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就形成了爱国的情操与态度,成为驱策我们产生爱国行为的动机。他认 为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 族特性形成的基础。他还运用这种观点解释了不少群体现象,如说:社会团体能 保持有组织,有连续性,主要是由于其成员有“自尊情操”的特性,而这种特性 是在人们相同的自夸本能和服从本能联合的基础上加上种种经验的结果。 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不久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如邓拉普(K. Dunlap, 1919)和伯纳德( BErnard,1924)等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 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如“意志是在以 较弱的理想冲动对较强的低级欲望冲动进行斗争而终于取胜的过程中实现的”的 论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影响 罗斯是集社会学家研究群众心理之大成者。他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 合而产生的心理面( psychic planes)和心理流( psychiccurrents),前者是指人与人之 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如语言、信仰、文化、风俗等现象;后者是人与人之间一致 的动态心理,如群众在骚动时心理的变化,军队溃败时人心慌乱的状态,工潮扩 大时同情与愤慨的情况,宗教推广与迷信蔓延时的心理状况等。无论是心理面还 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 psychicinterplay)的结果。这 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优势,即社会力量及多数人对个人有决定性的 影响或有目的的社会控制(如时尚、舆论、谣言的影响,或开展讨论、调停等方 式):另一是个人优势,即非常人物,如发明者、领袖等个人对社会、群众的影 响或改造社会的作用。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 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 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罗斯的上述硏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 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 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一方面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 发展,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从而为 社会心理学的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本能论”受到批判后,行 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一度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
在一起,就形成了爱国的情操与态度,成为驱策我们产生爱国行为的动机。他认 为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 族特性形成的基础。他还运用这种观点解释了不少群体现象,如说:社会团体能 保持有组织,有连续性,主要是由于其成员有“自尊情操”的特性,而这种特性 是在人们相同的自夸本能和服从本能联合的基础上加上种种经验的结果。 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不久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如邓拉普(K.Dun[ap, 1919)和伯纳德(L Bernard,1924)等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 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如“意志是在以 较弱的理想冲动对较强的低级欲望冲动进行斗争而终于取胜的过程中实现的”的 论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影响。 罗斯是集社会学家研究群众心理之大成者。他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 合而产生的心理面(psychic planes)和心理流(psychiccurrents),前者是指人与人之 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如语言、信仰、文化、风俗等现象;后者是人与人之间一致 的动态心理,如群众在骚动时心理的变化,军队溃败时人心慌乱的状态,工潮扩 大时同情与愤慨的情况,宗教推广与迷信蔓延时的心理状况等。无论是心理面还 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psychicinterplay)的结果。这 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优势,即社会力量及多数人对个人有决定性的 影响或有目的的社会控制(如时尚、舆论、谣言的影响,或开展讨论、调停等方 式);另一是个人优势,即非常人物,如发明者、领袖等个人对社会、群众的影 响或改造社会的作用。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 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 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罗斯的上述研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 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 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一方面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 发展,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从而为 社会心理学的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本能论”受到批判后,行 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一度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
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一些,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 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这里应提到几位先驱者。 特里普利特(N. Triplet,1897)做过“在定速与竞赛中的动力因素”的实验 发现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后来又以lo~12 岁儿童为被试,进行卷钓鱼竿线的对比实验,发现群体共作比个体独作的效率高 lo%,因此认为共作比独作能促进工作效率。他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 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颇有意义且具影响。 德国人默德(W. Mede,l8-1958)于1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 心理学》小册子,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 动的影响,并介绍了1914年所作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实验:17个儿童被试,先测 知个人拍球速度与成绩,置于团体比赛的情境中,发现其中9个成绩差者出现增 量,原来成绩优者出现减量。研究者认为,前者是由于社会助长作用(在团体中 受他人速度加快的影响),后者是由于缺乏对手和态度松弛所致。为证明这一设 想,他把成绩优者抽出来另组团体比赛,结果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増量,于是他认 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一个重要变量。 奥尔波特(F.H. Allport,l890-1978)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 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并进而证明,如果在群体中进行更复杂的推理过 程,一般虽也增量,但会减质。最有意义的是他集拢了许多实验材料,于1924 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本书在当时影 响较大,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下述特色:第一,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 是集合心理( collective ind)或群体意识( groupon- - sciousness),而是有关社会情 境中的“个人的牡会行为及社会意识”。他认为群众激动产生情绪,实际上是群 众中的个人激动;由于没有群体头脑,因而也就不存在群体心理。这个表述代表 了美国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它持续地支配着后来的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范围与课题。第二,用行为派(反射)的观点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发生 发展及其多种形式。他否定麦独孤的本能论,但不否认先天反应的存在。他主张 把行为分析为遗传成分与习得成分,认为,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 响下,由于反射的条件作用而学会的,因此比较强调社会环境的控制、教育指导
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一些,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 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这里应提到几位先驱者。 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过“在定速与竞赛中的动力因素”的实验, 发现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后来又以lo~12 岁儿童为被试,进行卷钓鱼竿线的对比实验,发现群体共作比个体独作的效率高 lo%,因此认为共作比独作能促进工作效率。他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 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颇有意义且具影响。 德国人默德(W.Moede,1888--1958)于1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 心理学》小册子,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 动的影响,并介绍了1914年所作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实验:17个儿童被试,先测 知个人拍球速度与成绩,置于团体比赛的情境中,发现其中9个成绩差者出现增 量,原来成绩优者出现减量。研究者认为,前者是由于社会助长作用(在团体中 受他人速度加快的影响),后者是由于缺乏对手和态度松弛所致。为证明这一设 想,他把成绩优者抽出来另组团体比赛,结果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增量,于是他认 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一个重要变量。 奥尔波特(F.H.Allport,1890--1978)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 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并进而证明,如果在群体中进行更复杂的推理过 程,一般虽也增量,但会减质。最有意义的是他集拢了许多实验材料,于 1924 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本书在当时影 响较大,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下述特色:第一,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 是集合心理(collectivemind)或群体意识(groupcon—sciousness),而是有关社会情 境中的“个人的牡会行为及社会意识”。他认为群众激动产生情绪,实际上是群 众中的个人激动;由于没有群体头脑,因而也就不存在群体心理。这个表述代表 了美国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它持续地支配着后来的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范围与课题。第二,用行为派(反射)的观点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发生、 发展及其多种形式。他否定麦独孤的本能论,但不否认先天反应的存在。他主张 把行为分析为遗传成分与习得成分,认为,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 响下,由于反射的条件作用而学会的,因此比较强调社会环境的控制、教育指导
与训练的重要性。他在运用刺激一反应理论研究社会行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心 理分析。他认为弗洛伊德学说中虽有许多武断成份,但其中所发现的某些心理事 实(如社会冲突与心理自卫机制)对于人性的了解很有价值,因此加以引述。第三 重视和强调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并介绍了自己和他人许多以实验法进行社会行 为(如社会助长)研究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论述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而且向 后来者表明用实验法广泛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四,以特 有的体系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本书设导言(讲学科对象),第 篇,“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基本的活动一一遗传的及习 得的,感情与情绪,人格一一社会性的人,人格之测量,共5章),第二篇,“社 会的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社会的判断—一语言与手势、社会 的刺激一一颜面和身体的表情,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一一简单的形式,在团体中 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在群众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态度与社会意识,社 会适应、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关系,共9章)。 奥尔波特这本著作的问世,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 用,其有关对象、方法、研究范围的观点与体系几乎统治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心理 学,甚至迄今还有影响。到1937年,两位墨菲(G. Murphy&LB. Murphy)又把 近期通过实验室实验法与有控制的观察法等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 起来,出版《实验社会心理学》,从而大大推动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 众多,且有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不少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据1979年斯密 斯(S.S. Smith,1980)对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文章课题的调查,研究 最多的要属“归因”(59篇)和“态度和态度改变”(50篇),其次是“社会和人格 发展”(44篇)、“认知过程”(41篇):其它如“吸引和合群”、“侵犯”、“助人” “群体过程”、“非言语沟通”等也有相当数量,课题甚为广泛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曾存在过。如20 年代翻译出版了G.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奥 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 理学著作,如陆志韦的《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陈东脖、的《群众心理学
与训练的重要性。他在运用刺激—反应理论研究社会行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心 理分析。他认为弗洛伊德学说中虽有许多武断成份,但其中所发现的某些心理事 实(如社会冲突与心理自卫机制)对于人性的了解很有价值,因此加以引述。第三, 重视和强调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并介绍了自己和他人许多以实验法进行社会行 为(如社会助长)研究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论述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而且向 后来者表明用实验法广泛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四,以特 有的体系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本书设导言(讲学科对象),第一 篇,“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基本的活动——遗传的及习 得的,感情与情绪,人格——社会性的人,人格之测量,共 5 章),第二篇,“社 会的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社会的判断——语言与手势、社会 的刺激——颜面和身体的表情,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简单的形式,在团体中 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在群众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态度与社会意识,社 会适应、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关系,共 9 章)。 奥尔波特这本著作的问世,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 用,其有关对象、方法、研究范围的观点与体系几乎统治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心理 学,甚至迄今还有影响。到 1937 年,两位墨菲(G.Murphy&L B.Murphy)又把 近期通过实验室实验法与有控制的观察法等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 起来,出版《实验社会心理学》,从而大大推动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 进。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 众多,且有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不少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据 1979 年斯密 斯(S.S.Smith,1980)对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文章课题的调查,研究 最多的要属“归因”(59 篇)和“态度和态度改变”(50 篇),其次是“社会和人格 发展”(44 篇)、“认知过程”(41 篇);其它如“吸引和合群”、“侵犯”、“助人”、 “群体过程”、“非言语沟通”等也有相当数量,课题甚为广泛。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 50 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曾存在过。如 20 年代翻译出版了 G.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奥 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 理学著作,如陆志韦的《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陈东脖、的《群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