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犯罪,而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他执法不避权贵,使得那些诸侯王公和皇 家宗室都怕得斜着眼看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鹰”。 当景帝的儿子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时,刘荣想要刀笔给皇上写信谢罪, 郅都不让府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了临江王。临江王送出书信后就自杀 了。窦太后听说此事非常生气,找了一个别的借口说郅都犯了大法,将其罢职为 民。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 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事可以随机处里的特权。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 为人,郢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 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 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匈奴把他看作心腹之患。窦太后后来又援引了法 律陷害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宽释他。窦太后说:“他是忠臣,难 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结果郅都就这样被斩了。 (二)【题文】K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线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 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 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 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 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 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分析组织材料的特点,明确本诗线索 9.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 乱惆怅)之情。(2分)“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 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 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 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 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 分) 解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 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
怕犯罪,而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他执法不避权贵,使得那些诸侯王公和皇 家宗室都怕得斜着眼看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鹰”。 当景帝的儿子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时,刘荣想要刀笔给皇上写信谢罪, 郅都不让府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了临江王。临江王送出书信后就自杀 了。窦太后听说此亊非常生气,找了一个别的借口说郅都犯了大法,将其罢职为 民。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 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亊可以随机处里的特权。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 为人,郢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 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 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匈奴把他看作心腹之患。窦太后后来又援引了法 律陷害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宽释他。窦太后说:“他是忠臣,难 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结果郅都就这样被斩了。 (二)【题文】K0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8—9 题。(1 1 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 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线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 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 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 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 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 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 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分析组织材料的特点,明确本诗线索。 9. 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 乱惆怅)之情。(2 分)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 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 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 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 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 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 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 (1 分) 解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 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 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 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 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 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 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晁端友的诗为当时人所称赏,苏轼在《晁君成诗集引》中说他的诗“温厚静深, 如其为人”(《东坡集》卷二十四)。 诗的一二两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寒 林”,除了写荒郊野景,黄叶零落,林木萧疏,还暗寓着季节。“残日”,也是 方面绘景,红日西沉,暮霭弥漫,同时也明点着时间,已近黄昏之时。冬日傍 晚,“欲栖乌”,也就是“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残晖笼罩着疏林,寒林的 梢顶盘旋着归鸦,构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转为内景:“壁里青灯 乍有无。”“青灯”,即油灯,其光发青,故名。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 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乍有无”即乍有乍无,也就是 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鸟鸦归林,旅人 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际,寓居于灯影幢幢的旅舍之内,诗人心旌摇荡,思绪纷 乱 诗的三四两句由坐写到卧,由雨写到马,宣泄了一种空虚、落寞的情绪。“假寐” 指不脱衣冠而睡,通常指坐着打盹儿。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 更使人增加愁闷。终因时间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 马在嚼着草料。夜阑人静,疲马嚼着残刍,窸窣之声,更使人觉得深夜的沉寂。 “疲马”是疲倦的马,“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疲马啮残刍”,既表明时 间之久,夜之深,又表现声音之弱。卧听着疲马啮着残刍,触动着诗人疲于奔波, 深感孤寂的情怀,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这首诗写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 以物寓意,自然贴切。诗中的“乌”与“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 诗人将这两物摄入诗篇,是有含意的。乌鸦暮投林,而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 旅馆。疲马夜不眠,犹如人夜深仍然难寐。以景明情,含蓄蕴藉。诗人以残日的 余晖,青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 的意境,从而烘托出他的心情,诗人外孙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上记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为“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龀残蔬”,“蔬”其实为“刍”之误 “不寐”不如“假寐”,“羸马”不如“疲马”。因为“卧听”就已明示为“不 寐”,不必重复。而“假寐”,则说明诗人感到旅途劳顿,要睡了,但心绪不宁, 又不能入睡,先是“假寐”,而后决计卧眠,层次是很清楚的。至于黄庭坚受到 此联启发而得句“马龅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 系写马嚼枯萁之声,犹如风雨翻江,与这首诗中的意境迴然不同。这里是写长途 劳顿,所以用“疲马”,而“羸马”是瘦弱的马,用在这里也就不切合句意。问 题还在于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是一致 的,对诗人的情怀都起着衬托作用。 郭震(656年~713年),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字元振,魏州贵乡(今 河北大名县)人。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 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 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 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 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 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晁端友的诗为当时人所称赏,苏轼在《晁君成诗集引》中说他的诗“温厚静深, 如其为人”(《东坡集》卷二十四)。 诗的一二两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寒 林”,除了写荒郊野景,黄叶零落,林木萧疏,还暗寓着季节。“残日”,也是 一方面绘景,红日西沉,暮霭弥漫,同时也明点着时间,已近黄昏之时。冬日傍 晚,“欲栖乌”,也就是“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残晖笼罩着疏林,寒林的 梢顶盘旋着归鸦,构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转为内景:“壁里青灯 乍有无。”“青灯”,即油灯,其光发青,故名。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 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乍有无”即乍有乍无,也就是 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乌鸦归林,旅人 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际,寓居于灯影幢幢的旅舍之内,诗人心旌摇荡,思绪纷 乱。 诗的三四两句由坐写到卧,由雨写到马,宣泄了一种空虚、落寞的情绪。“假寐”, 指不脱衣冠而睡,通常指坐着打盹儿。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 更使人增加愁闷。终因时间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 马在嚼着草料。夜阑人静,疲马嚼着残刍,窸窣之声,更使人觉得深夜的沉寂。 “疲马”是疲倦的马,“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疲马啮残刍”,既表明时 间之久,夜之深,又表现声音之弱。卧听着疲马啮着残刍,触动着诗人疲于奔波, 深感孤寂的情怀,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这首诗写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 以物寓意,自然贴切。诗中的“乌”与“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 诗人将这两物摄入诗篇,是有含意的。乌鸦暮投林,而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 旅馆。疲马夜不眠,犹如人夜深仍然难寐。以景明情,含蓄蕴藉。诗人以残日的 余晖,青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 的意境,从而烘托出他的心情,诗人外孙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上记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为“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蔬”其实为“刍”之误。 “不寐”不如“假寐”,“羸马”不如“疲马”。因为“卧听”就已明示为“不 寐”,不必重复。而“假寐”,则说明诗人感到旅途劳顿,要睡了,但心绪不宁, 又不能入睡,先是“假寐”,而后决计卧眠,层次是很清楚的。至于黄庭坚受到 此联启发而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 系写马嚼枯萁之声,犹如风雨翻江,与这首诗中的意境迥然不同。这里是写长途 劳顿,所以用“疲马”,而“羸马”是瘦弱的马,用在这里也就不切合句意。问 题还在于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是一致 的,对诗人的情怀都起着衬托作用。 郭震(656 年~713 年),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字元振,魏州贵乡(今 河北大名县)人。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