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15届高三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试卷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读书要选得精 朱光潜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 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 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 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 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 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 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 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 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 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 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 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 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 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 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 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 不能算是差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 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随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 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 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 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 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 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 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 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 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 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 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
辽宁省锦州市 2015 届高三质量检测(一)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 请在答题纸上作答, 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 读书要选得精 朱光潜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 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 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 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 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 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 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 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 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 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 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 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 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 10 部无关轻重的书,不 如以读 10 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 10 部书都只能泛览 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 10 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 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 不能算是差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 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随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 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 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 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 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 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 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 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 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 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 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
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 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 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 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 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选自《百位名人读书心法》/梁金豹编著) 1.下列对于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书籍问世。与日俱增的书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 步发展。 B古之学者学有大成,多与当时书籍难求的背景有关,故读书时往往穷尽精力深 入研读,终究学有所获。 C.多读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读书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收 与转化 D.为学应当有法,读书更要学会选择,要在专业领域的浩瀚书海中,把握必读的 精华书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读书环节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当注重质量,既要学有所得, 又要讲究高效。 B读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多读或少读本不宜褒 贬有别 C.在惯于熟读深思的基础上,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使阅读数量较少,也能改 变读者气质。 D.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将劳而无获,甚至会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 人的笑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倡多读书、精读书,但也鼓励凭兴趣阅读的行为,认为这样可以塑造读 者学者般的深邃思想及胸襟。 B.只要读者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不把读书当作消遣,便可成为专长于某种学问 的人。 C.在作者看来,能成就某种学问的人,懂得对书籍的取舍,更肯于为达到既定目 标而执着付出 D朱先生对如何读书为学作出了全面、客观的阐释,同时也对多种不以为学为目 的的读书形式给以鲜明的批判。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遵勖,字公武,崇矩孙,继昌子也。生数岁,相者曰:“是当以姻戚贵。”少学 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遵勖徐起,亡恙也。 及长,好为文词,举进士。大中祥符间,召对便殿,尚万寿长公主。初名勖,帝 益“遵”字,升其行·为崇矩子。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赐第永宁里。主下 嫁,而所居堂甃或瓦甓多为鸾凤状,遵勖令隐去:主服有龙饰,悉屏藏之,帝叹 喜 领澄州刺史,坐私主乳母,谪均州团练使,徙蔡州。逾年,起为太子左卫率府副 率,复左龙武军将军,领宏州团练使,真拜康州团练使,给观察使禄。时继昌官
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 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 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 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 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选自《百位名人读书心法》/梁金豹编著) 1.下列对于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书籍问世。与日俱增的书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 一步发展。 B.古之学者学有大成,多与当时书籍难求的背景有关,故读书时往往穷尽精力深 入研读,终究学有所获。 C.多读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读书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收 与转化。 D.为学应当有法,读书更要学会选择,要在专业领域的浩瀚书海中,把握必读的 精华书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读书环节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当注重质量,既要学有所得, 又要讲究高效。 B.读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多读或少读本不宜褒 贬有别。 C.在惯于熟读深思的基础上,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使阅读数量较少,也能改 变读者气质。 D.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将劳而无获,甚至会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 人的笑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提倡多读书、精读书,但也鼓励凭兴趣阅读的行为,认为这样可以塑造读 者学者般的深邃思想及胸襟。 B.只要读者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不把读书当作消遣,便可成为专长于某种学问 的人。 C.在作者看来,能成就某种学问的人,懂得对书籍的取舍,更肯于为达到既定目 标而执着付出。 D.朱先生对如何读书为学作出了全面、客观的阐释,同时也对多种不以为学为目 的的读书形式给以鲜明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遵勖,字公武,崇矩孙,继昌子也。生数岁,相者曰:“是当以姻戚贵。”少学 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遵勖徐起,亡恙也。 及长,好为文词,举进士。大中祥符间,召对便殿,尚万寿长公主。初名勖,帝 益 “遵”字,升其行 ·为崇矩子。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赐第永宁里。主下 嫁,而所居堂甃或瓦甓多为鸾凤状,遵勖令隐去;主服有龙饰,悉屏藏之,帝叹 喜。 领澄州刺史,坐私主乳母,谪均州团练使,徙蔡州。逾年,起为太子左卫率府副 率,复左龙武军将军,领宏州团练使,真拜康州团练使,给观察使禄。时继昌官
刺史,遵勖请班其下,许之。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昡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遺使令 乘驿赴之。既还,上表自劾,帝使辅臣慰谕之 迁泽州防御使,又迁宣州观察使。求补郡自试,出知澶州,赐宴长春殿。在郡, 会河水溢,将坏浮梁,遵勖督工徒,七日而堤成。迁昭德军节度观察留后,拜宁 国军节度使,徙镇国军、知许州。水军多不练习而隶籍,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 十七八。复以疾请援唐韦嗣立故事,求山林号,诏不许 初,天圣间,章献太后屏左右问曰:“人有何言?”遵勖不答。太后固问之,遵勖 曰:“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太后曰:“我非恋此,但 帝少,内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尝上三说五事以论时政。晋国夫人林氏,以太 后乳母,多干预国事,太后崩,遵勖密请置之别院,出入伺察之,以厌服众论。 其补助居多类此。 所居第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环以佳木, 延一时名士大夫与宴乐。师杨亿为文,亿卒,为制服。及知许州,奠亿之墓,恸 哭而返。又与刘筠相友善,筠卒,存恤其家。通释氏学,将死,与浮图楚圆为偈 颂。卒,赠中书令,谥曰和文。有《间宴集》二十卷,《外馆芳题》七卷。 选自《宋史李遵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名勖,帝益“遵”字益:增加 B.升其行为崇钜子行:品行 C遵勖请班其下班:排序 D.构堂引水,环以佳木构:修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B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C.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D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遵勖小时就曾被占卜的人认为日后当因是皇亲国戚而富贵,他后来果然考中 进士,并成为驸马,被赐予驸马都尉之职 B李遵勖为人谨慎,府第中带有凤、龙等的器物,或命拆除,或隐藏起来;可也 曾因犯错而被贬,但不久又被起用。 C.李遵勖自己请求到地方任职来试试自己的能力。在任澶州刺史之时,为防止黄 河泛滥,他监督工匠施工,七天就修成了大堤 D李遵勖对朝政多有辅助,他曾劝章献皇后还政天子,也曾暗中请求皇帝把晋国 夫人安置在别的宫中以压服众人的议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军多不练习而隶籍,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十七八。(5分) (2)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 心惟有月。元
刺史,遵勖请班 ·其下,许之。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 乘驿赴之。既还,上表自劾,帝使辅臣慰谕之。 迁泽州防御使,又迁宣州观察使。求补郡自试,出知澶州,赐宴长春殿。在郡, 会河水溢,将坏浮梁,遵勖督工徒,七日而堤成。迁昭德军节度观察留后,拜宁 国军节度使,徙镇国军、知许州。水军多不练习而隶籍,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 十七八。复以疾请援唐韦嗣立故事,求山林号,诏不许。 初,天圣间,章献太后屏左右问曰:“人有何言?”遵勖不答。太后固问之,遵勖 曰:“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 ”太后曰:“我非恋此,但 帝少,内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尝上三说五事以论时政。晋国夫人林氏,以太 后乳母,多干预国事,太后崩,遵勖密请置之别院,出入伺察之,以厌服众论。 其补助居多类此。 所居第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 ·堂引水,环以佳木, 延一时名士大夫与宴乐。师杨亿为文,亿卒,为制服。及知许州,奠亿之墓,恸 哭而返。又与刘筠相友善,筠卒,存恤其家。通释氏学,将死,与浮图楚圆为偈 颂。卒,赠中书令,谥曰和文。有《间宴集》二十卷,《外馆芳题》七卷。 ——选自《宋史·李遵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名勖,帝益 “遵”字 益:增加 B.升其行为崇钜子 行:品行 C.遵勖请班 其下 班:排序 D.构 堂引水,环以佳木 构:修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B.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C.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D.后继昌守/泾州暴感风眩遵勖/驰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驿赴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遵勖小时就曾被占卜的人认为日后当因是皇亲国戚而富贵,他后来果然考中 进士,并成为驸马,被赐予驸马都尉之职。 B.李遵勖为人谨慎,府第中带有凤、龙等的器物,或命拆除,或隐藏起来;可也 曾因犯错而被贬,但不久又被起用。 C.李遵勖自己请求到地方任职来试试自己的能力。在任澶州刺史之时,为防止黄 河泛滥,他监督工匠施工,七天就修成了大堤。 D.李遵勖对朝政多有辅助,他曾劝章献皇后还政天子,也曾暗中请求皇帝把晋国 夫人安置在别的宫中以压服众人的议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水军多不练习而隶籍,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十七八。(5 分) (2)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 知 心惟有月。元
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曲调哀愁。 ③别,与众不 同,别有情趣。④元,原本。 8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 答 9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指出,如果,,那么这个国家终将 走向灭亡。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摹鱼在水中似与游人相互 取乐之情态时,关于鱼的动态描写的诗句是,。 (3)在《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拿刀 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孙道荣 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风从江边吹来,干枯的芦苇沙沙作响。虽然已是隆冬了,但是阳光还是将大地烘 得暖融融的。气候变暖了,连南迁的候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飞到这儿也停下 了,不再往南飞。而以前,这里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休息站。现在,这片 湿地,成了众多从北方飞来的鸟儿的越冬地 除了轻微的风声,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 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的声音。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 得再高,也难逃他锐利的眼睛,以及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 即有一只黑影,孤独地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涂,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 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涂之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嘴鸭,还有叫声响亮 的瑟嘴鸭,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 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 他今天的目标。 他继续在江涂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 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 四,对 果然是四只,他们告诉他,总共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涂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
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曲调哀愁。 ③别,与众不 同,别有情趣。④元,原本。 8.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赏析。(5 分) 答: 。 9.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指出,如果 , ,那么这个国家终将 走向灭亡。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摹鱼在水中似与游人相互 取乐之情态时,关于鱼的动态描写的诗句是 , 。 (3)在《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拿刀 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瞄 准 孙道荣 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风从江边吹来,干枯的芦苇沙沙作响。虽然已是隆冬了,但是阳光还是将大地烘 得暖融融的。气候变暖了,连南迁的候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飞到这儿也停下 了,不再往南飞。而以前,这里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休息站。现在,这片 湿地,成了众多从北方飞来的鸟儿的越冬地。 除了轻微的风声,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 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的声音。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 得再高,也难逃他锐利的眼睛,以及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 即有一只黑影,孤独地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涂,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 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涂之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嘴鸭,还有叫声响亮 的瑟嘴鸭,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 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 他今天的目标。 他继续在江涂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 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 果然是四只,他们告诉他,总共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涂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
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 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而细长的脚,则像髙挑的舞者,性感,美艳。没错,就是 它们,东方白鹳,整个地球上不足3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 弹,然后,装上消音器。他以前从不用消音器,为了这次行动,他特地请朋友订 做的。 他端起猎枪,瞄准。 十字准星,从江涂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了个寒战,似 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从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鹳的身上,停了下来 只东方白鹳,又一只东方白鹳。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 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鹳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 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鹳显得紧张。 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直指蓝天,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被他 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 做好了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涂上扔去。 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 东方白鹳也都惊恐地飞向空中。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鹳,也拼命地煽动翅膀,向 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 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鸟夹夹上 后,它竟然能够拖着鸟夹,逃开了。 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 另外三只东方白鹳在空中盘旋,等待着他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 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冷冷地扣动了扳机 砰——”消音器掩盖下的枪声,像一粒豆子,在炒锅里炸响。 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突然,它一个趔趄 打中了! 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 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 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三段交代猎人枪法神准,为下文做铺垫,点明他最终选择打掉金属夹, 是故意要放走那只东方白鹳的。 B.“瞄准ˆ这个标题,简洁利索,读者的眼睛一触及,好像立时感到冷冰冰的枪口 直接冲人而来,点明主旨。 C.作者巧妙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带读者经历了这次特别的狩猎之旅,把 个优秀猎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D.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江边各种鸟儿的悠闲让人忧心,猎人充分的射杀准备 让人担心,扣动扳机的一瞬更让人伤心
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 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而细长的脚,则像高挑的舞者,性感,美艳。没错,就是 它们,东方白鹳,整个地球上不足 3 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 弹,然后,装上消音器。他以前从不用消音器,为了这次行动,他特地请朋友订 做的。 他端起猎枪,瞄准。 十字准星,从江涂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了个寒战,似 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丛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鹳的身上,停了下来。 一只东方白鹳,又一只东方白鹳。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 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鹳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 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鹳显得紧张。 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直指蓝天,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被他 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 做好了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涂上扔去。 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 东方白鹳也都惊恐地飞向空中。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鹳,也拼命地煽动翅膀,向 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 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鸟夹夹上 后,它竟然能够拖着鸟夹,逃开了。 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 另外三只东方白鹳在空中盘旋,等待着他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 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冷冷地扣动了扳机。 “砰——”消音器掩盖下的枪声,像一粒豆子,在炒锅里炸响。 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突然,它一个趔趄。 打中了! 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 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 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第三段交代猎人枪法神准,为下文做铺垫,点明他最终选择打掉金属夹, 是故意要放走那只东方白鹳的。 B.“瞄准”这个标题,简洁利索,读者的眼睛一触及,好像立时感到冷冰冰的枪口 直接冲人而来,点明主旨。 C.作者巧妙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带读者经历了这次特别的狩猎之旅,把一 个优秀猎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D.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江边各种鸟儿的悠闲让人忧心,猎人充分的射杀准备 让人担心,扣动扳机的一瞬更让人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