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第一高级中学0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道大题,细分 为十九道小题。 2.本试卷共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髙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 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 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 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 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辽宁省铁岭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道大题,细分 为十九道小题。 2.本试卷共 150 分,答题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 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 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 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 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都可 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 续至更后期。 1885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 年,瑞典 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 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 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 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 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 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 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 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 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 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 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 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 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 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 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 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 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 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 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 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髙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 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 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 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 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犛为丞相,封富民 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 尝有也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 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 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 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 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 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 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 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 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 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 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 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 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 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 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 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 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 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 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 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 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 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 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 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 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 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 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 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 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 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 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 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 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 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 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 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 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 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以一言寤意 特:只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 狱:案件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流:殃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3分)()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 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 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 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 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 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受霍光敬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5分)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5分)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 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 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 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 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 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 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 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 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 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 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 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 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 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特以一言寤意 特:只 B. 见上连年治太子狱 狱:案件 C. 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德:恩德 D. 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流:殃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3 分)( )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 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 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 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 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 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受霍光敬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5 分)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5 分)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B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普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C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D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普/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两首宋诗,完成9~10题。 夏日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 麦秋时。 客中初夏1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1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 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9.这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 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10.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诟 。(《离骚》) (2)钉头磷磷, 瓦缝参 差 。(《阿房宫赋》) 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3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A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B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C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D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两首宋诗,完成 9~10 题。 夏 日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 麦秋时。 客中初夏 1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1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 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9.这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 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 分) 10.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诟。 , 。(《离骚》) (2)钉头磷磷, ;瓦缝参 差, 。(《阿房宫赋》) (3) , 。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3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 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 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 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一一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 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 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 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 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 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 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 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 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 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 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 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 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 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 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 孩子,他们坐在髙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 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 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 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 沉暗的墙壁、髙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 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 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 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 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 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一一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 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 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 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一一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 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 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 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霞与初月,扩 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②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 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 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 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 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 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 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 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 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 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 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 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 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 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 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 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 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 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 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 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 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 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 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 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 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 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 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 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 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 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 “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 “什么,你说什么?” ⑧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 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 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 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