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东南亚概况 东南亚名称的由来 东南亚是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位于中国南面,远隔重洋,在中国古籍中称 之为“南海”。明朝时,以今天的文莱(渤泥)为界,将渤泥以东称之为“东洋”, 将渤泥以西称之为“西洋”,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南海诸国七次, 航行所经历的地方均在渤泥以西,故称“郑和下西洋”。直到清朝初年,才开始 有“南洋”、“东南洋”的称呼。清朝中叶以来,中国以“南洋”统称东南亚地区, 意即这一地区位于中国南方的大洋之中。西方国家将这一地区称之为“远印度 “外印度”或“东印度群岛”。其称呼之所以不离印度,一是因为他们以印度为 其向东扩张的目标,哥伦布将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视为西印度,于是印度便有 了东西之分;二是因为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已将这一地区 称为“恒河外印度”。 东南亚(英文: Southeast asia)是二战后期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地区性名词。 1943年,英国将军蒙巴顿率盟军进入该地区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东南亚” 词逐步推广。1962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学者们同 意采用“东南亚”作为这一地区的地理名称,从此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二、东南亚的地理和资源状况 l、东南亚的地理概况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 共和国正式成立),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 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年,东南 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 (1)总体概况。东南亚位于东经93°~141.5°,北纬24°~南纬10°之 间。北与中国接壤,南与澳大利亚大陆隔海相望,东濒浩瀚的太平洋,西临印度 洋,与南亚次大陆上的孟加拉、印度接壤。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联系两大洲的桥梁和连接两大洋的纽带。无论是
第一讲 东南亚概况 一、东南亚名称的由来 东南亚是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位于中国南面,远隔重洋,在中国古籍中称 之为“南海”。明朝时,以今天的文莱(渤泥)为界,将渤泥以东称之为“东洋”, 将渤泥以西称之为“西洋”,15 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南海诸国七次, 航行所经历的地方均在渤泥以西,故称“郑和下西洋”。直到清朝初年,才开始 有“南洋”、“东南洋”的称呼。清朝中叶以来,中国以“南洋”统称东南亚地区, 意即这一地区位于中国南方的大洋之中。西方国家将这一地区称之为“远印度”、 “外印度”或“东印度群岛”。其称呼之所以不离印度,一是因为他们以印度为 其向东扩张的目标,哥伦布将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视为西印度,于是印度便有 了东西之分;二是因为早在公元前 2 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已将这一地区 称为“恒河外印度”。 东南亚(英文:Southeast Asia)是二战后期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地区性名词。 1943 年,英国将军蒙巴顿率盟军进入该地区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东南亚” 一词逐步推广。1962 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学者们同 意采用“东南亚”作为这一地区的地理名称,从此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二、东南亚的地理和资源状况 1、东南亚的地理概况 东南亚地区共有 11 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 年 5 月 20 日,东帝汶民主 共和国正式成立),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 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文莱、菲律宾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1967 年,东南 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发展至今已有 10 个成员国。 (1)总体概况。东南亚位于东经 93°~141.5°,北纬 24°~南纬 10°之 间。北与中国接壤,南与澳大利亚大陆隔海相望,东濒浩瀚的太平洋,西临印度 洋,与南亚次大陆上的孟加拉、印度接壤。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联系两大洲的桥梁和连接两大洋的纽带。无论是
历史上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各国人民的交往,西方国家对东方殖民地的侵略, 还是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都要经过这个“十字路口”。 龙目海峡、巴土海峡、托雷斯海峡等,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介于马来半岛与苏 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咽喉,扼守东西方交通的要冲。东 南亚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一半或18个英国或整个欧洲及非 洲海岸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其国土 面积为1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1亿,位居世界第四;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新 加坡仅有006万(600)平方公里,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东西和南北的距离 分别只有20公里和30公里,驾车一天就可以跑遍全国。新加坡虽然面积是最小 的,但人口却有401万,比拥有5767平方公里面积的文莱要多得多。文莱只有 30多万人,是东南亚人口最少的国家。东南亚总人口约53亿,相当于印度人口 的一半,美国人口的两倍。大部分为黄种人,包括有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系 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 族、缅族、老族、高棉族、苏禄族等。华侨、华人约3000万人,是世界华侨、 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70%以上,其次是马 来西亚,约占30%东南亚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大河两岸平原、 河口三角洲地区和岛屿,雨林地带则人口稀少。 (2)地形地貌。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地形比较破碎, 中南半岛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也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地形结构比较特 殊地势大体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山脉呈南北走向。半岛的河流多由北向 南延伸,主要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等。其中,湄公 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六国,是著名的国际河流。各大 河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宽展,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 口三角洲。湄南河、湄公河平原等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成为东南亚重要的 农业区 马来群岛,我国习惯上叫南洋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魯古 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这里的山 大多是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有许多是活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因此马来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最多
历史上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各国人民的交往,西方国家对东方殖民地的侵略, 还是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都要经过这个“十字路口”。 龙目海峡、巴士海峡、托雷斯海峡等,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介于马来半岛与苏 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咽喉,扼守东西方交通的要冲。东 南亚总面积约 449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一半或 18 个英国或整个欧洲及非 洲海岸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其国土 面积为 190 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为 2.1 亿,位居世界第四;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新 加坡仅有 0.06 万(600)平方公里,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东西和南北的距离 分别只有 20 公里和 30 公里,驾车一天就可以跑遍全国。新加坡虽然面积是最小 的,但人口却有 401 万,比拥有 5767 平方公里面积的文莱要多得多。文莱只有 30 多万人,是东南亚人口最少的国家。东南亚总人口约 5.3 亿,相当于印度人口 的一半,美国人口的两倍。大部分为黄种人,包括有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系、 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 族、缅族、老族、高棉族、苏禄族等。华侨、华人约 3000 万人,是世界华侨、 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 70%以上,其次是马 来西亚,约占 30%。东南亚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大河两岸平原、 河口三角洲地区和岛屿,雨林地带则人口稀少。 (2)地形地貌。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地形比较破碎。 中南半岛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也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地形结构比较特 殊,地势大体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山脉呈南北走向。半岛的河流多由北向 南延伸,主要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等。其中,湄公 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六国,是著名的国际河流。各大 河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宽展,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 口三角洲。湄南河、湄公河平原等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成为东南亚重要的 农业区。 马来群岛,我国习惯上叫南洋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 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这里的山 大多是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有许多是活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因此马来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最多
的地区之一。 (3)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 线和南纬10°之间。属热带气候区。具体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南部(大约北纬5°以南),属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各月气温在24°C~28°C,年较差不超过3°C。由于这里靠近 赤道,太阳经常直射四周海洋,造成大量的对流雨。这里几乎每天下午,乌云密 布,大雨倾盆。因受海洋调节,虽终年髙温,但无闷热酷暑之感。热带雨林气候 的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马来群岛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台风。菲律宾以东的 太平洋洋面上是台风源,每年6~11月数次台风自东向西运行,带来丰沛的降雨, 也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北,包括中南半岛绝大部分和菲律宾北部,属热带季风 气候。分干、湿两季。每年5~10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形成雨季;11 4月盛行东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在1000 毫米以上。一般在西南季风的向风坡,降雨特别丰富,如半岛西部阿拉干山脉西 坡,年降雨量达5000毫米以上,而柬埔寨象山南端,年降雨量达5473毫米。 在中南半岛北纬20°以北地区,最冷月在1月,气温常在15°C左右,年较差 可达10°C以上,有明显的凉季。这里一年可分为热季(3~5月)、雨季(6~10 月)和凉季(11~2月) 2、东南亚的资源概况 (1)农业资源 东南亚是资源和物产丰富的地区,盛产大米、橡胶、锡、木材、石油、香料 食糖、烟草、木棉、大麻,优质煤和多种矿藏也蕴藏丰富。由于东南亚地处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髙温,有明显的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十分 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特别是热带作物资源丰富。东南亚是世界上 生产稻米最多的地区。这里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米输出区。二战前,东南亚 的稻米出口总量占世界的75%以上。战后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现在约占30%, 但仍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区之一。东南亚的稻米主要种植在大河下游的三角 洲、中游的河谷和沿海平原地区。湄南河、红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三角洲都 是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这里除了出产水稻,也有能耐半米水深的深水稻、在旱
的地区之一。 (3)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 线和南纬 10°之间。属热带气候区。具体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南部(大约北纬 5°以南),属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各月气温在 24°C~28°C,年较差不超过 3°C。由于这里靠近 赤道,太阳经常直射四周海洋,造成大量的对流雨。这里几乎每天下午,乌云密 布,大雨倾盆。因受海洋调节,虽终年高温,但无闷热酷暑之感。热带雨林气候 的年降雨量在 2 000 毫米以上。马来群岛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台风。菲律宾以东的 太平洋洋面上是台风源,每年 6~11 月数次台风自东向西运行,带来丰沛的降雨, 也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北,包括中南半岛绝大部分和菲律宾北部,属热带季风 气候。分干、湿两季。每年 5~10 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形成雨季;11~ 4 月盛行东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在 1 000 毫米以上。一般在西南季风的向风坡,降雨特别丰富,如半岛西部阿拉干山脉西 坡,年降雨量达 5 000 毫米以上,而柬埔寨象山南端,年降雨量达 5 473 毫米。 在中南半岛北纬 20°以北地区,最冷月在 1 月,气温常在 15°C 左右,年较差 可达 10°C 以上,有明显的凉季。这里一年可分为热季(3~5 月)、雨季(6~10 月)和凉季(11~2 月)。 2、东南亚的资源概况 (1)农业资源 东南亚是资源和物产丰富的地区,盛产大米、橡胶、锡、木材、石油、香料、 食糖、烟草、木棉、大麻,优质煤和多种矿藏也蕴藏丰富。由于东南亚地处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十分 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特别是热带作物资源丰富。东南亚是世界上 生产稻米最多的地区。这里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米输出区。二战前,东南亚 的稻米出口总量占世界的 75%以上。战后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现在约占 30%, 但仍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区之一。东南亚的稻米主要种植在大河下游的三角 洲、中游的河谷和沿海平原地区。湄南河、红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三角洲都 是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这里除了出产水稻,也有能耐半米水深的深水稻、在旱
地生长的旱稻。其中的浮稻最为奇妙,能随雨季洪水水位升高,稻杆可长到6米 高。因为大自然的恩赐,东南亚地区一年到头都可播种稻米,随着近年来生产条 件的改善和良种的推广,稻米产量有较大提高。东南亚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文 莱3国外,其余各国都视稻谷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老挝、越南、柬埔寨的耕地8 0%以上用来种水稻,全区水稻面积占世界的27%,其中的泰国、缅甸的稻米 出口量最多。泰国有“东南亚的粮仓”的美称,60%以上耕地是稻田,所产大米 是闻名世界的暹罗米,米粒色白,两头尖,细长,晶莹明亮,吃起来嫩滑清香, 软而不粘,远销50多个国家。近年来,泰国每年稻米出口量约占世界的1/5, 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之一。缅甸人民常把自己的国土赞为“金色的土地”, 稻田主要在伊洛瓦底江沿海平原和三角洲。二战前,曾是世界最大的稻米输出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欧洲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热带和亚热带经济 作物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例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橡胶供应量日显不足,因此 东南亚被开辟为天然橡胶基地,橡胶种植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橡胶产量最髙 的地区。1981年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3.2%。东南亚的油棕产销也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1981年棕仁油和棕油的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39%和65.1%。长 期来被东南亚人民誉为“生命之树”的椰子树,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作物。西方殖民主义者,发现椰油可以制造肥皂、人造奶油和炸药,因而全世界, 特别是欧洲诸国对椰油的需求量激增,这就促使东南亚的椰子业迅速发展,在世 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81年椰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69%,居第一位 近十多年来,西欧纺织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东南亚的薯类和薯粉,八十 年代初期比七十年代初期,产量增加了1.1倍,约占世界薯类总产量的27.3% 东南亚地区森林繁茂,树种繁多,有许多珍贵木材,如抽木、桃花心木、紫檀等 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长期集中于热带经济作物。 独立后,政府对粮食生产比较重视。1992年,马来西亚耕地总面积约541万公 顷,其中橡胶生产占33%,油棕榈占41%,水稻占12%,可可占7%,椰子占 6%。其他主要产品还有胡椒、烟叶、菠萝和茶叶等。马来西亚曾是世界最大的 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由于经济对橡胶的出口依赖过大,加上国际市场上人造橡 胶迅速増加而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减弱,政府相机扶持其他产品生产,国内橡胶生 产则逐年下降棕榈:70年代马来西亚一跃而成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和出口国
地生长的旱稻。其中的浮稻最为奇妙,能随雨季洪水水位升高,稻杆可长到6米 高。因为大自然的恩赐,东南亚地区一年到头都可播种稻米,随着近年来生产条 件的改善和良种的推广,稻米产量有较大提高。东南亚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文 莱3国外,其余各国都视稻谷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老挝、越南、柬埔寨的耕地8 0%以上用来种水稻,全区水稻面积占世界的 27%,其中的泰国、缅甸的稻米 出口量最多。泰国有“东南亚的粮仓”的美称,60%以上耕地是稻田,所产大米 是闻名世界的暹罗米,米粒色白,两头尖,细长,晶莹明亮,吃起来嫩滑清香, 软而不粘,远销 50 多个国家。近年来,泰国每年稻米出口量约占世界的 1/5, 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之一。缅甸人民常把自己的国土赞为“金色的土地”, 稻田主要在伊洛瓦底江沿海平原和三角洲。二战前,曾是世界最大的稻米输出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欧洲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热带和亚热带经济 作物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例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橡胶供应量日显不足,因此 东南亚被开辟为天然橡胶基地,橡胶种植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橡胶产量最高 的地区。1981 年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83.2%。东南亚的油棕产销也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1981 年棕仁油和棕油的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 39%和 65.1%。长 期来被东南亚人民誉为“生命之树”的椰子树,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作物。西方殖民主义者,发现椰油可以制造肥皂、人造奶油和炸药,因而全世界, 特别是欧洲诸国对椰油的需求量激增,这就促使东南亚的椰子业迅速发展,在世 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81 年椰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 86.9%,居第一位。 近十多年来,西欧纺织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东南亚的薯类和薯粉,八十 年代初期比七十年代初期,产量增加了 1.1 倍,约占世界薯类总产量的 27.3%。 东南亚地区森林繁茂,树种繁多,有许多珍贵木材,如抽木、桃花心木、紫檀等 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马来西亚农业生产长期集中于热带经济作物。 独立后,政府对粮食生产比较重视。1992 年,马来西亚耕地总面积约 541 万公 顷,其中橡胶生产占 33%,油棕榈占 41%,水稻占 12%,可可占 7%,椰子占 6%。其他主要产品还有胡椒、烟叶、菠萝和茶叶等。马来西亚曾是世界最大的 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由于经济对橡胶的出口依赖过大,加上国际市场上人造橡 胶迅速增加而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减弱,政府相机扶持其他产品生产,国内橡胶生 产则逐年下降.棕榈 :70 年代马来西亚一跃而成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和出口国
8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扩大,并超过了橡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1994年棕油生产达η18万吨,产量占世界的一半,高居于世界之首。越南的经 济作物主要有橡胶、咖啡、茶叶等。橡胶主要分布在西原地区,茶叶主要产地是 富寿、河江、宜光和莱州。甘蔗、椰子分布较广,全国各省均有种植。近年来, 越南在橡胶、咖啡、腰果和茶叶的生产和出口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渔业资源 东南亚地区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渔场分布在北部 湾、遐罗湾、马尼拉湾和爪哇海等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 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苏门答腊东岸的巴于西亚比亚是世界著 名的大渔场。马来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年可持续捕捞量为119万吨,其中,东马 年可持续捕捞量为41万吨,可捕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种有80多种。泰国渔业海 域辽阔,海岸线长2,705公里,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是丰富的海洋天然渔场。此 外,还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养殖面积。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渔 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泰国是世界市场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是位于日本 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泰国是世界上十大渔业生产国之一,除个 别年份居世界第八位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渔获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九 位或第十位。80年代末以来,渔业产量名列亚洲第五位,仅次于中国、日本、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1992年排在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之后,跃居亚洲第四 位,居东南亚渔业国的第二位。泰国是目前世界上排名居世界榜首的水产品出口 国,90年代初排名仅次于美国为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主要金枪 鱼罐头生产国,由于海外需求的增加,金枪鱼罐头的生产每年除本国生产的金枪 鱼原料外,还要向外国进口90%的罐头原料,以满足国际金枪鱼罐头市场的需要 金枪鱼罐头的出口居世界之冠,20世纪9年代以来,除1995年金枪鱼罐头出 口量占总出口量的34%外,其他年份均在50%左右。以美国为最大市场。水产 业是柬埔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洞里萨湖、湄公河、洞里萨河是柬埔寨的天然 淡水渔场,盛产品种繁多的淡水鱼;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湖,也是东南 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渔场,素有“鱼湖”之称;460公里长的海岸线为柬埔寨海洋 捕捞及海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石油、矿产资源
80 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扩大,并超过了橡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1994 年棕油生产达 718 万吨,产量占世界的一半,高居于世界之首。 越南的经 济作物主要有橡胶、咖啡、茶叶等。橡胶主要分布在西原地区,茶叶主要产地是 富寿、河江、宜光和莱州。甘蔗、椰子分布较广,全国各省均有种植。近年来, 越南在橡胶、咖啡、腰果和茶叶的生产和出口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渔业资源 东南亚地区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渔场分布在北部 湾、遐罗湾、马尼拉湾和爪哇海等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 7 大渔业国,仅次于 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苏门答腊东岸的巴于西亚比亚是世界著 名的大渔场。马来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年可持续捕捞量为 119 万吨,其中,东马 年可持续捕捞量为 41 万吨,可捕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种有 80 多种。泰国渔业海 域辽阔,海岸线长 2,705 公里,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是丰富的海洋天然渔场。此 外,还有 1100 多平方公里的淡水养殖面积。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渔 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泰国是世界市场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是位于日本 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泰国是世界上十大渔业生产国之一,除个 别年份居世界第八位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渔获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九 位或第十位。80 年代末以来,渔业产量名列亚洲第五位,仅次于中国、日本、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1992 年排在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之后,跃居亚洲第四 位,居东南亚渔业国的第二位。泰国是目前世界上排名居世界榜首的水产品出口 国,90 年代初排名仅次于美国为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主要金枪 鱼罐头生产国,由于海外需求的增加,金枪鱼罐头的生产每年除本国生产的金枪 鱼原料外,还要向外国进口 90%的罐头原料,以满足国际金枪鱼罐头市场的需要。 金枪鱼罐头的出口居世界之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除 1995 年金枪鱼罐头出 口量占总出口量的 34%外,其他年份均在 50%左右。以美国为最大市场。水产 业是柬埔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洞里萨湖、湄公河、洞里萨河是柬埔寨的天然 淡水渔场,盛产品种繁多的淡水鱼;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湖,也是东南 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渔场,素有“鱼湖”之称;460 公里长的海岸线为柬埔寨海洋 捕捞及海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石油、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