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 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 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 是艺术文学。芑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徳于不知不觉之 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 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 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 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 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 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 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 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 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 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 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 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 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 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 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 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 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 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 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 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 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 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 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 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 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 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 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 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 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 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 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 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 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 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 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 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 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 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 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 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 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 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 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 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 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 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 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 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 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 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 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 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 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 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 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 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 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 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 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 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 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 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 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贊 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徳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 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 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 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 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 民始安。阳知州赃雜不忌民数百诉知州无罪最将听之息最释知州如故出何最叹民 法以诛罪受憨畏鳢迷无罪人乎释以憤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 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貿郡悬忐宪庶,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 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 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 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 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 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 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 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 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 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 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 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 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 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 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 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 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 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 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 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 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 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 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
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 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 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査访,而 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 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 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李益 其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其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8.这两首诗紧扣听“梁州曲”各写了什么内容?(6分) 9.“何处关山无此曲”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
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 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 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 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查访,而 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 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 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李益 其一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其二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8.这两首诗紧扣听“梁州曲”各写了什么内容?(6 分) 9.“何处关山无此曲”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
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 个典故来营造迷离、凄怨意境。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两句,描绘了山间朝暮之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 节。她驾一辆奧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 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 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 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杄却直,满脸皺纹中 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 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 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淸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 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侯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 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 折磨着她的肠胃。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 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 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 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 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 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煕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 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 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 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褛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 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 个典故来营造迷离、凄怨意境。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绘了山间朝暮之 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盲 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 节。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 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 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 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 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 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 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 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 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 折磨着她的肠胃。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 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 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 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 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 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 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 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 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 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夭赋,她成立了 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 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 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 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 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夭傍晩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 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侯并没有回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 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 走过来”写出了姑娘犹豫、矛盾的复杂心理 C.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 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智慧。 D.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 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E.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 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以“盲者”为题,“盲者”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盲老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四次写坠胡声响起来,每次作用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 什么效果。(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景仰之人物一—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 元实业家”。 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大干 场时,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不顾自身安危, 向慈禧太后进言,应购洋炮、买军舰、练新军,进行备战,建议慈禧太后削减六十大寿庆典 的银两,以资军用。慈禧太后大怒,差点把他的“顶戴”给摘了。国难当头,朝廷腐败,张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 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 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 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 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 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 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 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 走过来”写出了姑娘犹豫、矛盾的复杂心理。 C.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 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智慧。 D. 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 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E.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 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以“盲者”为题,“盲者”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在刻画盲老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四次写坠胡声响起来,每次作用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 什么效果。(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景仰之人物——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 20 多个企业, 370 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 元实业家”。 1894 年,41 岁的张謇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大干一 场时,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不顾自身安危, 向慈禧太后进言,应购洋炮、买军舰、练新军,进行备战,建议慈禧太后削减六十大寿庆典 的银两,以资军用。慈禧太后大怒,差点把他的“顶戴”给摘了。国难当头,朝廷腐败,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