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社会发展与健康 课程代码:PHPM119003.01 开课院系:公共卫生学院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 守考试纪律,不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严肃处理 学生(签名): 题号 总分 得分 、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或明确论文写作范围) 1.健康不公平性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老龄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健康挑战 3.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 4.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5.慢性病防治策略 6.自选关于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某一健康问题与挑战 二、论文写作要求(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 社会发展与健康 课程代码: PHPM119003.01 开课院系:__ _公共卫生学院 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声明:我已知悉学校对于考试纪律的严肃规定,将秉持诚实守信宗旨,严 守考试纪律,不作弊,不剽窃;若有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行为,自愿接受学校 严肃处理。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或明确论文写作范围) 1. 健康不公平性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 老龄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健康挑战 3. 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 4.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5. 慢性病防治策略 6. 自选关于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某一健康问题与挑战 二、论文写作要求(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题 号 1 总 分 得 分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明确提出观点、理由和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 论证过程严密,逻辑严谨,能把自己的想法阐释清楚,并且资料详实,文字流 畅,学术引用规范 1.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2.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 装订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 3.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4.论文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参考文献等。应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 必须注明出处。可采用脚注或尾注,格式可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 式》。 5.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 予以评分。 6.2018年6月11日晚18:00-1900将作业打印稿交至二教H2209教室夏娟 老师。封面须签名。并将作业电子版提交至 E-learning。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 天,最迟于6月_14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明确提出观点、理由和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 论证过程严密,逻辑严谨,能把自己的想法阐释清楚,并且资料详实,文字流 畅,学术引用规范。 1.正文字数: 不少于 3000 字 2.论文统一按 word 格式 A4 纸(“页面设置”按 word 默认值)编排、打印。 装订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 3.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 磅。 4.论文应包括论文题目、正文、参考文献等。应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 必须注明出处。可采用脚注或尾注,格式可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 式》。 5.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 予以评分。 6.2018 年 6 月 11 日晚 18:00-19:00 将作业打印稿交至二教 H2209 教室夏娟 老师。封面须签名。并将作业电子版提交至 E-learning。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 天,最迟于 6 月 14 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 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又是承载着社会希望的特殊智识群体。在将心理状态分为 四个等级水平: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后,本文发现20% 以上的大学生心理状态都处于不良状态。而导致心理困扰的诱因大致有适应性 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就业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复旦大学现存 和待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措施,并于结论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朋辈互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智识阶级和被寄予厚望的特殊群体,如今却频频陷入 心理障碍或是抑郁倾冋的迷障。尚洪娟的调査显示大学生的情绪障碍主要有自卑 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个体的困扰,而更 倾向于体现社会中澘藏的各种顽疾,如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网络化时代的弊端 以及贫困学生的自卑焦虑等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1998年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 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发现心理健康实则 为人类健康的核心,因为它不仅“与社会成熟互为因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 将“道德健康”包含其中。而根据林崇德的社会和谐理论,个体内心自我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社会心理和谐这三个层面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一方 面的失衡,很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直视和重视。 笔者曾于大二第一学期陷入抑郁情绪之中,在经过自我心理建设的屡屡失败 后,最后在东方医院接受了心理科室的两次专业诊治。在经过了两个月的服药和 量表测试后,最终幸运地克服了“适应障碍”和“抑郁倾向”,如今日常生活已 经从失眠、抑郁、焦虑的状态中渐渐回到了健康状态。笔者是幸运的,因为在与 身边不少有着相同困境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难于治愈, 甚至可能会伴随终生,但是很多人却畏于直视问题,抵触去医院或者心理咨询中 心寻求帮助。这段经历不仅让笔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完全不是纸上谈 兵,它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报以同等程度的重视; 尚洪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G]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第146页 范朝霞,毛婷婷.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林崇德.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G].西南大学学报20125),第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 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又是承载着社会希望的特殊智识群体。在将心理状态分为 四个等级水平: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后,本文发现 20% 以上的大学生心理状态都处于不良状态。而导致心理困扰的诱因大致有适应性 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就业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复旦大学现存 和待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措施,并于结论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朋辈互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智识阶级和被寄予厚望的特殊群体,如今却频频陷入 心理障碍或是抑郁倾向的迷障。尚洪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情绪障碍主要有自卑、 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个体的困扰,而更 倾向于体现社会中潜藏的各种顽疾,如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网络化时代的弊端 以及贫困学生的自卑焦虑等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8 年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 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发现心理健康实则 为人类健康的核心,因为它不仅“与社会成熟互为因果2”,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 将“道德健康”包含其中。而根据林崇德的社会和谐理论,个体内心自我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社会心理和谐3这三个层面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一方 面的失衡,很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直视和重视。 笔者曾于大二第一学期陷入抑郁情绪之中,在经过自我心理建设的屡屡失败 后,最后在东方医院接受了心理科室的两次专业诊治。在经过了两个月的服药和 量表测试后,最终幸运地克服了“适应障碍”和“抑郁倾向”,如今日常生活已 经从失眠、抑郁、焦虑的状态中渐渐回到了健康状态。笔者是幸运的,因为在与 身边不少有着相同困境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难于治愈, 甚至可能会伴随终生,但是很多人却畏于直视问题,抵触去医院或者心理咨询中 心寻求帮助。这段经历不仅让笔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完全不是纸上谈 兵,它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报以同等程度的重视; 1 尚洪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G].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第 146 页. 2 范朝霞, 毛婷婷.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M].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 3 林崇德. 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G]. 西南大学学报. 2012(5), 第 6 页
更借此契机了解到了学校的各类官方或民间心理咨询组织,希望能在本文中得以 呈现 本文综合历年文献及专业书籍,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心理问 题的成因,最后试以复旦大学为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措施的现状梳理, 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的中外学者如门宁格、松田岩男、英格里士、W. W. Bohem等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界定。这些精神病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隶属于不同的硏究领域,所依据的标准也颇为不同,总 体来说有医学检测、自身行为标准、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以及社会适应标准等。 心理健康定义的不统一,既来自于文化差异、个体差异,也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 的认知差异 本文采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 佳状态。在这种定义视域下,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障碍,更 代表了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是一种持续高效的积极心理状态。我们应该摒 弃过去所认为的“无病即健康”的消极心理健康观,而采用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和生命发展是同源的,即生命的终极追求, 和谐、积极、快乐的发展与成长 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不同学者提出的诸多心理健康标准中,美国学者坎布斯提出的四条标准; 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乐曼提出的十条标准;中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八 条标准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有些是从名人的成功案例中归纳提取了健康标准, 属于“精英标准”(以马斯洛为代表),而有些是秉承“众数标准”或是“生存 标准”,将大多数人的主要行为特征作为衡量的标准(以我国学者为代表) 本文认为,鉴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用标准去 衡量未免是件工作量巨大的任务,更何况这个“标准”仍处于没有标准的模糊状 态。所以本文在把心理健康视为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根据范朝霞等人
更借此契机了解到了学校的各类官方或民间心理咨询组织,希望能在本文中得以 呈现。 本文综合历年文献及专业书籍,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心理问 题的成因,最后试以复旦大学为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措施的现状梳理, 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的中外学者如门宁格、松田岩男、英格里士、W. W. Bohem 等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界定。这些精神病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隶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依据的标准也颇为不同,总 体来说有医学检测、自身行为标准、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以及社会适应标准等。 心理健康定义的不统一,既来自于文化差异、个体差异,也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 的认知差异。 本文采用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 佳状态。在这种定义视域下,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障碍,更 代表了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是一种持续高效的积极心理状态。我们应该摒 弃过去所认为的“无病即健康”的消极心理健康观,而采用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和生命发展是同源的,即生命的终极追求, 和谐、积极、快乐的发展与成长。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不同学者提出的诸多心理健康标准中,美国学者坎布斯提出的四条标准; 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乐曼提出的十条标准;中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八 条标准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有些是从名人的成功案例中归纳提取了健康标准, 属于“精英标准”(以马斯洛为代表),而有些是秉承“众数标准”或是“生存 标准”,将大多数人的主要行为特征作为衡量的标准(以我国学者为代表)。 本文认为,鉴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用标准去一一 衡量未免是件工作量巨大的任务,更何况这个“标准”仍处于没有标准的模糊状 态。所以本文在把心理健康视为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根据范朝霞等人
的定义,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四个等级水平: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 碍与心理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是持续的状态,不能体现在偶尔出现的 不良行为中;它们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不良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是处于 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处于此状态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或是外界的 帮助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状态过渡,反之则可能滑向心理障碍。也就是说, 这几种状态只是健康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对立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樊富珉在2003年的调査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 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 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许英华在2018年年初针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于 当地展开了问卷调查°,在该市随机抽取的800名大学生中,共获得了合格问卷 762份。在762名大学生中,有22.57%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而其中40.81%的 大学生存在严重抑郁情绪。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抑郁程度的专业、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高年级同学的抑郁程度更高。 两次调研结果相差15年,数据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 况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者刘金铭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着这样的 评价:他们“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常常对自身估计过高 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导致心理失衡。”7 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些是源于生理发育的成熟:在18-24岁之间的 大学生,其智力体力都处于黄金时期,甚至是巅峰状态。所以大学生的情绪容易 呈现出两极化:平常他们对自己十分自信,特别是对于名校的学生来说,智力和 4范朝霞,毛婷婷.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许英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A]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2)2 刘金铭。论心理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A].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的定义,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四个等级水平: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 碍与心理疾病4。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是持续的状态,不能体现在偶尔出现的 不良行为中;它们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不良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是处于 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处于此状态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或是外界的 帮助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状态过渡,反之则可能滑向心理障碍。也就是说, 这几种状态只是健康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对立面。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樊富珉在 2003 年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 占总体的 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 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 1%, 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5。 许英华在 2018 年年初针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于 当地展开了问卷调查6,在该市随机抽取的 800 名大学生中,共获得了合格问卷 762 份。在 762 名大学生中,有 22.57%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而其中 40.81%的 大学生存在严重抑郁情绪。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抑郁程度的专业、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高年级同学的抑郁程度更高。 两次调研结果相差 15 年,数据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 况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者刘金铭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着这样的 评价:他们“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常常对自身估计过高, 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导致心理失衡。”7 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些是源于生理发育的成熟:在 18-24 岁之间的 大学生,其智力体力都处于黄金时期,甚至是巅峰状态。所以大学生的情绪容易 呈现出两极化:平常他们对自己十分自信,特别是对于名校的学生来说,智力和 4 范朝霞, 毛婷婷.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 5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 许英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A].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2)2. 7 刘金铭. 论心理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A].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