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 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 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 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 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 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 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 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 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 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 法。吟诵主要通过占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 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
辽宁省锦州市 2009—2010 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 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 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 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 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 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 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 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 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 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 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
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 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 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 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 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 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 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 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 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 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硏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硏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 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 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 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 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 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 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 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 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 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 年、 1948 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 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 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 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 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 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 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 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 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 80 岁以上,由于 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 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 年 12 月 11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 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 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 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 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 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 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 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 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日:“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 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 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內 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 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 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日:“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 李寤、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 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 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 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 ...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 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 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 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 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 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 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 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 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 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 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 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
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 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 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 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 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穷按之,嘉珍、门察皆 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 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 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公侯之器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 夺:争夺 C.及穷按之按:查办 D.因疾固让 坚决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3分)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 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 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
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 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 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 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 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 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 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 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有公侯之器. 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 夺:争夺 C.及穷按.之 按:查办 D.因疾固.让 固:坚决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3 分) (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 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 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
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5分)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5 分) 答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劝学》) (3)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 壁。正是舂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 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ˆ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 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
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5 分) (2)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5 分) 答: 。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锲而舍之,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 (《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 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 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 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