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市2013届高三第四次模拟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 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 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 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 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 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 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 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 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 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 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 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 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 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 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 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 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 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髙远,而又寄寓 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 遂空载月归。诗的意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 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难怪为人所盛 赞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 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 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 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摘编自袁行霈《诗与禅》
河南开封市 2013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 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 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 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 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 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 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 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 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 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 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 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 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 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 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 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 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 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 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 遂空载月归。诗的意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 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难怪为人所盛 赞。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 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 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 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摘编自袁行霈《诗与禅》)
1.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属于宗教范畴, 二者的归属、旨趣都有很大的不同。 B.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 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C.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 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 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理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引出了持久不息 的诸多争论,这说明人们对于以禅喻诗是有不同看法的。 B.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这种风格占 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C.“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 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D.王维的《鹿砦》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是因 为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 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B.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 可取之处不多,因而不能流传至今 C.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 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 D.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 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 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 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 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 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 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 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 路也。’’众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 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 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
1.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属于宗教范畴, 二者的归属、旨趣都有很大的不同。 B.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 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C.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 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 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理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引出了持久不息 的诸多争论,这说明人们对于以禅喻诗是有不同看法的。 B.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这种风格占 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C.“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 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D.王维的《鹿砦》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是因 为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 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B.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 可取之处不多,因而不能流传至今。 C.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 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 D.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 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 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 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 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 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 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 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 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 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 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
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 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 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④,民持钞出籴,稍昏 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 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 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 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 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 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币: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 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④缗(min):贯,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罢旧盗之朔望参 者 朔: 阴历的每月十五 B.其党暴戾为 党:同伙。 C.登车就 道 就:靠近。 D.复祷于社 社:土地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 竟居之 ③养浩至,尽置诸法 ④又刻 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 ⑤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⑥关中之人, 哀之如失父母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 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 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 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 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 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 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 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
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 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 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④,民持钞出籴,稍昏 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 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 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 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 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 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 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④缗( mín):贯,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罢旧盗之朔望参 者 朔: 阴历的每月十五。 B.其党暴戾为 害 党:同伙。 C.登车就 道 就:靠近。 D.复祷于社 坛 社:土地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 分) 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 竟居之 ③养浩至,尽置诸法 ④又刻 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 ⑤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⑥关中之人, 哀之如失父母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养浩从小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 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 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 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 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 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 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 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盜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淹:山。③化蝶:睡梦。 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8.诗歌前两联描写诗人怎样的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9.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 。不吾知其亦已 (屈原《离骚》)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 见 ,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3)长桥卧波, ?复道行 空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淹:山。③化蝶:睡梦。 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8.诗歌前两联描写诗人怎样的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9.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 。不吾知其亦已 兮, 。(屈原《离骚》)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 见。 ,不可知其 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3)长桥卧波, ?复道行 空, ?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 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 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 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 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采?”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 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 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 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 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 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 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 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 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 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 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 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 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 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采?”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 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 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 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 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 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 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 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 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 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