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概念 意识: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一个人的 心理体验的总和;一种察觉活动 无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 与无所感的情形。 梦: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低,我们意识 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主动的注 第一节意识 什么是意识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 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 是在二十世纪的头五十年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主流,为了保证心理 学研究的科学性,心理学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和刺激,反 对对人的内部过程主观臆测。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 意识就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 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 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 醒水平来讨论。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发 展使得现代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主流,人类的意识才逐渐成 为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 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 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 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 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 的活动机理呢?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 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 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 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
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概念 意识: 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 一个人的 心理体验的总和; 一种察觉活动。 无意识: 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 与无所感的情形。 梦: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低,我们意识 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主动的注 意。 第一节 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 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 是在二十世纪的头五十年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主流,为了保证心理 学研究的科学性,心理学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和刺激,反 对对人的内部过程主观臆测。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 意识就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 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 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 醒水平来讨论。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发 展使得现代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主流,人类的意识才逐渐成 为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 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 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 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 一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 的活动机理呢?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 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 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 一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
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 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 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 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 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 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 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 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 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 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唤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 人同意 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 来讨论运用的。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意识的定义。这里只是 想通过对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大家对意识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意识的特性 (一)意识的觉知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 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 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对 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 觉知。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并由言语的形式 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对他 来说,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 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既包括 我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包括关于自身的知识。人不仅觉知 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知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 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 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心 理和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和非 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所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 表达而实现的。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 动就成为意识活动 有一种罕见的脑病变所引起的疾病叫面容失认症,患者各方面都正 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 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也就是说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患者在见到 熟悉面容时虽然口头报告说不认识,但却有较强的生理反应:排汗量增
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 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 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 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 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 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 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 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 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 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唤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 人同意。 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 来讨论运用的。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意识的定义。这里只是 想通过对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大家对意识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意识的特性 (一)意识的觉知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 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 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对 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 觉知。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并由言语的形式 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对他 来说,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 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既包括 我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包括关于自身的知识。人不仅觉知 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知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 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 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心 理和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和非 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所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 表达而实现的。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 动就成为意识活动。 有一种罕见的脑病变所引起的疾病叫面容失认症,患者各方面都正 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 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也就是说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患者在见到 熟悉面容时虽然口头报告说不认识,但却有较强的生理反应:排汗量增
多或皮肤电阻下降。这说明,患者的对熟悉面容在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水平上有加工,似乎能识别熟悉的面容,但却不能在言语水平上加工, 因而与他的口头报告的体验不一致。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意识”这 个概念通常都是在觉知性这一基本特征上加以使用。 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 人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 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正专注于 和同行者谈话的时候,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的人或街上的其他事 物产生言语觉知(无意识活动)。一旦遇到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时,熟人 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被觉知到(意识活动)。 意识对现实的反映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人在某 瞬间内言语觉知事物的有限性,对于复杂事物或现象的有意识反映只 能是依次进行的。例如,要了解一幅大的画面,人只能先意识到其中的 一部分,再意识到另一部分,如此相继地进行,最后才达到对整个图画 内容的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身体的意识,也是先意识到一部分, 然后再意识到另一部分而依次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转化。因此,无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正 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能动性。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 动性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 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 些对他急需的、符合于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语言符号思维是意 识的主要成分。通过语言符号思维,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这是无意识的动物心理所不可能达到的 3.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 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作出计划, 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用木头做桌子,人总是 先考虑为什么做,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的形象,制定出工作方案和计 划,然后再按照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桌子形象去加工木头。在这 过程中,人还根据活动半成品的各种具体情况可能修改头脑中已经形 成的计划,改变原来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制造桌子的过程中 看到有更新的样式,于是改变了预期产品有关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等,最
多或皮肤电阻下降。这说明,患者的对熟悉面容在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水平上有加工,似乎能识别熟悉的面容,但却不能在言语水平上加工, 因而与他的口头报告的体验不一致。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意识”这 个概念通常都是在觉知性这一基本特征上加以使用。 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 人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 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正专注于 和同行者谈话的时候,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的人或街上的其他事 物产生言语觉知(无意识活动)。一旦遇到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时,熟人 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被觉知到(意识活动)。 意识对现实的反映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人在某 一瞬间内言语觉知事物的有限性,对于复杂事物或现象的有意识反映只 能是依次进行的。例如,要了解一幅大的画面,人只能先意识到其中的 一部分,再意识到另一部分,如此相继地进行,最后才达到对整个图画 内容的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身体的意识,也是先意识到一部分, 然后再意识到另一部分而依次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转化。因此,无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正 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能动性。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 动性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 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 些对他急需的、符合于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语言符号思维是意 识的主要成分。通过语言符号思维,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这是无意识的动物心理所不可能达到的。 3.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 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作出计划, 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用木头做桌子,人总是 先考虑为什么做,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的形象,制定出工作方案和计 划,然后再按照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桌子形象去加工木头。在这 一过程中,人还根据活动半成品的各种具体情况可能修改头脑中已经形 成的计划,改变原来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制造桌子的过程中 看到有更新的样式,于是改变了预期产品有关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等,最
后生产出头脑中想要的新式的桌子。意识始终保持和监督着有目的活动 的进行,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意识对活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下列两种现象:(1)熟练活动者对他们 正在做的事比不熟练活动者意识到的要少。(②2)如果迫使熟练活动者对熟 练活动产生意识,那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变慢。由于对被完成动作的口 头表达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证实这两种情况:(1) 熟练活动者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所能作出的口头说明比不熟练活动者要 少。例如,我们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比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要熟练得多, 我们很难说出我们是怎样完成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的,却能够说出我们 是如何完成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的。(2)口头描述与该活动表现同时并 进,这种努力将影响熟练活动者的行为表现,但不影响不熟练活动者。 例如,如果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想弄明白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谈话的,那么 你的速度和理解力将明显下降。可见,意识的介入对熟练活动反而会起 干扰作用。 三、意识的层次和水平 有的人把意识分成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1、焦点意识 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2、边缘意识 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3、下意识 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 种下意识 4、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 切事物)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如心跳脉搏,如超越感 官感知范围的一切事物。(注:在感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时或经常也是无所 知无所感。如你专注于某事物,周围的声音你可能会没有意识到,但这 时无意识和下意识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 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 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6、前意识 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 前意识
后生产出头脑中想要的新式的桌子。意识始终保持和监督着有目的活动 的进行,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意识对活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下列两种现象:(1)熟练活动者对他们 正在做的事比不熟练活动者意识到的要少。(2)如果迫使熟练活动者对熟 练活动产生意识,那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变慢。由于对被完成动作的口 头表达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证实这两种情况:(1) 熟练活动者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所能作出的口头说明比不熟练活动者要 少。例如,我们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比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要熟练得多, 我们很难说出我们是怎样完成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的,却能够说出我们 是如何完成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的。(2)口头描述与该活动表现同时并 进,这种努力将影响熟练活动者的行为表现,但不影响不熟练活动者。 例如,如果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想弄明白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谈话的,那么 你的速度和理解力将明显下降。可见,意识的介入对熟练活动反而会起 干扰作用。 三、意识的层次和水平 有的人把意识分成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1、焦点意识 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2、边缘意识 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3、下意识 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 种下意识。 4、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一 切事物)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如心跳脉搏,如超越感 官感知范围的一切事物。(注:在感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时或经常也是无所 知无所感。如你专注于某事物,周围的声音你可能会没有意识到,但这 时无意识和下意识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 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 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6、前意识 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 前意识
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 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 其产生意识。 还有人根据脑的兴奋水平的不同,把意识分成不同的水平。这种观 点认为,脑电频率的改变与人的大脑的兴奋水平直接相关,频率越高, 兴奋水平越高。因此可以用脑电图(EEG)来反映意识水平。 意识状态按脑电图的划分可分6个水平:由慢至快6、θ、a、a β、超频。 6水平:脑电1-3次/秒,为完全无意识水平 6水平:脑电4-7次/秒,为意识临界下水平 a`水平:在睡眠过程,局部意识水平。 q水平:脑电8--13次/秒,正常有意识水平,自由联想水平,或思 维期待水平。 β水平:脑电14--30次/秒,反应性思维,为意识注意水平。 超频水平:脑电40次/秒,目的性思维,为意识紧张水平。 在上述各意识水平中,6、θ,为无意识状态。α、α、β、超频, 为有意识状态。(引自朱志康《我们心灵的奥秘》) 四、意识状态 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 征。例如,什么进入意识之中,进入的程度如何,什么性质的心理活动 占主导地位,个人发挥作用的效率如何等等。对于意识状态也可以作各 种不同的分析。 从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意识经历着不同的状态。以入睡状 态为例,在睡眠开始时唤醒被试并让他报告被唤醒前的思想活动。研究 表明,意识经历着三种状态,XJ顺序依次是:完整的自我状态,即能区 别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界情境,思想合乎正常的逻辑过程:解构的自我 状态,即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出现许多古怪的心理内容;再构 的自我状态,即再度出现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思想过程。这种意识不同状 态的顺序是有规则地与同时发生的脑电波和眼动模式相关联的。 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 受着来自感觉系统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例如,做白日梦的人任凭 思路游荡,被动地观察着自动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主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例如,积极思考问题者设定目的、制定计划、展望远景、分析条件和结 果的关系等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意识状态 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正常和异常是很难区分的,界 限并不总是清楚的。但异常的意识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认知能力
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 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 其产生意识。 还有人根据脑的兴奋水平的不同,把意识分成不同的水平。这种观 点认为,脑电频率的改变与人的大脑的兴奋水平直接相关,频率越高, 兴奋水平越高。因此可以用脑电图(EEG)来反映意识水平。 意识状态按脑电图的划分可分 6 个水平:由慢至快 δ、θ、α、α`、 β、超频。 δ 水平:脑电 1--3 次/ 秒,为完全无意识水平。 θ 水平:脑电 4--7 次/ 秒,为意识临界下水平。 α` 水平:在睡眠过程,局部意识水平。 α 水平:脑电 8--13 次/秒,正常有意识水平,自由联想水平,或思 维期待水平。 β 水平:脑电 14--30 次/ 秒,反应性思维,为意识注意水平。 超频水平:脑电 40 次/ 秒,目的性思维,为意识紧张水平。 在上述各意识水平中,δ、θ,为无意识状态。α、α`、β 、超频, 为有意识状态。(引自朱志康《我们心灵的奥秘》) 四、意识状态 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 征。例如,什么进入意识之中,进入的程度如何,什么性质的心理活动 占主导地位,个人发挥作用的效率如何等等。对于意识状态也可以作各 种不同的分析。 从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意识经历着不同的状态。以入睡状 态为例,在睡眠开始时唤醒被试并让他报告被唤醒前的思想活动。研究 表明,意识经历着三种状态,XJ 顺序依次是:完整的自我状态,即能区 别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界情境,思想合乎正常的逻辑过程;解构的自我 状态,即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出现许多古怪的心理内容;再构 的自我状态,即再度出现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思想过程。这种意识不同状 态的顺序是有规则地与同时发生的脑电波和眼动模式相关联的。 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 受着来自感觉系统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例如,做白日梦的人任凭 思路游荡,被动地观察着自动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主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例如,积极思考问题者设定目的、制定计划、展望远景、分析条件和结 果的关系等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意识状态。 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正常和异常是很难区分的,界 限并不总是清楚的。但异常的意识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