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记忆 本章主要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用信息加工的观 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 理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的问题、体验 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 有的没有受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有的受到了强化而被保持下来,在一定条件下,那些被保持 下来的痕迹在人脑中重新得到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离开当前的客 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存在。而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发生 在感知觉之后。 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虽然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但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感知过的一切事物就不能 保留下来,就无法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人们要发展动作技能 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发展言语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的经验。俄国生理学家谢 切诺夫曾说过:“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 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连 接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什么也学 不会,什么也掌握不了。”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 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回忆属于“忆”的方面。记忆就是通过识记、保 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 个基本环节,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 本环节,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遗忘,保持的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遗忘。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 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 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 果的检验,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
第四章 记忆 本章主要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用信息加工的观 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 理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的问题、体验 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 有的没有受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有的受到了强化而被保持下来,在一定条件下,那些被保持 下来的痕迹在人脑中重新得到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离开当前的客 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存在。而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发生 在感知觉之后。 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虽然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但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感知过的一切事物就不能 保留下来,就无法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人们要发展动作技能, 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发展言语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的经验。俄国生理学家谢 切诺夫曾说过:“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 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连 接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什么也学 不会,什么也掌握不了。”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 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回忆属于“忆”的方面。记忆就是通过识记、保 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 一个基本环节,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 本环节,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遗忘,保持的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遗忘。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 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 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 果的检验,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这里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就相当于识记这一环节,贮存相当于保 持的环节,提取就是对信息的再认或回忆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人的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能识记快、保持牢.再 认和回忆容易和准确,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表象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我们回想起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形象 和过去与他交往过的情景。表象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事物形象的记忆,所以有时 又把表象称为记忆表象。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就象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某个事物或事 物的某种特征一样。它和感知觉一样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一一感性认识阶段。表象是在感 知觉的基础上获得的,离开感知觉,人的表象便无法形成。例如,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就没有 颜色的表象,天生耳聋的人就没有声音的表象。但表象的直观形象与知觉的形象有所不同: 知觉的形象比较鲜明生动,而表象的形象较为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比较稳定持久,而表象 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而表象的形象不够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 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被丢失 2、概括性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它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是反 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概括性。例如,我们头 脑中“山”的表象,它往往不是某一特定的山,而是自然界中山的一个概括形象。但是,表 象的概括性和词语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词语是抽象的概括。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感知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是由视觉获得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如对于事物的形状、大小、颜 色、空间等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把看见过的东西的视觉印象保持在头 脑中,但这种印象通常是模糊的,缺少细节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能够保持着一种几乎同照片 样清晰的视觉形象,他们只要对一张图画看上30秒钟左右,把图画拿走后,仍然能够在 摆图画的地方“看见”这幅画的形象,他们能详细的把它描述出来,甚至画面上最不显眼的 细节也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遗觉象”。一般出现在儿童身上, 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听觉表象是由听觉器官获得的声音表象,主要有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言语 听觉表象对人们分辨语音、语调等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音乐表象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歌曲和乐曲,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著名的音 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仍能创作出伟大的交响乐曲,就是来源于他的音乐表象能力 运动表象是和运动感觉相联系的,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动作和动作系统的形象。 例如,跑步、跳高、游泳、写字、打球等动作的形象。运动表象产生时,可以引起人们相应 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微弱运动 2、根据表象的概括性,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个别表象是指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形象,又称为单一表象。例如,关 于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某一个人的表象。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例如我们脑子里的大学生形象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般形象。 般表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因为它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特征的概括,而是对同一类事物的 般特点和主要特征的概括
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这里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就相当于识记这一环节,贮存相当于保 持的环节,提取就是对信息的再认或回忆。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人的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能识记快、保持牢.再 认和回忆容易和准确,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二、表象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我们回想起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形象 和过去与他交往过的情景。表象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事物形象的记忆,所以有时 又把表象称为记忆表象。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就象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某个事物或事 物的某种特征一样。它和感知觉一样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表象是在感 知觉的基础上获得的,离开感知觉,人的表象便无法形成。例如,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就没有 颜色的表象,天生耳聋的人就没有声音的表象。但表象的直观形象与知觉的形象有所不同: 知觉的形象比较鲜明生动,而表象的形象较为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比较稳定持久,而表象 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而表象的形象不够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 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被丢失。 2、概括性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它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是反 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概括性。例如,我们头 脑中“山”的表象,它往往不是某一特定的山,而是自然界中山的一个概括形象。但是,表 象的概括性和词语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词语是抽象的概括。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感知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是由视觉获得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如对于事物的形状、大小、颜 色、空间等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把看见过的东西的视觉印象保持在头 脑中,但这种印象通常是模糊的,缺少细节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能够保持着一种几乎同照片 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他们只要对一张图画看上 30 秒钟左右,把图画拿走后,仍然能够在 摆图画的地方“看见”这幅画的形象,他们能详细的把它描述出来,甚至画面上最不显眼的 细节也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遗觉象”。一般出现在儿童身上, 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听觉表象是由听觉器官获得的声音表象,主要有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言语 听觉表象对人们分辨语音、语调等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音乐表象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歌曲和乐曲,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著名的音 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仍能创作出伟大的交响乐曲,就是来源于他的音乐表象能力。 运动表象是和运动感觉相联系的,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动作和动作系统的形象。 例如,跑步、跳高、游泳、写字、打球等动作的形象。运动表象产生时,可以引起人们相应 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微弱运动。 2、根据表象的概括性,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个别表象是指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形象,又称为单一表象。例如,关 于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某一个人的表象。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例如我们脑子里的大学生形象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般形象。 一般表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因为它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特征的概括,而是对同一类事物的 一般特点和主要特征的概括
(三)、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表象,人的认识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才能摆脱 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从表象的直观性看,它近似于知觉:从表 象的概括性看,它近似于思维;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它是由知觉向思维过渡的 中间环节。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表象贫乏的人,想象也不可能丰富。 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不外两大类:感性知识与理性 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贮存在大脑中的知 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形象的信息量与词语的信息量的 比例约为1000:1。记忆内容的重现也大多以表象的形式出现。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 三、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类型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具 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例如,我们所感知过的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音容笑貌、 仪表姿态、音乐的旋律、自然景观、各种气味和滋味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着,所以又叫表 象记忆。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形 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类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能认知母亲或其他熟人的面孔,就表明他已 有了形象记忆。人感知过的事物,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会成为人的直接经验。 2.语词记忆。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 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 和词的制约,很少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 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人类只有凭借语词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 并获得间接知识。语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 都离不开语词记忆。语词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它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属 于语词记忆类型的人,最善于记语词材料,抽象概念和逻辑规则。即使在观察直观材料时也 是如此。这类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薄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情感的 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 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例如,某人就要与久别的朋友重逢,此刻他沉浸在幸 福的回忆中,昔日的愉快、欢乐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又如,俗语说“一朝遭蛇咬,十年 怕井绳”。这说明被蛇咬过的恐惧情绪体验仍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 不忘的。情绪记忆对人来讲具有动机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动,消极不 愉快的情绪记忆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 象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它是人们学习 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 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序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 成为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识记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和 恢复,不易遗忘。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
(三)、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表象,人的认识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才能摆脱 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从表象的直观性看,它近似于知觉;从表 象的概括性看,它近似于思维;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它是由知觉向思维过渡的 中间环节。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表象贫乏的人,想象也不可能丰富。 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不外两大类:感性知识与理性 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贮存在大脑中的知 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形象的信息量与词语的信息量的 比例约为 1000:1。记忆内容的重现也大多以表象的形式出现。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 力。 三、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类型。 -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具 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例如,我们所感知过的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音容笑貌、 仪表姿态、音乐的旋律、自然景观、各种气味和滋味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着,所以又叫表 象记忆。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形 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类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能认知母亲或其他熟人的面孔,就表明他已 有了形象记忆。人感知过的事物,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会成为人的直接经验。 2.语词记忆。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 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 和词的制约,很少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 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人类只有凭借语词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 并获得间接知识。语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 都离不开语词记忆。语词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它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属 于语词记忆类型的人,最善于记语词材料,抽象概念和逻辑规则。即使在观察直观材料时也 是如此。这类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薄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情感的 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 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例如,某人就要与久别的朋友重逢,此刻他沉浸在幸 福的回忆中,昔日的愉快、欢乐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又如,俗语说“一朝遭蛇咬,十年 怕井绳”。这说明被蛇咬过的恐惧情绪体验仍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 不忘的。情绪记忆对人来讲具有动机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动,消极不 愉快的情绪记忆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 象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它是人们学习 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 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序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 成为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识记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和 恢复,不易遗忘。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
作用。在个体发展中,运动记忆比其他各种记忆发生的早些,一般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 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记忆从内容上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 忆是互相联系着的,例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语词记忆,又要有形象记忆 即不只讲授理论,还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有些课程还要在做实验、操作仪器过程中使他们形 成一些动作记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根据记忆中对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贮存信息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贮信息系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把记忆区分为三 种信息存贮系统,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4 是这个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控制过程 意 提取 遗忘 遗忘 图4——1记忆系统的模式图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首先进入感觉记录器,在那里信息被登记。这时进入感觉记录器 里的信息都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 暂,一般不超过2秒,然后很快消失。人通过认知系统中的注意从感觉记忆中选取一部分信 息作进一步加工,其余没被选择的信息随之消失 被选择的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存贮 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一方面,它要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 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 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因此,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 忆。短时记忆依赖于注意,只要给予注意,信息就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注意一旦转移,信 息就开始消退,大约经过15——30秒就可完全消失,因此,注意是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 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短时记忆的作用一方面向长时记忆输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 感觉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少量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存贮库。它保持着从感觉记忆或由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其 容量是无限的。它保存着信息及信息加工规则,以备取用 多存贮模型主要说明短时记忆的规律,它对于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困 难。为此,70年代以后开始对记忆的三个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发现 2.记忆三个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感觉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 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保持就是感觉记忆,持续时间仅约2秒钟左 右
作用。在个体发展中,运动记忆比其他各种记忆发生的早些,一般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 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记忆从内容上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 忆是互相联系着的,例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语词记忆,又要有形象记忆, 即不只讲授理论,还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有些课程还要在做实验、操作仪器过程中使他们形 成一些动作记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根据记忆中对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贮存信息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贮信息系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把记忆区分为三 种信息存贮系统,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 4—1 是这个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 4——1 记忆系统的模式图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首先进入感觉记录器,在那里信息被登记。这时进入感觉记录器 里的信息都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 暂,一般不超过 2 秒,然后很快消失。人通过认知系统中的注意从感觉记忆中选取一部分信 息作进一步加工,其余没被选择的信息随之消失。 被选择的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存贮 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一方面,它要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 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 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因此,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 忆。短时记忆依赖于注意,只要给予注意,信息就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注意一旦转移,信 息就开始消退,大约经过 15——30 秒就可完全消失,因此,注意是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 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短时记忆的作用一方面向长时记忆输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 感觉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少量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存贮库。它保持着从感觉记忆或由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其 容量是无限的。它保存着信息及信息加工规则,以备取用。 多存贮模型主要说明短时记忆的规律,它对于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困 难。为此,70 年代以后开始对记忆的三个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发现. 2.记忆三个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感觉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 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保持就是感觉记忆,持续时间仅约 2 秒钟左 右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其特点是:①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 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尼 赛尔把它称作为映象记忆。②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视感觉记忆约为 025-1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 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 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虽然信息在感 觉记忆阶段停留时间极短,但已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③感觉 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接受信息的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其感觉到的形象可能具有大量的 潜在信息。一般认为其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些。④感觉记忆痕迹很 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 快衰退而消失 在记忆中,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系统的存在。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于1960年 通过实验证实的。早在19世纪中叶,哈密顿就曾确定人在一瞬间大约只能够辨认6个物体, 19世纪后期,艾德曼和道奇发现,在呈现为100毫秒时间里,人们对于视觉刺激只能够报 告出4或5个不连贯的字母。这些结果历来在知觉和记忆理论中传统地引用着。斯波林在记 忆实验时却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但他们却声称自己所看到的要比所 能报告的多。为了査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这个方法和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过去在记忆实验中,总喜欢采用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把 记住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来计算回忆的成绩。斯波林则改变实验程序,从而巧妙地使 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上面有12个字母 分成上、中、下3行,每行4个字母(见图4-2)。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以50毫秒时间 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3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 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 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3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 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3行字母,由此推算,他头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9个之 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 4-5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4-5个项目的 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 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 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 即出现,而是延迟在10-1000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 某一行的字母。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 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象信息 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1秒钟左右。 字母卡字母呈现后立即发出的音调 被试根据音调信号报告字母 JQBL 高音调 第一行 MXRG 中音调 第二行 SYCT 低音调 第三行 图4-2斯波林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采自 G. Sperling1960) 上述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 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其特点是:①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 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尼 赛尔把它称作为映象记忆。②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视感觉记忆约为 0.25----1 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 1 秒,但也不长于 4 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 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 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虽然信息在感 觉记忆阶段停留时间极短,但已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③感觉 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接受信息的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其感觉到的形象可能具有大量的 潜在信息。一般认为其记忆的容量为 9—20 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些。④感觉记忆痕迹很 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 快衰退而消失。 在记忆中,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系统的存在。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于 1960 年 通过实验证实的。早在 19 世纪中叶,哈密顿就曾确定人在一瞬间大约只能够辨认 6 个物体, 19 世纪后期,艾德曼和道奇发现,在呈现为 100 毫秒时间里,人们对于视觉刺激只能够报 告出 4 或 5 个不连贯的字母。这些结果历来在知觉和记忆理论中传统地引用着。斯波林在记 忆实验时却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 4、5 个字母,但他们却声称自己所看到的要比所 能报告的多。为了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这个方法和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过去在记忆实验中,总喜欢采用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把 记住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来计算回忆的成绩。斯波林则改变实验程序,从而巧妙地使 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上面有 12 个字母, 分成上、中、下 3 行,每行 4 个字母(见图 4—2)。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以 50 毫秒时间 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 3 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 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 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 3 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 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 3 行字母,由此推算,他头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 9 个之 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 9 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 4—5 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 4—5 个项目的 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 一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 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 50 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 即出现,而是延迟在 10 一 1000 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 某一行的字母。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 1 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象信息 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 1 秒钟左右。 字母卡 字母呈现后立即发出的音调 被试根据音调信号报告字母 J Q B L M X R G S Y C T 高 音 调 中 音 调 低 音 调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图 4—2 斯波林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采自 G.Sperling 1960) 上述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 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