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09届高三质量检测(二)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和谐的哲学本义及文化共存 如果要参照以中国的历史实践来认识孔子的学说,可一言以蔽之:和而以谐。具体地分 析,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所称道的所谓“和谐”,其哲学本义就是“中和变通后的相谐于律”。 这个变通即化机,指事物在矛盾冲突中的相互吸纳、转化的契机。它既具有一分为二的必然 性,又具有合二而一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一以贯之的分分合合中,不断促使了事物向更高层 次的螺旋式发展。老子的“一道生万物”,易经的“执中而尚和”,孔子的“和而不同”筹精 辟论见,都是和谐在同质意义上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就是老庄玄学强调怀柔善导、 以静制动:而易的主张却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孔子则兼而有之。虽然方式,方法不同, 但都在相反相成中,促使了事物向和谐的必然回归 行为意义上的这种和谐,就是一种善包容异已的豁达胸怀,它使中华民族如日之升,在 几千年的历史上沐泽、和合了诸多民族兄弟与异邦朋友,使中国不断在睦邻友好、相辅而行 中逐步走向了繁荣昌盛。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史实就是流落在开封的一支犹太人在中原雄阔 的自然环境、豁达而善交往的民族风俗及中原人那种敢于走闯、不屈服于困危精神的影响下 自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这与几千年后中东地区两个民族不顾道义、轮回仇杀的现实 形成了多么明显的对比!事物的发展再次证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根本大计。只有在社会人的意识形态上确定了其文 化观念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人的思想上产生了各尽其能、为之奉献的精神自觉之后, 这个目标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科学地看,所谓的“和谐”,实质上也是物种共生现象在社会文化理念和人的思想、行 为意识上的客观反映。生命形式的共有取决于事物双方的共存,唯共存才得以共生。而这种 产生在事物内部关系上的共生现象,是事物不断进化的力量源泉。寻思着如何在全球化文化 背景下,有效处理不同文化形式在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尽可能寻找和集合不同事物间相同 和相似的有效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中和作用,以利最大化、最优化地建构 种全球性的、相对统一的共生文化体系,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贏,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科学解决全球 化文化冲突矛盾、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经途径 当前,国际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排并问题更趋尖 锐复杂化,作为传统性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及处理不同关系的经验、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 适应新情况。这就要求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的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方 向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于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使时代潮流不断朝着人们所预期的 方向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3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的本质含义是中和化之后的“相谐于律
辽宁省锦州市 2009 届高三质量检测(二)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和谐的哲学本义及文化共存 如果要参照以中国的历史实践来认识孔子的学说,可一言以蔽之:和而以谐。具体地分 析,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所称道的所谓“和谐”,其哲学本义就是“中和变通后的相谐于律”。 这个变通即化机,指事物在矛盾冲突中的相互吸纳、转化的契机。它既具有一分为二的必然 性,又具有合二而一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一以贯之的分分合合中,不断促使了事物向更高层 次的螺旋式发展。老子的“一道生万物”,易经的“执中而尚和”,孔子的“和而不同”筹精 辟论见,都是和谐在同质意义上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就是老庄玄学强调怀柔善导、 以静制动;而易的主张却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孔子则兼而有之。虽然方式,方法不同, 但都在相反相成中,促使了事物向和谐的必然回归。 行为意义上的这种和谐,就是一种善包容异已的豁达胸怀,它使中华民族如日之升,在 几千年的历史上沐泽、和合了诸多民族兄弟与异邦朋友,使中国不断在睦邻友好、相辅而行 中逐步走向了繁荣昌盛。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史实就是流落在开封的一支犹太人在中原雄阔 的自然环境、豁达而善交往的民族风俗及中原人那种敢于走闯、不屈服于困危精神的影响下, 自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这与几千年后中东地区两个民族不顾道义、轮回仇杀的现实, 形成了多么明显的对比!事物的发展再次证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根本大计。只有在社会人的意识形态上确定了其文 化观念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人的思想上产生了各尽其能、为之奉献的精神自觉之后, 这个目标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科学地看,所谓的“和谐”,实质上也是物种共生现象在社会文化理念和人的思想、行 为意识上的客观反映。生命形式的共有取决于事物双方的共存,唯共存才得以共生。而这种 产生在事物内部关系上的共生现象,是事物不断进化的力量源泉。寻思着如何在全球化文化 背景下,有效处理不同文化形式在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尽可能寻找和集合不同事物间相同 和相似的有效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中和作用,以利最大化、最优化地建构 一种全球性的、相对统一的共生文化体系,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科学解决全球 化文化冲突矛盾、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经途径。 当前,国际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排并问题更趋尖 锐复杂化,作为传统性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及处理不同关系的经验、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 适应新情况。这就要求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的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方 向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于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使时代潮流不断朝着人们所预期的 方向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 2008 年 13 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的本质含义是中和化之后的“相谐于律
B、和谐就是“执中而尚”,就是“和而不同”。 C、和谐就是怀柔善导、以静制动,也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 D、和谐在行为意义上就是一种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在人的思想上自觉产生了各尽所能、为之奉献的精神,就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目标 B、在开封的一些犹太人自觉融入中会民族的大家庭,其根本原因是受中华民族的和谐 文化的浸润 C、“和谐”文化的产生深受物种共生现象的启发。 D、重新认识和理解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内涵,有利于准确把握在和解民族争端和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必将使中华民族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国际的文化冲突中游 刃有余,走向繁荣强盛 B、各种文化的共存依赖于其共生与发展。 C、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利于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双赢 D、对国际文化冲突的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排异问题的尖锐复 杂化,只有用和谐文化的理念来化解,才能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坟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 为罢兵。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畴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 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遺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 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 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 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 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 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 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 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 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 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 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B、和谐就是“执中而尚”,就是“和而不同”。 C、和谐就是怀柔善导、以静制动,也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 D、和谐在行为意义上就是一种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在人的思想上自觉产生了各尽所能、为之奉献的精神,就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目标。 B、在开封的一些犹太人自觉融入中会民族的大家庭,其根本原因是受中华民族的和谐 文化的浸润。 C、“和谐”文化的产生深受物种共生现象的启发。 D、重新认识和理解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内涵,有利于准确把握在和解民族争端和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必将使中华民族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国际的文化冲突中游 刃有余,走向繁荣强盛。 B、各种文化的共存依赖于其共生与发展。 C、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利于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双赢。 D、对国际文化冲突的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排异问题的尖锐复 杂化,只有用和谐文化的理念来化解,才能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 为罢兵。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畴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 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 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 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 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 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 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 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 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 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 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 毂 ②,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 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天子所欲 厌:满足 今衢不他虞 虞:预料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输:缴纳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 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 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符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 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 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译文: (2)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3分) 译文: (3)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双调]殿前欢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 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注]冰壶:指月亮。 8.曲中作者为什么对西湖的夏日景象产生出了“有丹青画不如”的感受?(5分) 答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 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厌.天子所欲 厌:满足 B.今衢不他虞. 虞:预料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 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 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符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 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 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 分) 译文: 。 (2)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3 分) 译文: 。 (3)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 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双调] 殿前欢 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 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注]冰壶:指月亮。 8.曲中作者为什么对西湖的夏日景象产生出了“有丹青画不如”的感受?(5 分) 答:
9.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晩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与薛昂夫曲中“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都有表现留连忘返,乐而迷路的相似之处,但 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写法上有所不同。试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不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千嶂里, (范仲 淹《渔家傲·秋思》) (5)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怀念有信的日子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 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现代人热衷于这些方式的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信的人,写信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读小学时,就给从小一起长 大后随父母到成都读书的伙伴写信,方块字和拼音并用,还是妈妈帮着写的信封。中学时代 同学天各一方,开心也罢,失落也罢,都倾诉于一张张飘着茉莉花香的薄笺飞来往去。朋友 们的信,我全部保留。因为它是我和朋友们一起成长的历史。由于信件实在太多,读旧信的 时候也不方便。我便将朋友们的信,一本一本地装订好。虽然几次搬迁,却不忍弃之。放得 越久的信,当再读时,那种滋味也微妙也冲淡,仿佛吃完橄榄后,回味快要化掉时的感觉, 可总也化不掉 读师范时,收到家书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在信中,当然有父母对女儿的切切嘱托,却 也不乏对人生社会的或激烈或温和的讨论。父母从我这里呼吸到了属于青春季节的空气,有 如春风扑面;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对生活的观察入微的认识和思考,使我能直面人生。我很 感谢我的父母能给我一份充实的精神生活礼物,有了它我就感到振奋。读家书就像读一本精 彩的散文集,总能无限次地引起你会心地微笑。 传说韩愈读信前,总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这既是对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种雅癖。我不 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收到朋友的来信,我总是匆匆地浏览第一遍,再找一个僻静之处 细细咀嚼。一封好信带给我的快乐何止一天两天!看着那些温馨的话语,感觉就像有一股细 细的暖流慢慢潜入自己的心窝。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内容深深浅浅、字迹正正 草草的纸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间,举守投足如出其里。白纸黑字犹如重重叠叠的青山 绿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信读完了,先放在一个比较顺手的地方,总想有机会再读,直到把它放进一个比较保密、 取起来也不方便的地方,信就成了旧信一一那是暂时不打算再读的,可总也留着机会读。倘 若有那么一个风雪之夜,泡一杯热茶,手捂着微烫的茶杯,这种悠闲读旧信该是多么惬意的
9.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与薛昂夫曲中“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都有表现留连忘返,乐而迷路的相似之处,但 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写法上有所不同。试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不同。(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任选三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2)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千嶂里, 。(范仲 淹《渔家傲·秋思》) (5)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怀念有信的日子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 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现代人热衷于这些方式的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信的人,写信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读小学时,就给从小一起长 大后随父母到成都读书的伙伴写信,方块字和拼音并用,还是妈妈帮着写的信封。中学时代, 同学天各一方,开心也罢,失落也罢,都倾诉于一张张飘着茉莉花香的薄笺飞来往去。朋友 们的信,我全部保留。因为它是我和朋友们一起成长的历史。由于信件实在太多,读旧信的 时候也不方便。我便将朋友们的信,一本一本地装订好。虽然几次搬迁,却不忍弃之。放得 越久的信,当再读时,那种滋味也微妙也冲淡,仿佛吃完橄榄后,回味快要化掉时的感觉, 可总也化不掉。 读师范时,收到家书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在信中,当然有父母对女儿的切切嘱托,却 也不乏对人生社会的或激烈或温和的讨论。父母从我这里呼吸到了属于青春季节的空气,有 如春风扑面;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对生活的观察入微的认识和思考,使我能直面人生。我很 感谢我的父母能给我一份充实的精神生活礼物,有了它我就感到振奋。读家书就像读一本精 彩的散文集,总能无限次地引起你会心地微笑。 传说韩愈读信前,总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这既是对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种雅癖。我不 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收到朋友的来信,我总是匆匆地浏览第一遍,再找一个僻静之处 细细咀嚼。一封好信带给我的快乐何止一天两天!看着那些温馨的话语,感觉就像有一股细 细的暖流慢慢潜入自己的心窝。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内容深深浅浅、字迹正正 草草的纸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间,举守投足如出其里。白纸黑字犹如重重叠叠的青山 绿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信读完了,先放在一个比较顺手的地方,总想有机会再读,直到把它放进一个比较保密、 取起来也不方便的地方,信就成了旧信——那是暂时不打算再读的,可总也留着机会读。倘 若有那么一个风雪之夜,泡一杯热茶,手捂着微烫的茶杯,这种悠闲读旧信该是多么惬意的
事啊!或者有一个懒觉睡足了的星期天的上午,屋子里有几滩淡淡的阳光,被阳光照着的物 品在阴影的伴随下,突出地宁静。人在此刻容易寂寞,寂寞的时候,读旧信也最好。因为没 有急于知道的内容,没有新鲜的事情,一切恬淡从容,浸在文字中,使人回想起一些欢乐或 忧伤的片段。人在一味地向前走的时候,也不免有时会停下来,坐在椅子上,想想过去的朋 友,读读朋友的旧信,休闲一下自己的身心 参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而后越来越少了。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 上面有寥寥的几句话,甚至有的除了称呼和落名外,什么也没有,因为上面己印好了祝福的 话。更多的只有电话联系、QQ联系。我渐渐感到失落,因为再也没有盼信、拆信、读信的 那种愉侻了。在电话和网络交流中,这种美丽也不复存在了。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简意赅 没有转承起伏,没有排比递进,更没有含蓄委婉,峰回路转,只求把事情说清楚。 虽然一纸书信并不能承载多少感情,可那却是一段可视的、能够保存的爱的文献。无论 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的爱之路,情之湾,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 下的笑声和泪水。美好的日子便会在生命里定格。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跟不上时尚 的人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在人们忙于奔波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 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形容。 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打电话、聊聊天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11.第2段写现代人热衷的感情传递方式,“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文中赋予 了“韵味”和“深沉”哪些具体内容?(6分) 答 12.第5段为什么说书信“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4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请用文中的话概括作答。(4分) 答 1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第6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多年来,许多和爱因斯坦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在各种访谈或出版物中讲述他们对爱因斯坦 的印象。这些人中有爱因斯坦的妻子以及他继女的丈夫和传记作者,他的医生、学生和同事, 他的朋友、邻居和房东太太的女儿,还有科学界的同行、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小 说家、编辑、摄影师、画家、剧作家、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总理和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委员, 甚至还有陌生人。苏珊娜,教师,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时第二个房东太太的女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听到有人在邻近的一所房子里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问这是谁, 我说这一定是住在阁楼上的那个钢琴教师。他立刻夹着他的小提琴冲了出去,连领子和领带 都没系上。“你不能这样出去,爱因斯坦先生,”我大叫,可是他头也不回,也许他根本就没 听见,或者假装没听见。花园的门砰的一响,然后我们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伴着莫扎特的奏 鸣曲。回来后,爱因斯坦兴奋地说,“那老太太真是可爱极了。我要天天去找她合奏。”几个 小时后,我们就见到了她。那是弗罗莱恩,她穿着一件黑色丝绸套裙,羞怯地问我们,那个 不寻常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我们安慰她说,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她说,那个陌生的小
事啊! 或者有一个懒觉睡足了的星期天的上午,屋子里有几滩淡淡的阳光,被阳光照着的物 品在阴影的伴随下,突出地宁静。人在此刻容易寂寞,寂寞的时候,读旧信也最好。因为没 有急于知道的内容,没有新鲜的事情,一切恬淡从容,浸在文字中,使人回想起一些欢乐或 忧伤的片段。人在一味地向前走的时候,也不免有时会停下来,坐在椅子上,想想过去的朋 友,读读朋友的旧信,休闲一下自己的身心。 参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而后越来越少了。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 上面有寥寥的几句话,甚至有的除了称呼和落名外,什么也没有,因为上面已印好了祝福的 话。更多的只有电话联系、QQ 联系。我渐渐感到失落,因为再也没有盼信、拆信、读信的 那种愉悦了。在电话和网络交流中,这种美丽也不复存在了。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简意赅, 没有转承起伏,没有排比递进,更没有含蓄委婉,峰回路转,只求把事情说清楚。 虽然一纸书信并不能承载多少感情,可那却是一段可视的、能够保存的爱的文献。无论 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的爱之路,情之湾,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 下的笑声和泪水。美好的日子便会在生命里定格。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跟不上时尚 的人。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在人们忙于奔波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 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形容。 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打电话、聊聊天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11.第 2 段写现代人热衷的感情传递方式,“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文中赋予 了“韵味”和“深沉”哪些具体内容?(6 分) 答: 12.第 5 段为什么说书信“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4 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请用文中的话概括作答。(4 分) 答: 14.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第 6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4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8 题。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多年来,许多和爱因斯坦有过直接交往的人在各种访谈或出版物中讲述他们对爱因斯坦 的印象。这些人中有爱因斯坦的妻子以及他继女的丈夫和传记作者,他的医生、学生和同事, 他的朋友、邻居和房东太太的女儿,还有科学界的同行、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记者、小 说家、编辑、摄影师、画家、剧作家、以色列政治家、以色列总理和来自俄罗斯的政治委员, 甚至还有陌生人。苏珊娜,教师,爱因斯坦在瑞士读书时第二个房东太太的女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听到有人在邻近的一所房子里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问这是谁, 我说这一定是住在阁楼上的那个钢琴教师。他立刻夹着他的小提琴冲了出去,连领子和领带 都没系上。“你不能这样出去,爱因斯坦先生,”我大叫,可是他头也不回,也许他根本就没 听见,或者假装没听见。花园的门砰的一响,然后我们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伴着莫扎特的奏 鸣曲。回来后,爱因斯坦兴奋地说,“那老太太真是可爱极了。我要天天去找她合奏。”几个 小时后,我们就见到了她。那是弗罗莱恩,她穿着一件黑色丝绸套裙,羞怯地问我们,那个 不寻常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我们安慰她说,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学生。她说,那个陌生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