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谷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 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 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 扬镳,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 记》所记载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 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 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 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从青铜器 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古记称“有 凤来仪”“风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 源已久。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 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曰减, 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 位。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元明清三个朝代 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社 丹结合,“凤穿社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 也越来越格外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乡村平民女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 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 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 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 扬镳,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 记》所记载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 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 治结合,后者却是 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 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 即 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从青铜器 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古记称 “有 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 来 源已久。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 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曰 减, 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 位。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元明清三个朝代 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社 丹结合,“凤穿社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 也越来越格外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乡村平民女
子的鞋帮或围裙上銹凤双飞或凤穿社丹,谁也不能管:至于赠给情人的手帕,銹凤穿花更加 常见:至于民间俚曲唱本,开口离不了凤凰;风的图案已不是宫廷所独用,早成为人民共同 的艺术主题。也就是凤接近人民,人民因之丰富了凤的形象。因此,从表面上看,凤的抽 象地位下降,不能和龙并提:事实上凤和人民感情打成一片,特别是在民间刺銹中被赋以无 限丰富的艺术生命,得到不朽和永生。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另外一种事实,在近百年来封建上 层艺术成就中,丝绸锦銹袍服,瓷、漆和嵌镶工艺,金银加工,凡百诸精细造形艺术图案, 龙的图案占有主要地位,凤只是次要地位。 (摘编自沈从文《龙凤艺术》 1.下列关于“龙凤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凤图案是人们熟悉的民族艺术图案,但在各个时代的工艺造型设计中不断发展变 化,专家学者也很难说清楚 B.数千年来,龙凤图案以吉祥的形象成为我国艺术装饰的主题,被广泛、普遍使用,深 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C.龙凤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其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龙凤图案并用象征了上 层统治权威。 D.从龙凤图案在古代艺术上的形象和传说来看,龙凤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人们对的 龙凤感情不完全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帝乘龙引凤,群臣有攀着龙髯随同升天者:萧史吹箫引风,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 两个神话传说实际上影响了龙凤后来的发展。 B.从甲骨文字上看,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就形成雨后出现的彩虹,可见龙 能致雨的神秘传说已有数千年之久。 C.青铜器器物上凤的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古记上说“有风来仪”“凤凰于飞”,表明凤 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由来已久。 D.龙和封建政治结合,凤和诗歌爱情联系,在丝绸锦绣袍服,瓷、漆和嵌镶工艺等上层 精细造型艺术图案中,二者平分秋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以后,凤和诗文爱情联系逐渐增多,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因而,人民不断丰 富它的形象,使它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子的鞋帮或围裙上綉凤双飞或凤穿社丹,谁也不能管;至于赠给情人的手帕,綉凤穿花更加 常见;至于民间俚曲唱本,开口离不了凤凰;凤的图案已不是宫廷所独用,早成为 人民共同 的艺术主题。也就是凤接近人民,人民因之丰富了凤的形象。因此,从表面上 看,凤的抽 象地位下降,不能和龙并提;事实上凤和人民感情打成一片,特别是在民间刺綉中被赋以无 限丰富的艺术生命,得到不朽和永生。但是我们也得承认另外一种事实,在近百年来封建上 层艺术成就中,丝绸锦綉袍服,瓷、漆和嵌镶工艺,金银加工,凡百诸精细造形艺术图案, 龙的图案占有主要地位,凤只是次要地位。 (摘编自沈从文《龙凤艺术》 1.下列关于“龙凤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凤图案是人们熟悉的民族艺术图案,但在各个时代的工艺造型设计中不断发展变 化,专家学者也很难说清楚。 B.数千年来,龙凤图案以吉祥的形象成为我国艺术装饰的主题,被广泛、普遍使用,深 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C.龙凤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其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龙凤图案并用象征了 上 层统治权威。 D.从龙凤图案在古代艺术上的形象和传说来看,龙凤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人们对 的 龙凤感情不完全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帝乘龙引凤,群臣有攀着龙髯随同升天者;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 两个神话传说实际上影响了龙凤后来的发展。 B.从甲骨文字上看,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就形成雨后出现的彩虹,可见龙 能致雨的神秘传说已有数千年之久。 C.青铜器器物上凤的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古记上说“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表明凤 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由来已久。 D.龙和封建政治结合,凤和诗歌爱情联系,在丝绸锦绣袍服,瓷、漆和嵌镶工艺等上层 精细造型艺术图案中,二者平分秋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以后,凤和诗文爱情联系逐渐增多,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因而,人民不断丰 富它的形象,使它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B.由于方士和尚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然日渐减少,但又增加了新的神性,所以 龙的图案在封建社会制度上一直地位特殊 C.乡村平民女子的鞋帮或围裙上绣凤双飞,民间俚曲唱本开口不离凤凰:这表明凤的图 案逐渐脱离宫廷,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 D凤的不朽和永生,说明活在人民情感中的东西会在不同的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创造热 情结合,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噗。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 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骁锐ˉ 贼,斩以徇,尝归沭,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 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 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 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诛,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 母天下。章献深街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 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 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 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曰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 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曰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 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 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节选自《宋史·李迪传W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知制诰 擢:提拔 B.A何以济 济:帮助,接济 C.章献深衔之 衔:怀恨
B.由于方士和尚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然日渐减少,但又增加了新的神性,所以 龙的图案在封建社会制度上一直地位特殊。 C.乡村平民女子的鞋帮或围裙上绣凤双飞,民间俚曲唱本开口不离凤凰;这表明凤的 图 案逐渐脱离宫廷,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 D.凤的不朽和永生,说明活在人民情感中的东西会在不同的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创造热 情结合,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贌。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 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 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骁锐士,擒 贼,斩以徇,尝归沭,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 蝗旱, 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 代元方,俟 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 以示恩德,何必曰 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诛,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 母天下。章献深街.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 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 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 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 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 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曰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 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 今曰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 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 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 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 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 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节选自《宋史•李迪传 W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擢知制诰 擢:提拔。 B.A 何以济 济:帮助,接济。 C.章献深衔之 衔:怀恨
D.而仁宗君德日就 就:接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迪很有才华。他带着自已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称赞他是辅佐国家的人才,后来 他以第一名的身份中了进士。 B.李迪直言进谏。皇上想要立章献做皇后,李迪多次上书劝谏阻止,后来章献当了太后 打击报复他,把他贬到衡州 C.李迪有胆有识。皇帝对周怀政事件非常生气,迁罪于太子,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挺 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做法 D.李迪是社稷之臣。章献太后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在仁宗即位后,两人为了朝廷的利 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迪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2)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曰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诗歌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D.而仁宗君德日就 就:接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 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迪很有才华。他带着自已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称赞他是辅佐国家的人才,后 来 他以第一名的身份中了进士。 B.李迪直言进谏。皇上想要立章献做皇后,李迪多次上书劝谏阻止,后来章献当了太 后, 打击报复他,把他贬到衡州。 C.李迪有胆有识。皇帝对周怀政事件非常生气,迁罪于太子,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挺 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做法。 D.李迪是社稷之臣。章献太后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在仁宗即位后,两人为了朝廷的 利 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迪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2) 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 9 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曰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8.诗歌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9.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诗经·蒹葭》)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W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 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丹柯 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只有一族人,他们三面都是走不完的密林,第四面才是草原。这是些快乐 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另外的种族把他们驱赶到林子深处 林子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密密层层纠结在一起,阳光也不容易穿过。要是光线落到 泥沼上,就会有恶臭升起,人们就接连地死去。想活命只有两条路:后退,有强悍凶恶的敌 人:前进,有巨人似的大树挡路,粗大的树枝紧紧地抱在一块,白天黑夜都是坚固的黑暗, 好像要压碎他们。风发出低沉的响声,像是为他们唱葬歌 然而,他们是坚强的人,还能和那些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一搏,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愿。 他们在漫漫长夜里,在树林阴沉的喧响中,在泥沼的毒臭中坐着想来想去。愁思使身心疲乏, 恐惧产生了。最初还是胆怯的、低声的,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他们想到敌人那儿,献出自己的 自由,被死吓住的人不害怕做奴隶。这时,丹柯出现了 丹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他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结果。为什么要把气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道阻且长。 (《诗经•蒹葭》)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杜甫《登高 W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__,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 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 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丹柯 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只有一族人,他们三面都是走不完的密林,第四面才是草原。这是些快 乐 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另外的种族把他们驱赶到林子深处。 林子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密密层层纠结在一起,阳光也不容易穿过。要是光线落 到 泥沼上,就会有恶臭升起,人们就接连地死去。想活命只有两条路:后退,有强悍凶恶的 敌 人;前进,有巨人似的大树挡路,粗大的树枝紧紧地抱在一块,白天黑夜都是坚固的黑 暗, 好像要压碎他们。风发出低沉的响声,像是为他们唱葬歌。 然而,他们是坚强的人,还能和那些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一搏,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 愿。 他们在漫漫长夜里,在树林阴沉的喧响中,在泥沼的毒臭中坐着想来想去。愁思使身心疲乏, 恐惧产生了。最初还是胆怯的、低声的,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他们想到敌人那儿,献出自己的 自由,被死吓住的人不害怕做奴隶。这时,丹柯出现了。 丹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他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结果。为什么要把气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