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河南省平顶山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濩。文德皇后崩。久之,太 宗闻士護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 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 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 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 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 往与妃相谗媚,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 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 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 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烹之宾馆。敢稽 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太后虽春秋高 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太后有 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 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 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复唐宗庙,诸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父士彟。文德皇后崩。久之,太 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 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 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 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始,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昭 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 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 有废后意。帝下诏废后。诏李勋、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 天后。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 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敢稽 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太后虽春秋高, 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俄而二齿生,下诏改元为长寿。神龙元年,太后有 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 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中宗于是复即位。徙太后上 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复唐宗庙,诸
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 则天大圣后,拊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项是(3分) A.母韪其意 韪:违背 B.后阴不 悦 阴:暗中 C.后廉知状 廉:查访 D.后就顾 就:靠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武则天“有权数,诡变不穷”的一组是(3分)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②昭仪潜毙儿衾 下 ③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④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 上变 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 朝朔、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则天以容貌美丽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中侍 奉,受到皇上的喜爱,于是被准予和皇后协理后宫事务。 B.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地位而不择手段。她不惜一切代价争权夺位,以 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于人,使身份由昭仪升为皇后。 C.武则天用各种办法来巩固统治地位。她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选取有 真才实学的人,下令要求为上报言变的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D.武则天的失势与她年龄大、身体久病有关。武则天久病不愈,唐中宗、 宰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译文 (2)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僩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武王者咸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 则天大圣后,拊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项是(3 分) A.母韪其意 韪:违背 B.后阴不 悦 阴:暗中 C.后廉知状 廉:查访 D.后就顾 弄 就:靠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武则天“有权数,诡变不穷”的一组是(3 分) ①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②昭仪潜毙儿衾 下 ③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 ④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 上变 ⑤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⑥后率十日一诣宫,俄 朝朔、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武则天以容貌美丽而侍奉皇上。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入宫中侍 奉,受到皇上的喜爱,于是被准予和皇后协理后宫事务。 B.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地位而不择手段。她不惜一切代价争权夺位,以 致不惜害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于人,使身份由昭仪升为皇后。 C.武则天用各种办法来巩固统治地位。她笼络四面八方的豪杰,选取有 真才实学的人,下令要求为上报言变的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D.武则天的失势与她年龄大、身体久病有关。武则天久病不愈,唐中宗、 宰相张柬之、羽林将军李多祚等推翻了她的统治,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宾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 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 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僩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5分) 答 9.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冬之时, (郦道元《三峡》) (2)乘彼境垣,以望复关 (《诗 经·氓》) (3)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 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 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 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 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 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 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 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 德年间 761 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 经·氓》) (3)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 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黄 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 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 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 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 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 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 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 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 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 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 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 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 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 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一一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 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 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 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 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 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 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 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 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 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 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 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 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 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 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 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 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 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 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 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 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 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 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 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 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 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 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 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 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 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 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 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 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 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 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 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 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 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 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 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