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 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 想“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 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 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 作家冯骐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 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 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 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教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士 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 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 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 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赛 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 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 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 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 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 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 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 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来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赛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阜新市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 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 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 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 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 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 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而言,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 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 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 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 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 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 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 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 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 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 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 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 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 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 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来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他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 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 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 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 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 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 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 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 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0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计算机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国防军工 38.96 通信 5.09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 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 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 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遑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 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 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 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他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 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 可以说在接近 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 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 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 985 高校 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 985 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 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 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 985 高校,而 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 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 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 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 60 万人,20 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 11 倍,甚至 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 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 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 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
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 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 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 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 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 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 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侠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 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 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 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 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 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士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 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 业率能超过九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 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 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 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D.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 会是吃一芈子的饭碗。 6.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 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 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 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 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 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
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 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 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 86%。而且,半年 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 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 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 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 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 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 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 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 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 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 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 业率能超过九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全部都是 985 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 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 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 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D.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 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6.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 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 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 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 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 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
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 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 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 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 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 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 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 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 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 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 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 月又轮到住他家一一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 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 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 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 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 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通见他们 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 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 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 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 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雠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 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 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 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 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 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楼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 里硬排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 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 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 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 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 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遠那些贪官去1”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 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 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 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 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 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楼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 贬实褒 C.宛大妈性格复杂: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 凛然。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
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 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 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 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 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 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 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 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 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 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 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 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 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 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 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 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 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 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 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 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 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 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 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 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 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 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 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 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 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 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 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 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 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 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 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 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 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 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B. “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 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 贬实褒。 C. 宛大妈性格复杂: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 凛然。 D. 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
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8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对“怪 是怎样理解的?(6分) 9.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 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 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瞰然不污于 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已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 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 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 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背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 连胖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宴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 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 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窨,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 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原闻玉之失由权移于下大原持赏以赖磯为贊 诸夏不意干政玉宴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 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绕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 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男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 朝”。 C.“缳絰”( shuai die),在古代和絰就是丧服和丧带,“缳”“絰”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
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8.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对“怪” 是怎样理解的?(6 分) 9.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 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 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 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 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 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 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 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 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 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 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 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 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 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 朝”。 C.“缞绖”( shuāi dié),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