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 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 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 伦理道徳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 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 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 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 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 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髙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 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 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 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 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 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 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 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 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 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 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 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 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分 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 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 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 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 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 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河南省开封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 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 ‘比德’,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 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 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 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 以 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 在元、 明、 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 兰、竹、 菊等成为绘画 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 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 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 美在于能怡神悦性, 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 这种审美观的出 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 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 养素所常处也; 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 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 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 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 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 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 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 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 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 大不相同,因之,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 分 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 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完整、 和谐、 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 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 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 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 1 .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 人的品德修养联系) 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 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 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 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 情感的关系,宋朝画家郭煕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 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 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 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 诗、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 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 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 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 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 术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 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 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 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 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咀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習然 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 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 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 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 俾守令各率吏十勤王。守 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 军殊死战,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 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 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兵部尚书王琼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 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 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
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 注重审美客体与审 美主体“比德”, 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 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 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 元、 明、 清的画家用梅、 兰、 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 情感的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 处, 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和西方相比, 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 它认为 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 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对自然美的看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 同, 他也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 陶醉在大自然中, 怡神悦性; 山水 诗、 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 “畅神”说应运而生。 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 他们从认 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 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 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 和谐、 鲜明, 他的看法印证 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 术作品中, 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王守仁,字伯安, 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 与论朱子格物大 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好言兵,且善 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瑾怒, 廷杖四十, 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 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不当求诸事物,뀀然 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 弟 子盈天下, 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 赣。当是时, 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 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 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俘斩七千有奇, 远近惊为神。十四年, 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 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 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 仁计取南昌,宸濠惧, 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 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 军殊死战, 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 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 乘风 纵火, 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 贼平。初, 京师闻变, 诸大臣震惧。兵部尚书王琼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 贼。 ”至是, 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 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世 宗深知之,甫即位, 趣召入朝受封。思恩、 田州土酋卢苏、 王受反,乃诏守仁以
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笃信不 笃信:坚信深信。 疑之至煽 B.学者翕然从 翕然:安宁和顺 C.官军奄 奄至:突然到达。 D.谗邪构 构煽:挑拨煽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 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 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 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 下,多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百姓称赞,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0分) (1)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 王 (2)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夜①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 8.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6分) 9.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原官兼左都御史, 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 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 丧过江西, 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 谥文成。 (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笃信不 疑 笃信:坚信深信。 B.学者翕然从 之 翕然:安宁和顺。 C.官军奄 至 奄至:突然到达。 D.谗邪构 煽 构煽:挑拨煽动。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 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 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 致知的大意, 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 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 上疏 救戴铣等人, 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 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 精于奇谋。巡抚南、 赣, 他亲率精锐士兵, 出其不意直捣贼巢; 计取南昌, 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 弟子遍布天 下, 多次剿贼平乱, 战功赫赫,百姓称赞, 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守仁急趋吉安, 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 王。 (2) 微守仁, 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 客夜① 杜甫 客睡何曾著, 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 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 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 8.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 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6 分) 9.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表 明了宁死也不改变节操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 句用邻船的寂静和优美景色衬托出琵琶女的髙超技艺。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之景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 地下,髙髙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 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 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 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一缕辛酸慢慢堵住咽喉, 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也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 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各人心 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眼见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已领会到他无言的 暗示了,用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先是我那牛活 活给人牵去,又是银簪子,又轮到小鸡了!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 买的?”她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闹着借牛的是你,舍不得鸡的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到底借牛是正事, 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她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上正蓬蓬 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起身,吃了一顿热 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个个 牵了牛扛了锄头的农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 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 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表 明了宁死也不改变节操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 句用邻船的寂静和优美景色衬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 欧 阳 修 在《醉 翁 亭 记》中 描 写 山 间 春、夏 之 景 的 名 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11) 、 四( 12) 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 分) 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 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 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 紧了一紧束腰 的带子, 向牛栏走去。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 上面铺了一层纸, 晒着干菜。角落里, 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 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一缕辛酸慢慢堵住咽喉, 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 也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 头发被 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 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 然而各人心 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 “眼见要立春了, 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 ”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 先付租钱。 ”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不, 不!”她激动地喊着,已领会到他无言的 暗示了,用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先是我那牛活 活给人牵去, 又是银簪子,又轮到小鸡了! 我问你, 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 买的?”她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闹着借牛的是你, 舍不得鸡的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到底借牛是正事, 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 她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 烟囱上正蓬蓬 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 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 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起身, 吃了一顿热 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 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 树枝才喷绿芽, 露珠亮晶晶地, 一个个 牵了牛扛了锄头的农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 温 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 在禄兴的眼里, 它 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 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
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一路上高 声吹着口哨。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 开。他开始赶牛,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 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 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 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一一你 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慢慢地、威严 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 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 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 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一一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 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一一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 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 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棕色 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 了……银簪子……陪嫁的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 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一一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 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 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是漫漫的长夜 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 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平缓的笔调叙述了禄兴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 国农村中贫困家庭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B.作品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娘子“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 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等细节,反映出她家的生活艰辛困顿。 C.禄兴借到蒋家的牛很高兴,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但借来的牛 不听他的吆喝,他焦躁地鞭打牛以致被牛顶死,引发了家庭悲剧 D.作品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 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小说结尾处的 景物描写既预示着禄兴娘子更加悲惨的命运,也为作品增添了凄冷的色调。 (2)作品中的禄兴娘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两次提及农人牵着牛唱着歌,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苍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一路上高 声吹着口哨。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 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 然后离 开。他开始赶牛,然而, 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 伏在地上不 肯起来, 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 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 农人顺利地赶着牛, 唱着歌, 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 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 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 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 鼻孔涨大了, 嘘嘘地吐着气, 慢慢地、威严 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 他的心头, 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 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 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 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 后来他觉得一 阵刀刺似的剧痛, 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 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 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 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棕色 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 了……银簪子……陪嫁的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 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 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 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 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 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是漫漫的长夜 ——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 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作品以平缓的笔调叙述了禄兴一家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旧中 国农村中贫困家庭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B.作品注重细节描写, 禄兴娘子“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 微发抖, 泪珠在眼里乱转”等细节,反映出她家的生活艰辛困顿。 C.禄兴借到蒋家的牛很高兴, 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但借来的牛 不听他的吆喝, 他焦躁地鞭打牛以致被牛顶死,引发了家庭悲剧。 D.作品擅长人物性格描写, 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在人 与人、 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 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 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小说结尾处的 景物描写既预示着禄兴娘子更加悲惨的命运,也为作品增添了凄冷的色调。 (2) 作品中的禄兴娘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 分) (3)作品两次提及农人牵着牛唱着歌, 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 分) (4) 有人说,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苍凉,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 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