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汝州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 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 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 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 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观了一些偏差和 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冋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 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 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 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 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 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 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 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 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 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 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 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 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 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 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 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 碧水蓝天。唯有如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摘编自周小毛、何绍辉《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 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髙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 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髙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 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汝州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 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 30 年, 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 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 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观了一些偏差和 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 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 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 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 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 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 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 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 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 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 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 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 GDP 的单向 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 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 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 GDP,不要有污染的 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 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 碧水蓝天。唯有如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摘编自周小毛、何绍辉《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 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髙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 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髙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 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 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盘、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 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 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髙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 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 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 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共享发展要坚诗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 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解决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 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 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蒋殊 康志刚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 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 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 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 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 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 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 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 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一 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 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 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 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 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 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 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盘、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 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 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髙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 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 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 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共享发展要坚诗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 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解决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 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 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蒋殊 康志刚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 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 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 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 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 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 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 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 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 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 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 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 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 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 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
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 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 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 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 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 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 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 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 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 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 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 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 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 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 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 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 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 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 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 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①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先明日报》〉。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 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 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 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 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5.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5分) 6.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 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姜常红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 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
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 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 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 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 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 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 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 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 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 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 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 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 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 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 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 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 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 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 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 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先明日报》〉。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 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 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 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 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5.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5 分) 6.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 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 姜常红 饶宗颐,1917 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 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
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髙声望。我 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 饶”。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 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 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 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 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 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 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 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 的知识“太肤浅”,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 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 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15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 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年,中山大学校 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18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 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 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 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 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 学,饶宗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 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 马。饶总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 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 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 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2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去 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1940年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 观,法国政府于1963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 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 每次仅限入5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 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 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埋首在 藏书的世界里
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 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 饶”。2011 年 12 月 13 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 年 3 月 23 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 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 年 9 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 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 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 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 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 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 的知识“太肤浅”,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 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 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 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 15 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 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 年,中山大学校 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 18 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 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 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 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 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 学,饶宗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 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 马。饶总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 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 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 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 2 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去 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 1940 年被 4 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 观,法国政府于 1963 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 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 每次仅限入 5 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 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 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 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埋首在 藏书的世界里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 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 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 的“兔论”即为此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饶宗颐的情况以及其在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贡献,给 读者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认识传主。 B.父亲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 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C.文章交代,18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 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D.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 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E.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 们学习: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9.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攻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义姁,以医 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 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 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 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 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 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 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 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 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强、 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 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 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 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 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 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纵廉 其治仿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 为不复行此道乎?”賺之。至冬,杨可方受告缗,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 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 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 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 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 的“兔论”即为此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饶宗颐的情况以及其在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贡献,给 读者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认识传主。 B.父亲去世后,15 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 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C.文章交代,18 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 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D.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 一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E.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 们学习: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9. 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攻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义姁,以医 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 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 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 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 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 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 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 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 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强、 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 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 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 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 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 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纵廉, 其治仿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 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杨可方受告缗,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 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