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短期实习等 国内某网站的统计显示,大多数选择外资银行的市民,看中的正是其高品质的服务,还有外资银行 推出的一系列综合性理财服务。拥有着全球理财市场的操作经验,外资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不容小视 据了解,荷兰银行从2006年年初到现在,已陆续推出了20多个全新概念的理财产品,其中最快的 产品从有设想到推出仅用了2周的时间。荷兰银行中国区财富管理中心总监朱亚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荷 兰银行有本土的产品开发团队,而且能和海外进行市场操作的同事进行紧密合作 除产品设计能力强外,外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比较丰富。例如,东亚银行的外币定期存款期限就分 得很细,市民既可以选择1年、半年的定期,也可以存3个月的定期,甚至还有为期1个月的定期 虽然如此,但由于大多数外资银行门槛较高,因此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高端服务还不可能惠及普 通人。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部分外资银行降低了起存门槛,但总体来说,还基本维持在5万~10万美元 的水平,这显然并非普通百姓家庭所能及。 多数专家认为,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很可能大多延续他们在国外的服务习惯,设计许多收费项目 而且会对不同实力的客户设立差异性的收费标准。而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也会逐步提高经营服 务水平,如果不是对外资银行的服务有特别的需要,留在中资银行也许更方便、更实惠 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 外资银行来势汹汹,中资银行也不甘示弱。此前在中、外资银行的优劣对比上一直存有这样的共识, 那就是: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及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领先,而中资 银行则由于长期扎根本土而在网点布局、客户资源等方面略胜一筹。 随着外资银行不断传出将转制为法人银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消息,记者发现,大部分中资银 行并无畏惧之意,相反他们更多着眼的是如何加强自己的内功 2006年12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专为贵宾设立的“理财金账户”服务开始全面升级,在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同时启动。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这种重点为20万元存款以上的 “理财金账户”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将由现有的80家发展到500家,并将为百万存款以上客户服务的“财 富中心”的数量扩大至200家 此外,民生银行也表示将把建立私人银行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下一步拓展目标,在原有贵宾服务的 基础上提供“管家式”服务,而交行、中信、招行等也都声称正在积极筹划私人银行服务 外资银行不会对中资银行形成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总有人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国内高端客户会出现大转移,即大量高端客户流入外 国银行:国内银行的高级管理者也会大量流向外资银行等,从而造成对中国银行业的巨大冲击。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与金融制度室主任易宪容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理由是,尽 管国内银行业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国有银行所占的比重仍然很高,但经过前几年改革与调整,国内银行 业基本上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整个国内银行市场的份额已经为各种银行所占有,外资银行要进入国 内银行市场,如果不能本土化,它们要进入国内银行业市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 “穆迪”最近也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虽然外资银行 将会扩大在中国的经营,但其竞争至少在短期内仍将较为有限。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依然较低(按照 资产计算低于2%),因此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不会对中国的银行业造成重大挑战,短期内也不会产生 严重的流动性问题。 其次,外资银行在产品服务与创新、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毫无疑问具有优势,但是,金融产 品都是非专利性产品,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推出新产品与服务,这些新产品与服务可以让国内银行短时 间内模仿,会使外资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优势在短期内消失。因此,外资银行希望垄断国内高端客户市场并 非容易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国内大量的金融人才可能会选择进入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国银 行业人才大量流失。对此,易宪容认为,这在20年前应该是令人担心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整个金融人 才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内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使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在大踏步前进,一部分国内金融
行短期实习等。 国内某网站的统计显示,大多数选择外资银行的市民,看中的正是其高品质的服务,还有外资银行 推出的一系列综合性理财服务。拥有着全球理财市场的操作经验,外资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不容小视。 据了解,荷兰银行从 2006 年年初到现在,已陆续推出了 20 多个全新概念的理财产品,其中最快的 产品从有设想到推出仅用了 2 周的时间。荷兰银行中国区财富管理中心总监朱亚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荷 兰银行有本土的产品开发团队,而且能和海外进行市场操作的同事进行紧密合作。 除产品设计能力强外,外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比较丰富。例如,东亚银行的外币定期存款期限就分 得很细,市民既可以选择 1 年、半年的定期,也可以存 3 个月的定期,甚至还有为期 1 个月的定期。 虽然如此,但由于大多数外资银行门槛较高,因此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高端服务还不可能惠及普 通人。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部分外资银行降低了起存门槛,但总体来说,还基本维持在 5 万~10 万美元 的水平,这显然并非普通百姓家庭所能及。 多数专家认为,进入中国后,外资银行很可能大多延续他们在国外的服务习惯,设计许多收费项目, 而且会对不同实力的客户设立差异性的收费标准。而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也会逐步提高经营服 务水平,如果不是对外资银行的服务有特别的需要,留在中资银行也许更方便、更实惠。 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 外资银行来势汹汹,中资银行也不甘示弱。此前在中、外资银行的优劣对比上一直存有这样的共识, 那就是: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及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领先,而中资 银行则由于长期扎根本土而在网点布局、客户资源等方面略胜一筹。 随着外资银行不断传出将转制为法人银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消息,记者发现,大部分中资银 行并无畏惧之意,相反他们更多着眼的是如何加强自己的内功。 2006 年 12 月 18 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专为贵宾设立的“理财金账户”服务开始全面升级,在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同时启动。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 年,这种重点为 20 万元存款以上的 “理财金账户”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将由现有的 80 家发展到 500 家,并将为百万存款以上客户服务的“财 富中心”的数量扩大至 200 家。 此外,民生银行也表示将把建立私人银行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下一步拓展目标,在原有贵宾服务的 基础上提供“管家式”服务,而交行、中信、招行等也都声称正在积极筹划私人银行服务。 外资银行不会对中资银行形成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总有人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国内高端客户会出现大转移,即大量高端客户流入外 国银行;国内银行的高级管理者也会大量流向外资银行等,从而造成对中国银行业的巨大冲击。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与金融制度室主任易宪容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理由是,尽 管国内银行业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国有银行所占的比重仍然很高,但经过前几年改革与调整,国内银行 业基本上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整个国内银行市场的份额已经为各种银行所占有,外资银行要进入国 内银行市场,如果不能本土化,它们要进入国内银行业市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最近也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虽然外资银行 将会扩大在中国的经营,但其竞争至少在短期内仍将较为有限。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依然较低(按照 资产计算低于 2%),因此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不会对中国的银行业造成重大挑战,短期内也不会产生 严重的流动性问题。 其次,外资银行在产品服务与创新、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毫无疑问具有优势,但是,金融产 品都是非专利性产品,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推出新产品与服务,这些新产品与服务可以让国内银行短时 间内模仿,会使外资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优势在短期内消失。因此,外资银行希望垄断国内高端客户市场并 非容易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国内大量的金融人才可能会选择进入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国银 行业人才大量流失。对此,易宪容认为,这在 20 年前应该是令人担心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整个金融人 才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内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使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在大踏步前进,一部分国内金融
人才流入外资银行,从根本上无法影响国内金融人才市场的基本格局。而且,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快速 发展与繁荣,也缩小了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待遇差距,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人才吸引在不断弱化, 甚至出现回流。 因此,“穆迪”的报告认为,中国国内银行的优势地位一时不会遇到有力 但变化的步伐需 要谨慎对待。为了最广泛地获得竞争所带来的好处,中国银行体系的开放需要有适度的平衡,使该体系内 部的竞争发展得以稳定进行。(编辑:李力) 岁末年初看股市 岁末年初看股市 股市向好顺遂民愿 2006年以来,沪深股市虽然伴有市场的振荡与反复,但在股指的走势上均表现为快速上行的态势, 在200多个交易日内,沪综指累计涨幅102%,深成指涨幅119%。股市的向好运行,反映了“十一五”开 局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资本市场综合改革带来的蓬勃活力,特别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提升,符合国家 的利益,更顺应百姓的心愿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岀现大起大落。作为宏观经济的晴 雨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股市的健康发展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如何深化改革,保持股市的中长期稳健活力,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说,一年多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显示出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基 本克服了制约股市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而资本市场也日益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他认为,我国经济 的前景增长,是支撑股市井喷行情的基础。再有,我国净储蓄的增长势必带来流动性过剩,而资本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等往往有可能作为吸收过多流动性的场所,因此股市的快速上扬,也折射出市场流动性较为充 沛的现实。另外,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普遍好转,上市公司素质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加强,也为今 年资本市场增加了上升的动能。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过去四年,股市的低迷以及券商的整体亏损,考虑到市场中心的不断下滑,那么 2006年资本市场的走势带有恢复性上涨的历史含义。因此,资本市场越来越敏感地折射出国民经济整体, 和各行各业经济近期状况的结构性变化。但在股市创出历史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如何保护好资本市 场中长期稳健发展的活力,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 反常现象值得关注 在股指上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令人关注。 2006年以来,一些经济命脉型国有企业加快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步伐,成为中国股市改善质地的 标志和希望。但是,超级大盘股的相继登陆也让股指变得极易虚涨,更让一些机构对股指的操纵变得更加 简单易行。一段时期以来,在个别机构的疯狂拉抬下,主要大盘指标股不断上涨,这些过度投机行为给股 市的暴涨暴跌埋下了隐患 “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沪综指从去年第一个交易日的1180点起步,在接连突破1500 点、1600点等一个个整数关口后,11月10日到1900点附近加速上行,出现持续暴涨的逼空行情,在此后 的20多个交易日内,沪综指势如破竹,创出2386.82点的新高。无论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还是从市场本 身的进步和变化看,股指的上涨都有其合理性。但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除了大盘指标股的龙头带动作用 外,一些庄股再度浮出水面,恶炒现象不断蔓延,个别股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法被连拉涨停,成为市场 追逐的热点,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操作手法上看,都违背了常理,超出了理性 与飞涨的大盘和喧嚣的场面遥相呼应,还有漫天飞的各种各样赚钱、发财的消息。一些咨询机构片
人才流入外资银行,从根本上无法影响国内金融人才市场的基本格局。而且,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快速 发展与繁荣,也缩小了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待遇差距,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人才吸引在不断弱化, 甚至出现回流。 因此,“穆迪”的报告认为,中国国内银行的优势地位一时不会遇到有力的挑战,但变化的步伐需 要谨慎对待。为了最广泛地获得竞争所带来的好处,中国银行体系的开放需要有适度的平衡,使该体系内 部的竞争发展得以稳定进行。(编辑:李力) 岁末年初看股市 岁末年初看股市 股市向好顺遂民愿 2006 年以来,沪深股市虽然伴有市场的振荡与反复,但在股指的走势上均表现为快速上行的态势, 在 200 多个交易日内,沪综指累计涨幅 102%,深成指涨幅 119%。股市的向好运行,反映了“十一五”开 局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资本市场综合改革带来的蓬勃活力,特别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提升,符合国家 的利益,更顺应百姓的心愿。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作为宏观经济的晴 雨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股市的健康发展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如何深化改革,保持股市的中长期稳健活力,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说,一年多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显示出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基 本克服了制约股市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而资本市场也日益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他认为,我国经济 的前景增长,是支撑股市井喷行情的基础。再有,我国净储蓄的增长势必带来流动性过剩,而资本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等往往有可能作为吸收过多流动性的场所,因此股市的快速上扬,也折射出市场流动性较为充 沛的现实。另外,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普遍好转,上市公司素质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加强,也为今 年资本市场增加了上升的动能。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过去四年,股市的低迷以及券商的整体亏损,考虑到市场中心的不断下滑,那么 2006 年资本市场的走势带有恢复性上涨的历史含义。因此,资本市场越来越敏感地折射出国民经济整体, 和各行各业经济近期状况的结构性变化。但在股市创出历史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如何保护好资本市 场中长期稳健发展的活力,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 反常现象值得关注 在股指上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令人关注。 2006 年以来,一些经济命脉型国有企业加快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步伐,成为中国股市改善质地的 标志和希望。但是,超级大盘股的相继登陆也让股指变得极易虚涨,更让一些机构对股指的操纵变得更加 简单易行。一段时期以来,在个别机构的疯狂拉抬下,主要大盘指标股不断上涨,这些过度投机行为给股 市的暴涨暴跌埋下了隐患。 “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沪综指从去年第一个交易日的 1180 点起步,在接连突破 1500 点、1600 点等一个个整数关口后,11 月 10 日到 1900 点附近加速上行,出现持续暴涨的逼空行情,在此后 的 20 多个交易日内,沪综指势如破竹,创出 2386.82 点的新高。无论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还是从市场本 身的进步和变化看,股指的上涨都有其合理性。但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除了大盘指标股的龙头带动作用 外,一些庄股再度浮出水面,恶炒现象不断蔓延,个别股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法被连拉涨停,成为市场 追逐的热点,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操作手法上看,都违背了常理,超出了理性。 与飞涨的大盘和喧嚣的场面遥相呼应,还有漫天飞的各种各样赚钱、发财的消息。一些咨询机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