学院学生进 行专门结果统计。共收到已填写问卷 196 份,剔除了明显没有认真作答问卷 14 份,有效问卷 182 份,由于其中来自医学院问卷 78 份,其他院系 104 份。 1.1.2.3 研究结果和分析 182 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136 份(74.7%)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危 险性和暴力倾向,116 份(63.7%)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消极反应。101 份 (55.4%)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遭到公众歧视,21 份(11.5%)。在 78 份医学院 学生填写的问卷中显示,49 份(62.8%)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危险性和暴 力倾向,32 份(41%)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消极反应,47 份(60.3%)认为 精神疾病患者会遭到公众歧视,5 份(6.4%)认为自己会歧视精神疾病患者。 此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大部分不会自身对精神 疾病患者产生歧视,但是,大多数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暴力倾 向,并且相当一部分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引起自身的消极反应,医学院学生在这 两点上比例稍小但仍不少。由此可见,公众疾病污名化在“刻板印象”和“偏见”两 个阶段的问题更为严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受到公众污名,这说 明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受到污名存在一定的知悉度。 1.2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1.2.1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概念由 Corrigan 提出并完善[9],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内 化公众对自身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从而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Corrigan 等 [10]提出了精神疾病自我污名产生的四个心理反应阶段:感知、认同、内化及损 害阶段。首先,患者感知公众污名的存在,意识到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 和偏见,久而久之开始认同这些消极态度,接着将这种消极态度运用到自身,形 成对自我的偏见和歧视,这是内化的过程,一旦内化,将会对自身做出损伤性行 为,或产生损伤性效应。 与公众污名相比,精神疾病自我污名与患者本身更加密切相关,只有当公众 污名被内化成自我污名后,才会对患者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后面还将提到自我 污名对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反应等造成巨大阻碍。Corrigan 指出[10],只有当 患者经历过第三阶段,即内化阶段后,自我污名才会对患者产生损伤,这也为解 决污名化疾病对患者的损害,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将在后面讨论这一点
122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影响因素及损害作用的研究综述 自我污名不同于公众污名,一般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因此,有必 要探讨自我污名产生中的影响因子以及对患者的损害作用。 比较而言,国外有关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研究要远多于比国内,国外研究对 我国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有参考价值。在精神疾病自我污名和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关 系研究中,有诸多因素的研究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复杂 性不无关系。如年龄上, Phillips mr[等的研究和 Karidi mv[2]等的研究表明 年龄越大,患者自我污名水平越低, Phillips[]还提出自我污名概念体验与文化 程度正相关,但国内学者则认为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污名程度低[3]1。国 内陈志兴[14等则指出自我污名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比较低在治疗依从性2方面,多位学者[5[6指出治疗依从性越低,自我污 名水平越高。 有关自我污名损害作用, Adewuya等[6关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显示, 低服药依从性与髙自我污名程度相关,受自我污名损害的患者更可能无法忍受药 物的不良反应,而反过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会进一步导致自我污名体验。在临床 症状上,Liⅳ hingston[等提出患者自我污名水平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且自我 污名会导致患者的临床症状恶化,使康复的困难加大。因此,精神疾病自我污名 在患者临床康复中的作用应受到关注。在社会关系上, Krupa等[8]认为自我污 名妨碍精神疾病患者人际交往和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社交回避并破 坏职业功能 12.3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管理现状研究 上述讨论到国内对于自我污名的研究远少于国外。对于国内自我污名的研究, 不应仅仅停留在自我污名本身,而应更多建立在医护人员或社工部门的管理层面 为了为后续策略和建议的提出打下现实基础,笔者于2017年5月29日与上海市精 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乔医生进行了专题访谈。部分访谈内容及分析如下: 笔者:就您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经历来看,患者中自我污名的情况是否 普遍? 乔医生:基本上所有的患者都有这个情况,只是程度不一样。不过及时就医 的意识在提高。 可见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在患者中十分普遍,但是就上海市而言,自我污名 不一定意味着不就医,这与上海市精神疾病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可能相关。从而也 说明了为提供就医条件的重要性。 笔者:在您看来,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污名的患者会影响其恢复情况或治疗 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百度词条)
4 1.2.2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影响因素及损害作用的研究综述 自我污名不同于公众污名,一般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因此,有必 要探讨自我污名产生中的影响因子以及对患者的损害作用。 比较而言,国外有关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研究要远多于比国内,国外研究对 我国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有参考价值。在精神疾病自我污名和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关 系研究中,有诸多因素的研究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复杂 性不无关系。如年龄上,Phillips MR[11]等的研究和 Karidi MV[12]等的研究表明 年龄越大,患者自我污名水平越低,Phillips[11]还提出自我污名概念体验与文化 程度正相关,但国内学者则认为高学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污名程度低[13]。国 内陈志兴[14]等则指出自我污名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比较低在治疗依从性2方面,多位学者[15][16]指出治疗依从性越低,自我污 名水平越高。 有关自我污名损害作用,Adewuya等[16]关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显示, 低服药依从性与高自我污名程度相关,受自我污名损害的患者更可能无法忍受药 物的不良反应,而反过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会进一步导致自我污名体验。在临床 症状上,Livingston[17]等提出患者自我污名水平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且自我 污名会导致患者的临床症状恶化,使康复的困难加大。因此,精神疾病自我污名 在患者临床康复中的作用应受到关注。在社会关系上,Krupa等[18]认为自我污 名妨碍精神疾病患者人际交往和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社交回避并破 坏职业功能。 1.2.3 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管理现状研究 上述讨论到国内对于自我污名的研究远少于国外。对于国内自我污名的研究, 不应仅仅停留在自我污名本身,而应更多建立在医护人员或社工部门的管理层面。 为了为后续策略和建议的提出打下现实基础,笔者于2017年5月29日与上海市精 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乔医生进行了专题访谈。部分访谈内容及分析如下: 笔者:就您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经历来看,患者中自我污名的情况是否 普遍? 乔医生:基本上所有的患者都有这个情况,只是程度不一样。不过及时就医 的意识在提高。 可见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在患者中十分普遍,但是就上海市而言,自我污名 不一定意味着不就医,这与上海市精神疾病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可能相关。从而也 说明了为提供就医条件的重要性。 笔者:在您看来,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污名的患者会影响其恢复情况或治疗 2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百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