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民主一样,正义也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正义的历史可以说与西方政治 思想同样古老。在西方语境中,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权力、财富、身份、地位 名誉等)的分配原则,以及对这些社会价值实际分配状态的主观判断。显然,如 果按照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把政治理解为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那么,正义就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对这一点,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 人之一亚里士多德也有自己的认识,他明确表示,“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 “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在他看来,正 义原则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的平等与差异两种关 系,对平等的因素同等对待,对差异的因素区别对待。这两种处理平等与差异因 素的原则,他分别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正义的实现, 就在于通过上述两项原则的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他们的应得之物。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政体是城邦的“形式”,亦即城邦最根本的决定 因素,它规定 了一个具体的城邦中何为正义以及何为不义。由此出发,在不同的政体之下,人 与人之间哪些方面相互平等、哪些方面彼此相异也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并 非人们之间先天存在的平等与差异的关系决定了政体的不同,而是不同的政体使 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开。基于政体的差异,上述正义原则也将进行相应的调 整,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桥正的正义。前者指按照政体所要 求的原则(身份、财富、品德、贡献等)对价值特别是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后者 则通过在分配中参考其他因素,以实现对前者的矫正或者补充。 这就意味着民主政体、寡头政体或者贵族政体都有它们各不相同的分配正义和矫 正正义,民主政体要求在城邦重要的机构中平等地分配政治权力,同时考虑财富 贡献等使人们相互差异的因素,并使之在一些次要机构的权力分配中有所体现 寡头政体或贵族政体则要求按照财富或者身份的差别分配城邦中最根本的权力 同时考虑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一面,使每一个人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某些并不 那么重要的决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上述不同的分配方案恰恰体现了这些政体 的内在要求,但关键在于它们采用不同的分配正义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补偿的正 义。只有两者相互平衡;政体才能稳定持久。 (选自《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义和民主都是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二者的历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同样古老。 B.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是政治,所以正义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 C.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对正义的理解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支持与赞赏。 D.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公正 是为政的准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戴维·伊斯顿及亚里土士多德对“政治”或“正义”的理 解,让我们认识到了“正义”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与民主一样,正义也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正义的历史可以说与西方政治 思想同样古老。在西方语境中,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权力、财富、身份、地位、 名誉等)的分配原则,以及对这些社会价值实际分配状态的主观判断。显然,如 果按照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把政治理解为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那么,正义就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对这一点,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 人之一亚里士多德也有自己的认识,他明确表示,“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 “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在他看来,正 义原则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的平等与差异两种关 系,对平等的因素同等对待,对差异的因素区别对待。这两种处理平等与差异因 素的原则,他分别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正义的实现, 就在于通过上述两项原则的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他们的应得之物。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政体是城邦的“形式”,亦即城邦最根本的决定 因素,它规定 了一个具体的城邦中何为正义以及何为不义。由此出发,在不同的政体之下,人 与人之间哪些方面相互平等、哪些方面彼此相异也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并 非人们之间先天存在的平等与差异的关系决定了政体的不同,而是不同的政体使 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开。基于政体的差异,上述正义原则也将进行相应的调 整,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桥正的正义。前者指按照政体所要 求的原则(身份、财富、品德、贡献等)对价值特别是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后者 则通过在分配中参考其他因素,以实现对前者的矫正或者补充。 这就意味着民主政体、寡头政体或者贵族政体都有它们各不相同的分配正义和矫 正正义,民主政体要求在城邦重要的机构中平等地分配政治权力,同时考虑财富、 贡献等使人们相互差异的因素,并使之在一些次要机构的权力分配中有所体现; 寡头政体或贵族政体则要求按照财富或者身份的差别分配城邦中最根本的权力, 同时考虑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一面,使每一个人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某些并不 那么重要的决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上述不同的分配方案恰恰体现了这些政体 的内在要求,但关键在于它们采用不同的分配正义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补偿的正 义。只有两者相互平衡;政体才能稳定持久。 (选自《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正义和民主都是源自西方的政治范畴,二者的历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同样古老。 B.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是政治,所以正义是政治中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标准。 C.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对正义的理解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支持与赞赏。 D.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公正 是为政的准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戴维•伊斯顿及亚里土士多德对“政治”或“正义”的理 解,让我们认识到了“正义”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引述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闹明了正义原则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正义;第 三段则论述了根据政体差异,对正义原则进行的相应调整。 C.文章几处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 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 D.文章最后一段按照先总说,再分说,再总说的思路,具体论述了“分配正义 和矫正正义” 中体现的政体的内在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将同等对待平等因素的原则,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将区别 对待差异因素的原则,称之为“比例上的均等”。 B.“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相互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 他们的应得之物,才能实现正义。 C.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是城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政体规定具体的城邦中何为 正义何为不义;不同的政体使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异 D.不同政体根据自己的内在要求,施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民主政体 在分配和矫正的过程中更能把握两者间的平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下六米的凝望 苏沧桑 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 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来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 陌生的水城,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 这是一月的湘湖。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蒙胧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 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待着好。”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 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冬天上午十点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 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 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 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 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 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前行里,泼洒, 勾勒。极静,极美。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 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 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 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 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 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遣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
B.第二段引述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闹明了正义原则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正义;第 三段则论述了根据政体差异,对正义原则进行的相应调整。 C.文章几处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研究 代表了古希腊正义理论的最高水平 D.文章最后一段按照先总说,再分说,再总说的思路,具体论述了“分配正义 和矫正正义” 中体现的政体的内在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亚里士多德将同等对待平等因素的原则,称之为“算术上的均等”,将区别 对待差异因素的原则,称之为“比例上的均等”。 B.“算术上的均等”与“比例上的均等”相互结合与平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 他们的应得之物,才能实现正义。 C.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是城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政体规定具体的城邦中何为 正义何为不义;不同的政体使人们彼此相同或者彼此相异。 D.不同政体根据自己的内在要求,施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民主政体 在分配和矫正的过程中更能把握两者间的平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水下六米的凝望 苏沧桑 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 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来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 陌生的水城,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 影。 这是一月的湘湖。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蒙胧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 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待着好。”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 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冬天上午十点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 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 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 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 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 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前行里,泼洒, 勾勒。极静,极美。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 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 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 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 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 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遣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
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 千年 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 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 用什么钻的孔?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 我的根 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小住。我每次回老家, 都有一种越来地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 吗? 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处,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 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 比如南太平洋。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 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 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 动植物学家。整整1.6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 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 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 深处一一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 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 真想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不仅是这一艘独木舟, 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 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 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城因为一直有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 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 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 特写,有静最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 C.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 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 D.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 5.“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 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5分) 6.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T9题。 材料
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 千年。 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 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 用什么钻的孔?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 我的根。 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小住。我每次回老家, 都有一种越来地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 吗? 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处,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 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 比如南太平洋。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 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 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 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 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 动植物学家。整整 1.6 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 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 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 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 “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 真想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不仅是这一艘独木舟, 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 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 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城因为一直有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 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 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 特写,有静最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 C.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 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 D.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 5.“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 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5 分) 6.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 常稀松。201l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 学生就突破了10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 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 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30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 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 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诚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 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 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髙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 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 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 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 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 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 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 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 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 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 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断教育》) 材料 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 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 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 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层。 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 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 直面的现实问题己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 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 自已的路越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2016年4月19日《光明 日报》) 材料三 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 “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 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 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 常稀松。2011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 学生就突破了 10 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 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 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 30 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 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 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诚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 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 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 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 4 月 11 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 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 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 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 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 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 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 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 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断教育》) 材料二 2015 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 2400~2500 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 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 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 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层。 3 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 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 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 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 自已的路越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2016 年 4 月 19 日《光明 日报》) 材料三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 “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 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 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
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 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 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 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 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7.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育 资源。 B.“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 C.“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 D.“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 习提供了可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 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B.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 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 C.在线教师时薪1.8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 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D.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 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 E.“互联网+教育”虽然带来许多机遇,可能引发教育的大变革,但当前“互联 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应引起思考。 9.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 你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 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 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真卿为李 希烈所拘,遣兄子岘及家仆奏事,五辈皆留内客省,不得出。荐疏奏,卢杞持之, 不报 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權左拾遗。诏复用卢杞 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 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 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 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 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 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 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7.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育 资源。 B.“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 C.“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 制。 D.“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 习提供了可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 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B.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 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 C.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 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D.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 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 E.“互联网+教育”虽然带来许多机遇,可能引发教育的大变革,但当前“互联 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应引起思考。 9.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 你的理解。(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 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 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真卿为李 希烈所拘,遣兄子岘及家仆奏事,五辈皆留内客省,不得出。荐疏奏,卢杞持之, 不报。 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權左拾遗。诏复用卢杞 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 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 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