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 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 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 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 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 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 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 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 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 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 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 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 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 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 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 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 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 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 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 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 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 系。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 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辽宁省铁岭高级中学 2012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10 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 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 方的殖民扩大,到 19 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 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 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 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 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 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 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 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 17 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 所得只有欧洲的 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 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 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 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 2009 年《时代》杂志肯 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 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 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 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 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 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 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 系。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 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 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 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 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 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 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 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 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 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 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 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 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 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麇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 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椅 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 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 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 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 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 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 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 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 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拜访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救 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违背,拂人意。D.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购
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 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 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 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 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 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 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 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 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 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 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 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 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 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 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 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 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 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 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 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 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 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 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 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 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D.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购
头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 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 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C.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竞安然 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 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 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诗句简要分析。(5分)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 寒”的。(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2)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轼《赤壁赋》)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乙选考题
买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 )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 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 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 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C.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 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 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 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 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诗句简要分析。(5 分)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 寒”的。(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2) 淇则有岸,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 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 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 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冋装满的食槽。这种步 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 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 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 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 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 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 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 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 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 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 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 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 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 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 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 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 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 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一一家- 家一一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 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 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鹰的飞翔 (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 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 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 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这种步 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 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 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 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 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 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 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 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 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 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 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 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 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 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 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 般的大 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 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 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 —家——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 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 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
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雏鹰在家禽院子里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绵阳等动物 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一情节暗示着 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天空,但是它因为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累得筋疲 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但 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仅是鹰的悲 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6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6分)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 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 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 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 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 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 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 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 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 “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
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雏鹰在家禽院子里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绵阳等动物 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一情节暗示着 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天空,但是它因为 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累得筋疲 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但 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仅是鹰的悲 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6 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6 分)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 可 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 50 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 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 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 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 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 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 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 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 “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