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11.2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认识和估 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 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11.2.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分类。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 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 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因素是 可变的。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6个,即:①劳动;②资本存量的规模;③资源配置状况:④规模经 济;⑤知识进展;⑥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 长因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 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1985年出版的《1929-1982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 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结果总结在表11-2中。 表11-2总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 增长因素 增长率(‰) 总要素投入 劳动:1.34 资本 单位投入的产量 1.02 知识:0.66 资源配置:0.23 规模经济:0.26 其他:-0.03 国民收入 (资料来源:引自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735页表21-1) 310
31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1.2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认识和估 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 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11.2.1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分类。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 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 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因素是 可变的。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 6 个,即:①劳动;②资本存量的规模;③资源配置状况;④规模经 济;⑤知识进展;⑥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 长因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 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 1985 年出版的《1929—1982 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 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结果总结在表 11-2 中。 表 11-2 总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 增长因素 增长率(%) 总要素投入 劳动:1.34 资本:0.56 单位投入的产量 知识:0.66 资源配置:0.23 规模经济:0.26 其他:-0.03 1.90 1.02 国民收入 2.92 (资料来源:引自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 735 页表 21-1)
经济增长理论第!!章 运用1929—1982年间的数据,丹尼森计算出292%的年实际产量增长率中的1.9%应 归功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其原因可以部分地从经济增长 的分解式中得到解释,即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所以劳动的增长率就有相对大的权重 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或每单位要素投入产量的来源情况如何呢?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知 的进展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2/3。此外,资源配置这一因素对要素生产 率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例如人们从薪水少的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产量的 增加或收入的增长。另一个重要的情形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就业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再 配置。 另一个因素是规模经济。从表中可以看到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中超过10%的部分要归 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要求的投入更少,这 主要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的经济效率可能不高,但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 节约,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据此,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丹尼森所说的 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取新的知识而产生 的结构和设备的更优秀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或者简单 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 地制造、组合以及使用他们的知识。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 只把生产率的增长看成大部分是采用新的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误的。他强调管理知识的 重要性。管理知识就是广义的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在丹尼森看来,管理和组 织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它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比对改 善产品物理性能的影响更大。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 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11.2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是运用调节分析方法,通过对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 的长期估量、分析与研究进行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库兹涅茨在一系列关于经济増长的著作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 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1)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 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 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 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中介 31I
311 经济增长理论 第 11 章 运用 1929—1982 年间的数据,丹尼森计算出 2.92%的年实际产量增长率中的 1.9%应 归功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其原因可以部分地从经济增长 的分解式中得到解释,即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所以劳动的增长率就有相对大的权重。 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或每单位要素投入产量的来源情况如何呢?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知 识的进展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 2/3。此外,资源配置这一因素对要素生产 率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例如人们从薪水少的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产量的 增加或收入的增长。另一个重要的情形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就业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再 配置。 另一个因素是规模经济。从表中可以看到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中超过 10%的部分要归 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要求的投入更少,这 主要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的经济效率可能不高,但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 节约,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据此,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丹尼森所说的 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取新的知识而产生 的结构和设备的更优秀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或者简单 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 地制造、组合以及使用他们的知识。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 只把生产率的增长看成大部分是采用新的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误的。他强调管理知识的 重要性。管理知识就是广义的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在丹尼森看来,管理和组 织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它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比对改 善产品物理性能的影响更大。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 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11.2.2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是运用调节分析方法,通过对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 的长期估量、分析与研究进行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库兹涅茨在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著作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 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1) 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 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 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 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中介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 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 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 为了弄清什么是导致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 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结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 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 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企业,甚至大 的跨国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分配来看,在美国,1870年全部劳动力的 535%在农业部门,到了1960年则降低到7%以下。在比利时,农业劳动力从1846年占全 部劳动力的51%减少到1961年的75%。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50个百分点,需要经过 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则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比减少了30到 40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 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他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 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了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増长的影响。不难看岀,库兹涅茨对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丹尼森的分析的一个不同之处是他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库兹涅茨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増长的影响比较小。 主要表现在,不发达国家传统结构束缚着被聚集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的60%以上的劳动力 而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同时,制造业结构不能满足现代经济 增长对它提出的要求,需求结构变化缓慢,消费水平低,不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 刺激。 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库兹涅茨提出了所谓的倒“U”字假说。他在1954 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所作的演说中,首次论述了如下一种观点,即:随着经济发展而来 的“创造”与“破坏”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并影响着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利用各国的 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他得出的下述结论流传较广:“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 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 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如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 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 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曲线时,设想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 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用如下三个因
31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 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 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 为了弄清什么是导致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 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 结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 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 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企业,甚至大 的跨国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分配来看,在美国,1870 年全部劳动力的 53.5%在农业部门,到了 1960 年则降低到 7%以下。在比利时,农业劳动力从 1846 年占全 部劳动力的 51%减少到 1961 年的 7.5%。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 50 个百分点,需要经过 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则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比减少了 30 到 40 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 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他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 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了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难看出,库兹涅茨对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丹尼森的分析的一个不同之处是他重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库兹涅茨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小。 主要表现在,不发达国家传统结构束缚着被聚集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的 60%以上的劳动力, 而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同时,制造业结构不能满足现代经济 增长对它提出的要求,需求结构变化缓慢,消费水平低,不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 刺激。 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库兹涅茨提出了所谓的倒“U”字假说。他在 1954 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所作的演说中,首次论述了如下一种观点,即:随着经济发展而来 的“创造”与“破坏”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并影响着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利用各国的 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他得出的下述结论流传较广:“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 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 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如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 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的倒“U”字假说, 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曲线时,设想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 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用如下三个因
第/章 经济增长理论,…日 素的变化来说明。这三个因素是:按部门划分的个体数的比率;部门之间收入的差别;部 门内部各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库兹涅茨推断这三个要素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起下述作 用: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将趋 于不平等;②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 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③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④使不平等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财 产因素所占的比率将降低,以及以收入再分配为主旨的各项政策将被采用等。各部门内部 的分配趋于平等,总的来说收入分配能够趋于平等 库兹涅茨假说提出后,一些西方学者曾就有关倒“U”字形形成的过程、导致倒“U” 字形的原因以及平等化过程进行过较多的讨论。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库兹涅茨曲线不符 合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情况。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的收入分配的 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并没有向平等方向转变。 11.3经济增长模型 自从萨缪尔森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迅速, 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应运而生,其中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在宏观 经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11.3.1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假设前提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 即S=s,这里s代表整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③生产过程 中只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④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⑤不存在 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的问题;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 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哈罗德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该社会的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 定的比例,这一比例称为资本一产量比,以v来表示。若K和y依次代表资本和产量(或 国民收入),则有 (11-1) 随着社会资本的增长,该社会的产量也增长,假设二者的产量增长量依次为△K和△Y。 两者之比被称为边际资本一产量比。如果原有的资本产量比等于边际的资本一产量比,那 么有 △K=v△Y (11-2) N3130
313 经济增长理论 第 11 章 素的变化来说明。这三个因素是:按部门划分的个体数的比率;部门之间收入的差别;部 门内部各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库兹涅茨推断这三个要素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起下述作 用: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将趋 于不平等;②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 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③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④使不平等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财 产因素所占的比率将降低,以及以收入再分配为主旨的各项政策将被采用等。各部门内部 的分配趋于平等,总的来说收入分配能够趋于平等。 库兹涅茨假说提出后,一些西方学者曾就有关倒“U”字形形成的过程、导致倒“U” 字形的原因以及平等化过程进行过较多的讨论。经济发展的资料表明:库兹涅茨曲线不符 合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情况。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的收入分配的 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并没有向平等方向转变。 11.3 经济增长模型 自从萨缪尔森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迅速, 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应运而生,其中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在宏观 经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11.3.1 哈罗德—多马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假设前提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 S 是国民收入 Y 的函数, 即 S=sY,这里 s 代表整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③生产过程 中只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 L 和资本 K;④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⑤不存在 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的问题;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 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哈罗德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该社会的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 一定的比例,这一比例称为资本—产量比,以 v 来表示。若 K 和 Y 依次代表资本和产量(或 国民收入),则有 K=vY (11-1) 随着社会资本的增长,该社会的产量也增长,假设二者的产量增长量依次为 ∆K 和 ∆Y。 两者之比被称为边际资本—产量比。如果原有的资本产量比等于边际的资本—产量比,那 么有 ∆K=v∆Y (11-2)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314∥
31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