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高中2014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 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 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 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 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一一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 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 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 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 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 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 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 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 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 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 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 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 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 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 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 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 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 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 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 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 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 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 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 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
辽宁省铁岭高中 2014 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 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 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 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 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 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 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 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 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 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 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 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 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 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 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 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 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 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 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 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 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 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 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 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 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 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 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 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
(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1.下列关于“心的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的文化”不同于“主观”,是一种可感的存在,其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 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 B.“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心的文化”突显 了一种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人格 C.“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来自人的内心 D.“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具有由内向外的性格,并且许多努力都是趋向人 的内心的这一基本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列举荀子《解蔽篇》中对心的解释和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 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的 观点 B.徐复观认为,程颢说的“只心便是天”,就是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 的转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 C.文中引用儒家代表孟子论及“心”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心”不仅是人体的 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D.在徐复观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一哲学判断,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根 源最终落到了“心”上,使中国人有了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被人误认为是唯心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 大误解,它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B.“心的文化”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 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文化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C.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核心即价值,宗教、 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D.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和平文化,因为“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 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之中,使人真正实现天然自足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 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 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 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 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 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 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 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 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
(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1.下列关于“心的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心的文化”不同于“主观”,是一种可感的存在,其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 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 B.“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心的文化”突显 了一种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人格。 C.“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来自人的内心。 D.“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具有由内向外的性格,并且许多努力都是趋向人 的内心的这一 基本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列举荀子《解蔽篇》中对心的解释和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 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的 观点。 B.徐复观认为,程颢说的“只心便是天”,就是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 的转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 C.文中引用儒家代表孟子论及“心”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心”不仅是人体的 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D.在徐复观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一哲学判断,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根 源最终落到了“心”上,使中国人有了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被人误认为是唯心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 大误解,它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B.“心的文化” 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 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文化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C.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核心即价值,宗教、 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D.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和平文化,因为“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 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之中,使人真正实现天然自足。 二、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 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 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 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 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 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 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 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 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
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 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 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 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 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 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C.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 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 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 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 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 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 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 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 外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 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 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 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 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 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虞:预料 C.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 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 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 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 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 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 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 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 外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5 分) (2 )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春 归
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 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 繁盛之地 8、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合”“圆”二字的妙处。(5分) 9、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2)商旅不行, ,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 楼记》) (3)既替余以蕙鑲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 骚》) (4)使负栋之柱, 架梁之椽, 。(杜牧《阿房宫赋》 (5)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 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 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 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 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 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 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 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 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 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 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 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 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 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 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 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 所至辄苍然。 小市②花间合, 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 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 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 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 繁盛之地。 8、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合”“圆”二字的妙处。(5 分) 9、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___。(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2)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 楼记》) (3)既替余以蕙纕兮,___________。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屈原《离 骚》) (4)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架梁之椽,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 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 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 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 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 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 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 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 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 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 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 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 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 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 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 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
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 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 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 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 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 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 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 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一一从不计其数有一面 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 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 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 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 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 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 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 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 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 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 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 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 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 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 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 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 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 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 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 望之中。 C.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 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 做人准则。 D.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 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 形象
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 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 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 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 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 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 ——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 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 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 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 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 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 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 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 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 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 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 ——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 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 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 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 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 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 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 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 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 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 望之中。 C.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 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 做人准则。 D.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 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